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不断取得胜利,根本在于我们党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始终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思想理论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这一理论体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它体现了我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民主社会主义是以抽象民主为核心,以反对社会主义为目的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民主社会主义者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反马克思主义者。它所宣传的民主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民主。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认识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包含着丰富的民生内容。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崇高的民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解放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富裕民生的建设实践和奋斗目标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五个必须",即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必须以中国国情为立足点,必须以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重大现实问题为主线,必须以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为准则,必须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为取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地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独创性理论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的理论成果。高校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研究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意义,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总结以往的经验、特别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党又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所奉献的一份珍贵的理论财富。这一理论体系就像一个正在建造中的大厦,必须由基础、支柱、栋梁等要素材料所构成,而且必须要有相应的结构方式将各种要素材料科学地联系、结合起来一样,它也是由各种理论要素有机联系起来的统一整体。如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市场经  相似文献   

11.
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过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我们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各种思想偏向,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基础,没有把握"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对两者"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实践把握与辩证理解,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们意识中对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一种幻想的反映,是以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的形式表现的社会存在。宗教产生的真正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是私有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彻底的无神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过了两个大的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的第一个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始打破传统教科书体系,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实践唯物主义与人学的研究思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第二时段,在"回到马克思"这一口号的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力图从对马克思文本的重新解读中,寻求新的理论框架。通过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关系,学界提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资本逻辑批判,并力图以此为基础探索面对当下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当代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它以人民性为价值尺度探索社会主义本质,以人民利益标准为根本标准,通过制度创新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开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传播过程也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序幕。文章认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等是20世纪初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呈现重新泛起之势,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潮之一,其核心是借口“重评历史”来解构、歪曲历史事实,质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旨在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理论界造成很大混乱。本文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特点与表现、理论实质和危害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以把握这一思潮的实质所在,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群众监督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从马克思到邓小平都十分重视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当前加强群众监督要着重抓好政务公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舆论监督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型、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两次飞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最根本的经验是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群众利益重泰山,在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保持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党群关系生命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在看到党群关系基本向好时也要高度重视所存在的问题。三、群众工作新局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从战略高度,抓住机遇促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一体化的现实,强调人的历史主体性和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否定了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这是他“人道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前提。马尔库塞构造了其新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区分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变迁;突出了社会革命的目标和革命主体,描绘了一幅新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但是,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