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远缘杂交人工合成的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AABBDDE1E1,2n=56)6个类型和“远中3”(AABBDDE2E2,2n=56)5个类型进行性状和细胞遗传学的观察,研究部分双二倍体——八倍体小偃麦遗传性的稳定性,观察到5个类型仍为八倍体小偃麦(2n=56),4个类型已变为非整倍体(2n=48~44),2个类型变为六倍体小麦(2n=42).说明八倍体小偃麦在繁殖过程中会自发的或与普通小麦回交出现分离现象,导入普通小麦的中间偃麦草E1、E2组染色体容易丢失,导致八倍体小偃麦向六倍体普通小麦方向退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SDS-PAGE和A-PAGE对远中号异源八倍体小偃麦及其父本中间偃麦草进行了遗传分析,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中1-中7在SDS-PAGE和A-PAGE电泳图谱中中间偃麦草的生化标记。  相似文献   

3.
远中号八倍体小偃麦及中间偃麦草的SDS-PAGE和A-PA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DS-PAGE和A-PAGE对远中号异源八倍体小偃麦(中1-中7)及其父本中间偃麦草进行了遗传分析,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中1-中7在SDS-PAGE和A-PAGE电泳图谱中中间偃麦草的生化标记。  相似文献   

4.
提莫菲维小麦、硬粒小麦与四倍体长穗偃麦草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为1.4%和3.57%。杂种植株形态为两亲的中型型。以提莫菲维小麦为母本的杂种F_1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0.20Ⅲ+9.11Ⅱ+9.10Ⅰ,以硬粒小麦为母本的杂种F_1减数分裂中期1染色体配对构型为0.15Ⅲ+6.87Ⅱ+13.78Ⅰ配对染色体主要是长穗偃麦草(4x)的同亲配对,并推测四倍体长穗偃麦草具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或抑制小麦pH基因作用的特殊遗传系统。  相似文献   

5.
在获得普通小麦×天蓝偃麦草,圆锥(及硬粒)小麦×天蓝偃麦草,提摩菲维小麦×天蓝偃麦草共计九个组合的F_1,并首次获得提菲维小麦—天蓝偃麦草双二倍体的基础上,从杂交,F_1和亲本减数分裂配对,F_1和亲本N带核型,导入小偃麦的天蓝偃麦草染色体组等角度,综合分析了小麦与天蓝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关系。分析证明二者无共同染色体组。本文对F_1染色体配对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针对F_1的不育机制,估价了小麦—天蓝偃麦草双二倍体的育种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可将小麦远缘种、属的染色体片段或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使后者获得远缘种、属的某些优良性状.方法:由八倍体小偃麦Trititrigia(AABBDDEE)与普通小麦T.aestivum杂交,获得八个具有偃麦草性状的普通小麦类型,对其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分析八个品系与亲本回交F1代的减数分裂行为.发现:有的品系染色体配对不正常,单价体频率较高;有的品系存在大量多价体.通过C-分带检测,98-4、20-5、20-6-2三个品系带型正常,20-3为3E代换系,、20-8、20-9、20-10、20-13分别为T3EL.3BL、T7EL.2AL、T4EL.5BL、T3BL.3AL.结论:(1)ABD与E组有部分同源关系,可以进行同源联会.(2)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杂种后代变异类型丰富,有可能出现代换系、异附加系和易位系。  相似文献   

7.
对从普通小麦克旱9号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后代(F5)中选育的05-9-2和7-24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两材料结实性好,籽粒饱满,株型紧凑,生长旺盛且茎秆弹性好;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均具有一定数量的的单价体,普遍存在多个棒状二价体;后期Ⅰ、后期Ⅱ和四分体时期出现少量的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和微核等现象.这表明异源染色体(E染色体)进入小麦基因组,对小麦染色体配对有一定的影响,在高世代仍需做细胞学检测,从中选育出稳定且有利用价值的异代换系、易位系、小偃麦新类型与优良普通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八倍体小偃麦“远中_3”×硬粒小麦“人民麦”杂种成熟胚为外植体,在Ms+2mg/L2.4-D的培养基上,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在无激素的MS基本培养基上再生植株。胚性愈伤组织经17个月的继代培养再生植株的频率仍高达95.6%。利用实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了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表面结构。研究了植株再生方式及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变异,对染色体变异的原因及其与愈伤组织再生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远缘杂交是获得近缘种属优良基因和性状的重要方法[2].中间偃麦草具有抗锈病、白粉病、大麦黄叶病毒(BYDV)、根腐病及抗蚜、抗小麦蝇蚊、抗旱、耐寒、耐盐碱及高蛋白等许多有益基因.中间偃麦草是最早被选为小麦远缘杂交的优良亲本之一[3].本文通过对多个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观察及分析,揭示远缘杂交后代减数分裂行为的一些异常现象,例如大量二价体和多价体、染色体粘联、染色体断片、微核、四分孢子分裂异常等.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是远缘杂交的两个亲本间染色体组存在差异造成[6].可利用这一特点来研究两个亲本间的亲缘关系、新类型形成的可能性和遗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提摩菲维小麦×天兰偃麦草F_1,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双二倍体,根尖染色体数为70,减数分裂中期Ⅰ有35个二价体,形态为两亲的中间型略倾向天兰偃麦草,植株健壮,对小麦多种病害免疫或高抗,抗寒耐干旱、多年生、种子蛋白质含量高,花药育性为80—90%,结实率8.03%,种子千粒重18克。双二倍体种子发芽率为42.1%,结实率与亲本相似或略高于亲本,种子饱满度好于亲本,千粒重22克。为一新的更有经济价值可与小麦杂交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六倍体小黑麦(AABBRR)与普通小麦(AABBDD)杂交,F_1(AABBDR)再与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杂交,看到种子萌发与胚乳的染色体构型有很大关系,当R组染色体在胚乳中成单倍体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最大。对三种间杂种进行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这种杂交方式对于减少自然选择的压力,产生多样化的染色体代换是一种有意义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从普通小麦的近缘种、属转移优良基因已被证明是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通过创制异源代换系引入外源优良基因,采用六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对F5代6个株系进行了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9-1、9-2、9-5、9-6,4个株系染色体数目为42条,9-4、9-8两个株系染色体数目为41条.且经C-分带鉴定株系9-2和9-8为D/E代换系.  相似文献   

13.
细胞中添加一条同种染色体的植物(2n+1),称为三体植物.根据缺失和补尝染色体的类型,分为初级、次级、三级、端三体和补尝三体等,近20种.初级三体植物是指个体添加的一条额外染色体是正常染色体组的一条.初级三体是所有三体类型中最易获得的一种,目前已建立曼陀罗、玉米、大麦、黑麦、水稻和萧茄等植物的三体系列.三体系列对细胞遗传学、连锁群分析和染色体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级三体选育途径很多,归纳如下.1由二倍体选育1.1正常二倍体自然发生初级三体Blakesee(9)首先在正常二倍体曼陀罗中发现了曼陀罗球形三体.Go…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随着麦草浆采用连续蒸煮、先进的黑液提取和浆料全封闭筛选、碱回收等技术和设备的日趋成熟.麦草制浆过程产生的废水和污染物已得到大幅度削减,但由于麦草本身的特性和结构所致,与木浆比较,其制浆过程中废水产生量及其污染物浓度仍高出许多。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严重制约了我国以麦草为原料的制浆造纸企业的持续发展.来源广泛的麦草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离子取代对Ba(Zn1—xCox)2Fe16O27铁氧体μi—T曲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氧化物工艺制备Ba(Zn1-xCox)2Fe16O27六角铁氧体,通过不同含量Co^2+、Cu^2+对Zn^2+的取代,发现平面型Ba(Zn1-xCox)2Fe16O27的μ1-T曲线出现双峰(Ⅰ、Ⅱ),随着Co^2+、Cu^2+含量的增加,第Ⅱ峰分别移向高温和低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可将小麦远缘种、属的染色体片段或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使后者获得远缘种、属的某些优良性状.方法:由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AABBDDRR)与普通小麦T.aestivum杂交,获得四个具有黑麦性状的普通小麦类型,对其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分析四个品系与亲本回交F1代的减数分裂行为,发现:有的品系染色体配对不正常,单价体频率较高;有的品系存在大量多价体.通过C-分带检测,克丰6号带型正常,2899×91B 569(Salum)、宁农775、01- 140为T1RS.1BS普通小麦1B与黑麦1R的易位系.结论:(1)ABD与R组有部分同源关系,可以进行同源联会.(2)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杂种后代出现变异,可能出现易位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人工合成的Talplilb综合体,进行了核不育硬粒小麦的选育工作,得到“柯-3”号株系,其F1、B1F2、B2F3代的育性分离比(不育株/可育林)始终接近1:1,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分离比相似,推测“柯-3”号株系为具40条染色体的易位系。对回交后代育性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总体上后代不育林比例下降,但株系调查表明,有的株系(如柯-3)自B1F2代起不育株/可育株的化例始终接近1:1,推测在F1代即发生了染色体易位或同祖染色体的交换,这是利用Talphlb综合体的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以“人民麦”ד天蓝偃麦草”F_0成熟胚、F_1幼穗及“珂珂瑞特”ד天蓝偃麦草”F_1幼穗为外植体。在Ms+2mg/2、4—D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诱导再生植株。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的频率最高为78.9%,实体显微镜及电镜观察表明:胚性愈伤组织表面存在许多胚状体,植株再生方式为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再生频率最高为100%。胚性愈伤组织经13个月的继代培养仍具有再生能力,实验结果表明:1cm左右的幼穗为较合适的外值体。2mg/l2.4—D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发现一种特殊分化现象。即小花结构的分化。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光呼吸抑制剂──2.3─环氧丙酸钾的性质;它能降低水稻的光呼吸;它能提高光系统Ⅱ(PSⅡ)的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提高叶绿体的PSⅡ和光系统Ⅰ(PSI)及全键(PSⅡ+PSI)的电子传递速率;提高镁离子(Mg2+)和叶绿体膜蛋白磷酸化对两个光系统之间光能分配的调节能力。结果表明了2.3-环氧丙酸钾在水稻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采用PHA体内注射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湘江流域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的染色体进行了数目统计和组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花鳅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臂数NF=70,核型公式为20m+10sm+2st+8t.同时根据现有的资料对花鳅亚科的几种鱼的核型进化关系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