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研究铅暴露对大鼠海马DG区神经再生的影响及潜在机制,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铅暴露组。正常对照组饮用蒸馏水,铅暴露组饮用铅水(250mg/L醋酸铅溶于蒸馏水,30mL/d)。实验鼠自胚胎期开始接受铅暴露,出生后至断奶前(出生后21d)通过母乳间接接受铅暴露,断奶后通过饮用铅水直接接受铅暴露。对照组和铅暴露组幼鼠均于出生后第19~21天通过腹腔注射给予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40mg/kg,每天1次,于第22天断头取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海马区新生神经元数量,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Wnt通路中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铅暴露显著降低大鼠海马DG区神经元数目(BrdU标记)以及新生神经元数目(BrdU和DCX共标);铅暴露显著升高β-catenin磷酸化水平,降低GSK-3β磷酸化水平,而对GSK-3β和β-catenin总体水平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mRNA水平上,GSK-3β则明显上升。该研究结论为慢性铅暴露降低发育期大鼠海马区新生神经元数目可能与经典Wnt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在铅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分别从体内、体外途径观察了低水平铅暴露对海马NCAM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铅明显抑制了海马神经元NCAM的表达,抑制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随剂量增加逐渐增强。提示:无论体内还是体外,低水平铅均显著抑制了Wistar大鼠海马NCAM的表达,并造成海马NCAM表达时程上的延迟。  相似文献   

3.
新生大鼠铅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新生大鼠铅损伤动物模型 ,用于研究铅对发育脑的损害。方法 选取 3窝新生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低沿组和高铅组。分别于出生 0、2、4、6、8、10、12、14d给予腹腔注射醋酸铅溶液 0 1mL ,注射剂量分别为 0、2 0、6 0mg kg(按出生体重计算 )。各鼠分组不分窝 ,均由母鼠哺乳。结果 第 17d断头处死各鼠 ,检测血铅值分别为 :对照组 3 5± 6 6 μg L、低铅组 4 10 8± 4 6 6 3μg L、高铅组均 >6 5 0 μg L ,正常组在正常范围内 ,低铅组已达中度铅中毒 ,而高铅组已达重度铅中毒。结论 新生大鼠腹腔注射醋酸铅溶液建立动物铅损伤模型是一种简便、可靠、易于控制的方法 ,可用于铅对发育脑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科技》2010,(34):96-96
[新华社]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母鼠在怀孕期间受到尼古丁侵害,母鼠和子鼠的大脑海马区都会受到损伤,导致子鼠认知障碍。据美国科学促进会报告,亚拉巴马大学研究人员在实验中让怀孕母鼠接触尼古丁,然后观察母鼠的大脑。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铅对出生后7~21 d大鼠海马的损伤以及应用维生素C后的影响,探讨了维生紊C的保护作用.将健康1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铅染毒组,维生素C给药组及生理盐水组.铅染毒组、维生素C给药组每组各18只,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共42只.铅染毒组生后6 d起每天7.5 mL·kg~(-1)腹腔注射浓度0.05%的醋酸铅,维生素C给药组出生后6 d起每天按相同剂量醋酸铅注射的同时5 mL·kg~(1)(125 g·L~(-1))维生素C灌胃;生理盐水组生后6日起每天腹腔注射7.5 mL·kg~(-1)灭菌生理盐水.各组于出生后第2、3、4周取材.测量血铅,分别进行Bel-2、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Fluoro-Jade B荧光染色,并作平均光密度分析.通过对各个时间段每组血铅测定,可得维生素C给药组血铅含量为(2.395±0.974)μmol·L~(-1)低于铅染毒组(3.164±1.481)μmol·L~(-1).Bel-2铅染毒组海马区阳性细胞表达少于给药组(P<0.01),而Bax多于给药组(P<0.01),Flouro-Jade B铅染毒组海马区阳性细胞率明显多于给药组(P<0.01).此结果提示维生素C可降低染铅幼年大鼠的血铅浓度,并具有一定抗海马细胞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66只雌性且有阴栓的C57BL/6J小鼠(对照组)每日进行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待幼仔娩出,统计不孕率.将对照组哺乳后且有阴栓的雌鼠随机平均分配,分别进行每天60mg/kg(低剂量亚硝酸盐组)和120mg/kg(高剂量亚硝酸盐组)的亚硝酸钠灌胃处理,待子鼠娩出,统计不孕率(第一轮暴露模型).按此方法,对第一轮暴露哺乳后且有阴栓的雌鼠进行第二轮亚硝酸钠暴露并统计不孕率.收集对照组和高剂量亚硝酸盐两轮暴露组雌鼠的卵巢,采用HE TUNEL试剂盒观察卵泡内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 blot蛋白半定量分析法分析Caspase 8、c-fos蛋白在卵巢内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亚硝酸盐暴露可致小鼠不孕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n=66);亚硝酸盐暴露可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可使卵泡内颗粒细胞iNOS表达增加、颗粒细胞凋亡增加(P<0.01,n=20).以上结果说明,亚硝酸盐有致不孕效应,可能与NO信号通路和氧化应激诱导的颗粒细胞凋亡和排卵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NaNO3对人肺A549细胞以及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毒性作用,用不同浓度NaNO3(10、30、100、300和1 000μmol/L)分别对大鼠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和A549细胞进行24h暴露处理,考察了不同处理组细胞中即早基因c-fos和c-jun以及凋亡基因p53,bax和bcl-2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NaNO3处理可诱导A549细胞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增加,bax/bcl-2mRNA比值也呈上升趋势;同时,不同浓度NaNO3可明显上调大鼠海马神经元bax/bcl-2mRNA比值,而对p53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断,NaNO3可能会通过刺激即早基因和其下游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引起肺和脑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大鼠大强度跑台运动模型,以人参作为阳性对照,探讨不同剂量螺旋藻补充对运动诱导的大鼠海马形态结构损伤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海马区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运动模型组(EM组)、运动+螺旋藻灌胃组(ESⅠ组)、运动+螺旋藻高剂量组(ESⅡ组)和阳性对照组(PC组)。每组10只。观察螺旋藻低、高剂量补充对运动大鼠体重等一般情况、血清LDH活性和BUN含量、海马CA1区微细形态结构和BDNF表达的影响。结果 (1)实验第三周末,ESⅠ组和ESⅡ组疲劳相关症状得到减轻,大鼠食欲和体重增加。(2)与EM组比较,ESⅡ组大鼠血清LDH活性增加和BUN含量明显降低(均P0.01)且较PC组已无明显差异(P0.05)。(3)EM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胞浆尼氏小体数目明显减少;而ESⅠ组和ESⅡ组海马神经元损伤均较EM组明显减轻,神经元数目、尼氏小体数量逐渐增多。(4)与EM组比较,ESⅠ组和ESⅡ组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均增加,但ESⅡ组增加更为明显(P0.01);与PC组比较,ESⅡ组和ESⅠ组BDNF蛋白表达均降低,但ESⅠ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螺旋藻低、高剂量补充可改善运动所致的海马形态结构损伤,其中高剂量组的改善效果要优于低剂量组,其原因可能与高剂量螺旋藻补充能较好的上调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进而对运动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为动物模型,研究半夏泻心汤(BXT)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及大脑海马区Ach、NE、DA、5-HT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探究BXT对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结合Y型水迷宫测试的大鼠逃避潜伏时间,通过注射D-半乳糖建立老龄大鼠模型;随后将动物分为老龄对照组、石杉碱甲组、壮年对照组、BXT低剂量组、BXT中剂量组、BXT高剂量组,按组别不同进行灌胃给药。连续给药6周后,再次通过Y型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情况,检测Ach、NE、DA、5-TH受体mRNA及抗体的表达,观察海马区病理学变化,由此探究BXT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的分子机制。结果与老龄对照组比较,在训练后24 h、48 h和96 h,各剂量BXT给药组均能明显缩短老龄大鼠逃避潜伏期。大鼠海马区组织HE染色显示,与老龄对照组相比,BXT高剂量组海马神经元损伤有所改善,但BXT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未见明显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XT高剂量组与老龄对照组相比,其椎体细胞染色数量多,排列紧密度好,细胞颜色较深。结论本研究发现BXT能改善老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尤其是高剂量BXT改善效果最为明显,可能与增加老龄模型大鼠海马CHRM1、DRD2、HTR1a、ADRA2a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口暴露大剂量和小剂量高效氟吡甲禾灵90d后大鼠血液、尿液、脏器重、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方法:依据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对其分别进行了为期90 d的毒性实验.结果:大剂量暴露组28 mg/kg以上剂量时雄、雌性大鼠周平均体重从第2周开始至实验结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小剂量暴露各剂量组各时间段与对照组比较基本无差异.大剂量暴露组28 mg/kg以上剂量组雄、雌性大鼠的食物消耗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雄性大鼠在大剂量喂食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90d后,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水平都随剂量增加有下降;而小剂量喂食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90 d后,仅rbc和h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雌性大鼠在大剂量喂食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90d后,wbc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p <0.05,p<0.01),各剂量组rbc及h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小剂量喂食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90d后,各剂量组w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还是具有显著性的(p<0.05),hb在剂量达到1.78 mg/kg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剂量组rb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雄性大鼠在大剂量喂食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90d后,各剂量组血清ALT水平显著升高(p <0.05,p<0.01),各剂量组血清ALP、TBIL、CHE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而TP、TG呈下降趋势,各剂量组T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 <0.01);小剂量喂食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90 d后,ALT、AST基本无变化,与大剂量暴露一样,ALP、CHE随剂量增高指标有所增高,TBIL、TP(p<0.05),TG的变化与大剂量暴露相似,也呈下降趋势.有意思的是,在小剂量暴露后雄性大鼠血糖,胆固醇呈下降趋势(P<0.05),大剂量暴露时GLU、CHOL指标则无此变化.雌性大鼠在大剂量喂食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90 d后,各剂量组ALT、AST、ALP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升高(p <0.05,p<0.01),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各剂量组血清ALB(p<0.01)、TP(p <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下降,肾功能中BUN(p <0.01)、CREA(p <0.05)与对照比较呈下降,且有剂量效应关系,大剂量喂食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90d后各剂量组极显著地影响了CHOL、TG水平(P<0.01);小剂量喂食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90d后,各剂量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0.05),显著降低了血CHOL和TG水平,其中血TG水平下降迭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暴露和小剂量暴露产生了不同的毒性效应,98%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对雄性大鼠经口染毒剂量为1.78 mg/kg·bw·d、雌性大鼠经口染毒剂量为7 mg/kg·bw·d以上时,对大鼠有毒性效应,雄性大鼠靶器官是睾丸.对雄性大鼠经口染毒剂量为0.18 mg/kg·bw·d、雌性大鼠经口染毒剂量为1.78 mg/kg·bw ·d以下时,对大鼠无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探索海马可塑性改变在产前应激(PS)子代大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大鼠产前束缚应激模型,采用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子代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快速Golgi染色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顶树突的树突棘密度,Western-blotting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PS组雌、雄子代大鼠强迫游泳实验(FST)中的不动时间均明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PS组雌性子代大鼠的不动时间较雄性子代更加延长(P0.05)。PS组雌、雄子代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顶树突棘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PS组雌、雄子代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S组雌、雄子代大鼠海马的BDNF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PS组雌、雄子代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说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树突棘密度减少和海马BDNF表达减少参与PS导致的子代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大鼠海马干细胞增殖情况.方法:利用大鼠腹腔内连续注射不同剂量的PFOS 14天,建立动物模型.以Brdu作标记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不同剂量PFOS作用下大鼠海马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以Brdu作标记物,高剂量PFOS作用下大鼠海马内可检测到大量阳性细胞存在,对照组和低剂量PFOS作用下无此阳性结果产生.结论:推测PFOS可引起大鼠海马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Induction of proto-oncogene JUN/AP-1 by serum and TPA   总被引:116,自引:0,他引:116  
W W Lamph  P Wamsley  P Sassone-Corsi  I M Verma 《Nature》1988,334(6183):629-631
  相似文献   

14.
15.
马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568-3571
研究HLA-G mRNA及蛋白在早孕绒毛和胚胎停育绒毛中的表达及意义,在50例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和50例胚胎停育妇女绒毛中,半定量RT-PCR法检测HLA-G mRNA的水平。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LA-G蛋白的水平。两组标本中HLA-G mRNA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停育绒毛标本中HLA-G蛋白水平降低,与正常早孕绒毛标本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LA-G分子可能参与了胚胎停育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左旋甲状腺素(L-T4)治疗孕期母鼠亚临床甲减的最佳时期。方法 选取150只SPF级Wistar雌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n = 25):①对照组;②甲减组;③亚甲减组;④亚甲减治疗A组;⑤亚甲减治疗B组;@ 亚甲减治疗C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孕鼠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总甲状腺素(TT4)水平含量;采用Nissl染 色法观察大脑皮质和海马形态学变化;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法检测仔鼠学习记忆能力。探究L-T〈治疗孕期母鼠 亚临床甲减最佳时期。结果 P3、P7、P40时亚甲减组仔鼠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P3时甲减组仔鼠体 质量低于亚甲减组(P<0. 05) ;P7时甲减组仔鼠体质量显著低于亚甲减治疗A组、B组(P<0. 05);P40时甲减组仔 鼠体质量低于亚甲减治疗B组、C组(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较其他各组仔鼠逃避潜伏时间下降趋 势明显,且呈稳定进行性下降。亚甲减组、亚甲减治疗C组与甲减组仔鼠皮质及海马各层神经细胞排列紊乱,且锥体细胞较小。结论 亚临床加减可明显影响Wistar雌鼠体质量正常发育,降低后代学习记忆能力,若在E13之前给予L-T4治疗可逆转该损害,改善妊娠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7.
研究AP-1及其相关基因uPA、uPAR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1例肺癌组织及7例正常肺组织中AP-1、uPA、uPAR的表达情况,利用CMIAS2000型多功能真彩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计算各病例中c-jun、c-fos、uPA、uPAR蛋白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DAO)和积分光密度(DIO).c-jun、c-fos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及其共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二者在NSCLC的表达显著强于SCLC;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中二者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腺癌中表达最强,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最弱;c-jun、c-fos与肺癌分级、合并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显著正相关.uPA、uPAR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合并分期呈显著正相关;uPAR与肺癌分级呈显著正相关;各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uPA、uPAR参与了肺癌侵袭转移,AP-1信号传导通路在该过程中起了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玉柏石松提取物山芝烯二醇对体外培养小鼠颅骨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MTT法、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不同时间后成骨细胞增殖、ALP活性和成骨活性相关基因,如原癌基因(c-jun、c-fos)、成骨转录因子(Osterix)、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Col-Ⅰ)、骨钙素(OC)表达.结果显示:山芝烯二醇处理早期(3 d)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c-jun、c-fos基因表达,先抑制后促进Osterix基因表达;晚期(9 d)促进ALP活性和ALP、Col-Ⅰ基因表达,对OC基因无明显影响.说明山芝烯二醇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值,ALP活性及部分骨相关基因表达,是玉柏石松促进骨愈合的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牛慧军  夏永华 《科技信息》2012,(3):568-568,578
目的:探讨孕母体质量指数(BMD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孕母及其新生儿200例,记录孕母孕前、妊娠期不同孕周、分娩时体质量,计算其BMI,同时记录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孕母BMI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孕母孕前、妊娠期不同孕周、分娩时平均BMI均与新生儿体质量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母的BMI越大,所生新生儿体质量也越大。应根据孕母的BMI,在妊娠中、晚期给予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以减少巨大儿、难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染氟剂量在不同时间段对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和比较染氟对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c—los和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染氟可促进成纤维细胞c—los基因表达,在过量氟的刺激下,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c-地基因表达均有增强.染氟对成纤维细胞c—jun基因表达增强作用不明显.结论:染氟成纤维细胞已有成骨表型表现,在氟刺激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过程中,c—los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