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更好地为长江流域安徽段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也为跨江区域生态环境管护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服务价值、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其关联特征。【结果】①1995—2015年研究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54%;研究区以较高和中等生态服务价值等级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②近20年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风险整体呈升高趋势,以中、较低和低生态风险等级为主;空间上,较高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巢湖区域,并由集聚分布趋于连片扩张。③长江流域安徽段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主要关系为高价值-高风险相关,即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区域,应特别关注。【结论】必须重视对湿地和林草景观的保护,加强以长江沿岸、巢湖区域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和对大别山、皖南山区自然山体林草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将对提高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出发,提出了“三生”岸线定量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探究长江重庆段沿线“三生”空间及“三生”岸线的时空特征与生态效应,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三生”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自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各地区对长江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2)2009-2018年10年间,“三生”岸线中生态和生产岸线减小、生活岸线增加,增长率分别为-3.09%、-4.71%和19.89%;(3)总体上生态岸线保有率较高,但两岸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略有下降,其中城市是下降最为明显的区域,乡镇地区则是岸线保护的薄弱环节;(4)地形地貌是岸线开发的限制因素,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短期内岸线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为开发活动是造成岸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中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覆被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土地覆被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福祉.本文以MODIS 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覆被数据为支撑,参照谢高地等提出的\"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对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进行了核算,研究了10年间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区域“三生空间”时空变化与耦合协调度,对于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采用PLUS-Markov模型,基于赣州市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30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研究和分析该地区“三生”空间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展开纵向分析,同时对18个县市区进行横向分析对比。研究表明:1)预计2030年将比2000年生产功能总分值增加1.04%,生活功能总分值增加155.46%,生态功能总分值下降1.43%。2)2000—2030年,赣州市地区整体协调度均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严重失调区域占比逐渐下降,在2010年后,高度协调度区域的占比快速上升。3)在18个县市区中,章贡区和南康区“三生空间”协调度明显优于其他县市区,定南县和崇义县较为落后。4)赣州市高林地覆盖率的特性,意味着其生态空间分布较广及生态功能较强,但在研究期间,建设用地的扩张并未导致“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失衡,反而促进了其良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6.
沽源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1990~2006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程度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参考Costanza、谢高地等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估算出研究区各年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及其原因.然后通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ESV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是缺乏弹性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宝鸡市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数据,分析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为宝鸡市土地利用科学布局及合理规划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宝鸡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出现增加,未利用地、草地、水域、园地、建设用地、耕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幅高达55.45%,林地面积增加最多,增幅为17.67%。(2)近10年,宝鸡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327.45亿元增加到363.01亿元,增加了35.56亿元,林地的贡献度最大,耕地次之。(3)宝鸡市突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体调节,该4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超过了宝鸡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60%。(4)各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8.
基于需求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选择指标,评估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状况,划定需求类型区.基于2000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结果表明:1)人类对生态系统有物质、环境和文化三大需求,对应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大功能中的9项服务,可以从人...  相似文献   

9.
基于鄱阳湖流域2005年、2010年、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技术、修正Costanza方法定量计算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2005年、2010年、2013年全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分别为3 935.94亿元、5 855.94亿元、7 215.37亿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而水域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生态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 2)各子流域中赣江流域的生态价值最高,其次是鄱阳湖区,而饶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各流域内上中下游的生态价值分布特征也各有不同; 3)鄱阳湖流域生态价值空间分布出现明显的不均衡性,鄱阳湖及附近区域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各流域之间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则是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河南省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测算分析了各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量及构成情况,并基于格网尺度,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探索了河南省ESV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3.754×108元,在豫西及豫南地区保持稳定,在人类活动密集的豫中及豫东地区变化显著;(2)生态系统贡献上,耕地生态系统的贡献最大,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保持土壤价值最大;(3)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5 km×5 km的格网尺度下莫兰指数最大,以此尺度分析发现,河南省ESV空间差异明显,受水系影响,呈现出自豫西、豫南林地区向豫东耕地区递减的条带状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豫西大部分地区、豫南部分地区及豫北沿省界呈条带状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