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敬畏     
我们曾经心存敬畏,对自己,对别人,对其它生灵,对整个世界。那时,我们看月亮,月亮里有嫦娥,有玉兔,有桂花飘香,有悲情传说。如今,是不是太多的知识和技能障蔽了我们,再来看月亮的脸,月亮只是月亮,没有灵性,没有想象,没有深邃,没有神秘,没有让我们为之祈祷祝愿的月老,没有让我们为之惊心动魄的天狗;皎洁的月光不再是诗人吟哦的灵泉,也不再是游子怀乡的灯盏——因为我们不再敬畏月亮。  相似文献   

2.
正"请你连续说十遍‘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再连续说十遍‘月亮’。""月亮,月亮,月亮……""再说十遍‘月亮’吧!""后羿射的是什么?""月亮。"这是我们乐此不疲的思维游戏,总是有些人在瞬间给出一个可笑的答案。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谁"动"了我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捞月亮     
大家都知道“猴子捞月亮”这个故事吧?是不是觉得那些捞月亮的猴子很傻?可大家别笑,小的时候我也捞过月亮呢。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在奶奶家过中秋。晚上,我们吃过月饼,满手都是油。奶奶家门前有一口井,我就带着妹妹去井边洗手。当我们来到井边,突然发现井中有个圆圆的月亮。“糟了!糟了!月亮掉进水中了!”不爱动脑筋的妹妹叫道。我听见了,也以为月亮掉进了水中,便跟着嚷道:“我们快把月亮捞上来吧!要不,嫦娥会责怪我们的。如果没有月亮,晚上就看不见了。”于是我和妹妹就决定将月亮捞上来。我把绳子系在桶上,小心翼翼地把桶放…  相似文献   

4.
《科技知识动漫》2010,(5):28-29
每当我们举头望明月之时,总不禁自问:这美丽的天体是哪里来的呢?尽管我们从小都听过许许多多有关月亮的传说,但我们心里清楚,神话终究不能取代科学。那么,月亮起源的科学解释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李春玉 《科技信息》2011,(5):240-240,229
唐诗中有一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月"。此"月"字,从字面看特指"月亮",也不尽然,透过高空中的云层,寻找月亮的影子,我们总能感觉到古人通过写月亮想要诉说什么。为什么古人写诗喜用"月"烘托情感呢?透过月亮我们又可读到什么?细读之下,发现古人写诗喜用"月"烘托情感,透过月亮我们可以读到的那份浓浓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游子漂泊天涯时深深的孤独感,几千年来一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6.
浅谈月相     
大科学家祖冲之,小时候就会背这样一首歌谣:“月亮初一看不见,初二一根线。初三初四镰刀月,初七初八月半边。一天更比一天胖,直到十五月团圆。十七、十八月迟出,二十二半夜见半圆。一天更比一天瘦,二十九、三十月难见。”它形象地描绘了农历不同时间的不同月相。我们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自己不能发光,“月光”实际上是月亮表面反射出的太阳光。月亮  相似文献   

7.
声音     
《科技潮》2007,(7):3-3
“月亮影响潮汐。同理,月亮也会影响植物的含水量和地下水位。月亮在周六凌晨2点到周一凌晨2点之间处于最佳位置,我们就是在这段时间种植夏季花坛带的花草。”英国尼曼斯花园不可思议地用月光培育植物。  相似文献   

8.
正地球和月球都在运动,因此地球上的所有人无法同时看到月亮。现今世界75%左右的人生活在0度经线到东经120度之间的地区,所以我们选择月亮正对着东经60度时来实施实验,这时,地球上大概有50亿人能看到月亮!鉴于我们需要一个明显的对比效果,所以选择亮度较暗的半月作为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月亮的明暗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广寒宫仿佛就在那月亮中的暗影处。为什么会有月明月暗呢?让我们一同探究。"每当晴朗的夜晚,一轮明月挂上枝头,在那冷清的月宫之中,嫦娥仙子仿佛仍在思念她的丈夫……自古以来,人们都对月亮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好的赞美与遐想: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来歌颂它的洁白,将月球上深色的"暗影"遐想成美丽而壮观的广寒月宫……中国人对月亮有着太多的憧憬。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月亮的兴趣周期性地变化,正如潮汐在海洋中引起的涨落。一路通向阿波罗载人飞船登月的那些年标志着一个特殊的满潮,自从那时起就有一个极低的落潮。但是潮汐再一次交替。近来我们对月亮的专业研究正在增加,预计人们会在下一个20年或30年内再次在神秘的月亮表面行走是完全合理的。当这一切发生时,人类将留下来不走。  相似文献   

11.
深夜,仰望天空,一眼就能看见那个最大最亮的家伙,它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月亮,45亿年来,不断光临的宇宙访客总是会给它留下到此一游的签名——大小不一的陨石坑。而在9月3日后,月亮上又多添了一道特别的“人造伤疤”。究竟是谁,敢在月亮脸上动刀?完成人类这一个太空壮举的不是别人,正是叫做  相似文献   

12.
滥觞生成超越——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流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意象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诗人最乐意创作的题材之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从滥觞生成到超越,月亮意象实现了时空的跨越、意义的增值。探究它的流变过程和传承体制,乃是对中华月亮文化的重新解读与体认,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对话、思维对语言的超越、意对象的超越。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前理解,加深对于涉月作品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以“月”为词根前后扩展,组合出的词语非常多,而且形式多样,前缀式摇曳生辉,后缀式风情万种.月亮又叫“太阴”,女性特征鲜明.在古典文学的天空中,月意象冰轮常转,只圆不缺,文人墨客顶礼膜拜,以奇妙的幻想和艺术彩笔赋予她丰富的情感内涵.月亮积淀了人类从远古以来的巨大心理能量,包蕴了5000年文明绵密古老的思想,当我们吟诵那些关于月亮的清词丽句时,便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因为这是我们的“种族记忆”.  相似文献   

14.
月亮是茫茫宇宙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球。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称颂过它,也不知有多少神话传说把它描绘成人间天堂,天上仙境。然而,你知道月亮的内心吗? “月球钟声”的奇观 1969年7月,在“阿波罗11 号”首次探月过程中,当两名字  相似文献   

15.
第谷月亮理论是第谷最重要的天文学贡献之一,通过《崇祯历书》最早传入中国.不过,《崇祯历书》对该理论的介绍存在混乱与矛盾:所用的月亮表以及计算月亮位置的方法是以第谷月亮理论的完整版本为基础的;然而,关于第谷月亮理论的文字描述不仅全然略去了对第谷发现的二均差的明确描述,而且竟然错误地以哥白尼月亮模型来解释该差数表的计算方法.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历象考成》提出了一个与第谷月亮模型不同、但却完全等效的月亮模型,且该模型与《崇祯历书》及《历象考成》的月亮表可以吻合.有迹象表明,这一模型极有可能是中国天文学家通过研读《崇祯历书》而自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初一初二不露面,初三芽儿天边见。"这是人们对农历月初月亮出升情况的描述。是的,从初三直到十五,我们每晚都能用肉眼看到月亮。看它总是先把残缺的躯体高高地挂在天上,然后再一天天地修正、发展、壮大,从而逐渐地走向了圆满和丰盈。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月31日这天,朋友圈被月亮照片刷屏了。有人说这是百年不遇的超级蓝月亮,还奇怪为什么蓝月亮不是蓝色的。有的摄影师为了表示是蓝月亮,干脆在后期加工中让月亮带上一大片蓝色。也有人说这是百年不遇的血月,不吉利,预示着天下要大乱,说上一次发生血月还是清朝时,天下就乱了。这些说法都不准确。1月31日的月亮应该叫"超级蓝血月"。"超  相似文献   

18.
翻开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笔下丰富、繁复的意象当中,月亮是一个常常与主角相伴的重要角色。在她充满张力与质感的文字叙述当中,关于月亮的描写在她成功的心理刻画中往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因此而赢得了读者的喝彩。  相似文献   

19.
中英抒情诗歌中都有大量描写月亮的诗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中国历代诗人寄情于描写月亮的诗句,使月亮逐渐成为集体类型化的情感载体,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月亮情结。西方诗人写月,表现的也是诗人个体的情感,但他们大都是将月亮视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客体,通过月亮形象抒发单一的、直观化的情感。撷取若干以月亮为描写对象的中英抒情诗歌,从形象情境、情景关联、情感投射3个方面进行阐释,探析中英诗人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月亮文化的美学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作以分析。首先是月亮的色彩美,其次是月亮的形体美,圆月与弯月都有其独特的美感特征;第三,“美在关系”,月亮的美在其与周围环境、事物的联系、对比、映衬、烘托中突出地显现出来;第四,月亮的美也离不开人的精神活动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