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叶佰生 《科学通报》1992,37(19):1794-1794
为了寻找区域冰川规模与地形和气侯条件的关系,根据已有的研究,选用雪线高度H_1代表气候条件对冰川的综合作用,用雪线以上流域面积F_3和流域最高高度H_(max)代表冰川形成的地形条件。根据冰川的形成条件做如下假设:(1)目前的冰川处于稳定状态;(2)冰川面  相似文献   

2.
天山1号冰川成冰带和积雪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应  丁永建  叶柏生  韩添丁 《科学通报》2011,56(19):1583-1583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成冰带是冰川表面成冰作用有差异的区带,与物质平衡密切相关; 积雪由层位组成, 层位通过沉积、风蚀和变质作用形成. 成冰带的界限(如粒雪线、湿雪线、干雪线)保存着气候环境信息(如消融区大小、0℃等温线、极端消融事件),消融末期的粒雪线代表着反映物质平衡变化的零平衡线(ELA). 因积雪表面的辐射通量以垂向为主, 所以物质能量的转化与积雪层位的数量和性质密切关联. 可见, 冰川消融与积雪的物理性质密切联系且受气温影响. 成冰带分布和积雪组成逐年波动, 在较长时间尺度上(10 年或更长)对物质平衡和气候变化敏感, 尤其在全球变暖下.  相似文献   

3.
纵向岭谷区山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气候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纵向岭谷区山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选取不同纬度的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哀牢山、无量山、高黎贡山和白马雪山(亚热带山地)等5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山地垂直高程范围内物种丰富度、面积及气候要素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山地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存在由平缓至递减(热带山地)和先增后减—物种丰富度在山地中间海拔最大(亚热带山地)两种格局;随着纬度的增加,山地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最大值出现的位置依次升高;物种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相同;从气候的角度而言,实际蒸散量作为区域水热平衡的表征因子,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山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异同;亚热带山地下部较低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受制于高温、少雨的气候特征,随着环境干燥程度的增加植物物种丰富度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大气臭氧垂直廓线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松 《科学通报》1994,39(18):1726-1726
利用Brewer臭氧仪和加拿大环境局(AES)的逆转法(Umkehr)反演程序,获得了我国青海省共和具(海拔近300m)纬度:36°16.45′N,经度:100°37.11′E)1991年8月至1993年12月大气臭氧垂直廓线的观测  相似文献   

5.
贡嘎奇观     
冰川世界 贡嘎山是青藏高原东部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有现代冰川74条。由于贡嘎山地区气候潮湿,降水十分丰富,在雪线的高度上,一年降水可达2000-3000毫米,使得在雪线以下仅隔几百米紧接着就是森林。贡嘎山属于海洋性冰川发育区,与其他青藏高原内部的高山有着明显的不同。像昆仑山、唐古拉山、藏北高原以及祁连山等气候干旱的地方,属于大陆性冰川发育区,雪线以下全是荒凉、裸露的山坡,根本看不到森林。而在贡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3556m)是中国东部存在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之一,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对于研究中国东、西部冰川发育特点以及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野外地貌调查与室内光释光(OSL)、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对冰川、黄土以及湖相沉积物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在贺兰山主峰周围海拔2800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第四纪冰川发生的时限较晚,时代上限为末次冰期中冰阶,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中期(43.2±4.0ka)、末次冰盛期(LGM,~18ka)、晚冰期(12.0±1.1ka)和新冰期(3.4±0.3ka),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采用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代表共和运动(150ka)以来的冰川平衡线变化,并用末次冰盛期的平衡线(2980m)以及现代理论雪线高度值(4724m)作为平衡线的最大振幅,以3.5mm/a作为贺兰山体的抬升速率,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贺兰山山体高度与冰川作用之间的关系,并与黄土-古土壤等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指标对比,认为贺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是山体的构造抬升与气候条件耦合的结果,即"共和运动"之后山体抬升到与末次冰期气候耦合的高度,开始发育冰川.  相似文献   

7.
最近13万年黄土高原季风变迁的磁化率证据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安芷生 《科学通报》1990,35(7):529-529
黄土高原的近代褐土属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褐土型古土壤和黑垆土的微形态特征及所保存的生物遗存,指示了干湿季节分明和高温与多雨季节相一致的季风气候特点。黄土高原古土壤和黄土交替出现的变化序列记录了过去夏季风(东  相似文献   

8.
高素华 《科学通报》1985,30(6):479-479
典范分析(Canonical analysis)是分析两种不同属性间关系的一种排序方法。本文以气象要素与纬度、海拔高度的关系为例,介绍CA在农业气象中的具体应用。以崖县、屯昌等8个地区为样本(N=8);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积寒为环境因素p(p=2);纬度、海拔高度为地理因素q(q=2)。  相似文献   

9.
极地大气行星边界层动力过程及其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大气科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中国南极昆仑站2012和2013年夏季高分辨率的GPS探空资料,对南极高原大气边界层的动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极高原观测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与理论计算的Ekman螺旋曲线基本一致.风速随高度增加快速、风向左转.这是在南半球观测到的显著Ekman垂直结构特征.Ekman动力边界层的厚度较高,平均从900 m向上至3400 m,900 m以下为对流混合层.整个层结呈干冷和稳定状态,显示了南极高原边界层动力结构具有其独特性.计算的南极高原湍流摩擦应力明显大于中低纬度地区的值,表明南极高原行星边界层动力摩擦效应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高朋鑫  李可军  李启秀 《科学通报》2007,52(15):1725-1727
利用Carte Synoptique solar filament archive的暗条观测资料研究了高纬度太阳活动的纬度漂移. 定量分析了高纬度活动的两种漂移: 已知的太阳活动从中纬度(40°)向太阳两极的纬度漂移, 以及新发现的从太阳两极向太阳中纬度的纬度漂移. 在一个太阳活动周内从中纬度向太阳两极的纬度漂移的时间(约4.4 a)比从太阳两极向太阳中纬度的纬度漂移的时间(约6.6 a)要短约2.2 a, 这两种漂移的转换发生在太阳活动的极大期. 将来, 太阳活动发电机理论要考虑这种从太阳两极向太阳中纬度的纬度漂移. 太阳活动延伸周是从太阳两极向太阳赤道的连续纬度漂移活动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方红亮 《科学通报》2021,66(24):3141-3153
森林垂直结构参数指的是森林冠层孔隙率、郁闭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和聚集指数(clumping index, CI)等关键结构参数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特征.获取森林垂直结构参数是深入研究森林碳氮水循环和遥感辐射传输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聚焦LAI和CI,探讨森林垂直结构参数地面实测与遥感反演研究进展.地面测量的常用仪器有LAI-2200、数字半球相机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测量仪等,不同高度的测量可以通过破坏采样、塔基测量和移动升降机等手段来进行.地面测量方法虽然较为准确,但通常比较费时费力,不利于获取大范围信息.遥感方法主要通过经验的植被指数估算或物理模型反演来进行.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主动式遥感方法,具有反演垂直结构参数的独特优势.虽然遥感方法能够进行大范围连续观测,但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全球遥感产品能满足实际需求,少数区域产品也缺乏充分的质量检验.森林垂直结构参数已经在陆面过程模型、冠层辐射传输模型和森林经营管理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价值.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的地面测量和遥...  相似文献   

12.
丁颖 《科学通报》1964,9(10):893-893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水稻的研究,特别是解放后对全中国各个稻区的考察调查,以及最近三年来选择全国各地带各季节的秈、粳和晚、中、早稻的不同生态类型的代表品种161个,在全国不同纬度和不同海拔的八个地点与当地农业研究机关协作,进行这些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各种生态类型的水(陆)稻栽培品种四万多个的演变形成与各地区的环境条件有关,尤其与各地区的生产发展要求有关。  相似文献   

13.
吕乃平 《科学通报》1987,32(10):773-773
边界层大气中,温度层结是影响污染物质迁移和输送的一个重要因子。下垫面状况和地形条件不同,会直接影响温度的垂直分布。在城市、郊区和山区,温度的垂直分布显然会存在差异。为了研究和了解这种差异,就需要进行同时观测比较。 单点测温声雷达是研究温度层结垂直分布的一种较为简便而有效的探测手段。Russel和Uthe曾用多部声雷达在美国旧金山布点,得到了该地区不同时刻混合层高度的等值线分布。  相似文献   

14.
易朝路 《科学通报》1998,43(6):655-656
冰碛物测年是冰川地质环境重建的基本要求.由于冰碛物含碳量太低,本文用加速质谱计(AMS)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末次冰期以来的羊背石上和冰碛物中的同生和次生碳酸钙进行无机碳测年,以期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冰川沉积物测年难题提供一条途径.(1)采样区概况  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中部喀拉乌成山主脉北坡(43°7′N,86°49′E).河源区内的山脊海拨一般为4100~4300m.主峰天袼尔峰海拔4486m.现代雪线高度4000~4100m,发育有现代冰斗冰川、小型山谷冰川和悬冰川,冰舌末端海拔高度3650~3700m.末次冰期以来的冰…  相似文献   

15.
太阳系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同一方向公转,也在同一方向自转。例外的是,天王星的自转轴和公转轴呈垂直方向;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关于金星的自转,日本纬度观测所的谷川清隆、真锅盛二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R.普吉发现,在行星形成时,具有某种轨道的微行星碰撞,能形成现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35kg·(株·次)-1(对照)、24.5kg(株·次)-1(处理1)和14kg·(株·次)-1(处理2)3种不同的灌溉量,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随水分的减少,两植物幼苗主根垂直深度均呈增加趋势,且梭梭在处理2条件下主根垂直深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表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两种植物幼苗通过根系的伸长生长来适应水分减少,(2)处理1和处理2地下生物量均比对照组有所增加,梭梭幼苗在处理2条件下增加了37.03%,而在处理1条件下只增加了14.51%;多枝柽柳在处理1条件下增加了68.19%,而在处理2条件下只增加了25.78%.表明梭梭幼苗对处理2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而多枝柽柳幼苗对处理1具有更好的适应性,(3)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植物幼苗在处理1和处理2条件下的细根生物量均有所增加.方差分析表明:两植物种在处理2条件下深层细根生物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和处理1,这有利于植物幼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有效吸收,(4)根冠比因物种和水分条件而异,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梭梭...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等排放情景SRESA1B下的气候模式输出结果,本文研究了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对未来海陆增温的不同响应.分析表明,虽然未来青藏高原(TP)近地面增暖快于同高度的热带印度洋(TIO)和西太平洋(NWP)地区,但在对流层中高层,TP-TIO和TP-NWP地区的陆海热力差异都将减弱.在从年代际到长期变化的时间尺度,南亚夏季风环流主要与TP-TIO高层热力差异变化一致,而东亚夏季风环流则与TP-NWP地区低层热力差异变化联系更明显.而在年际时间尺度,南亚和东亚夏季风都与高层热力差异变化的相关更显著一些.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汽增加及云量的变化可能引起高原和海洋上空出现增强的变暖,未来这些地区的温度变化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不均匀分布.由于最大的变暖中心都出现在海洋上,TP-TIO所在纬度带以及TP-NWP所在经度带的热力差异在高层出现负变化中心,高原高层的热力作用减弱.但在低层,由于高原陆地的增温,高原低层的热力作用仍然大于周围海洋.因此,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地区热力状况的不同影响因子可能引起对流层高低层变暖分布的不一致,而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则可能体现了人为因子和气候系统内...  相似文献   

18.
昼夜垂直移动(简称垂直移动)是海洋浮游动物界(从原生动物至被囊动物)的常见现象,而这个现象在浮游甲壳动物中尤为普遍。通过在世界各海(特别是欧美近岸海区)的多年观察,对垂直移动的类型、幅度、速度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了  相似文献   

19.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重建方式下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森林重建被认为是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调查研究了两种重建方式(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并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然更新的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土壤+枯落物)约为257.59thm-2,人工营造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蓝果树(Nyssasinensis)林分别为230.93和163.49thm-2,表明在亚热带九连山区,自然重建方式在森林碳汇功能上优于人工重建方式.但上述森林碳储量仍然显著低于地带性植被的碳储量(299.13thm-2),表明这些森林仍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自然重建方式经济投入少,对土壤碳库扰动较小,且植被碳储量显著高于速生人工林,说明在种源丰富、自然环境较好的亚热带林区,在3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自然重建方式具有较高的固碳效益,这对于我国碳汇林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视野     
<正>外星雪运用"阿塔卡玛大型毫米/亚毫米天线阵",科学家最近首次拍摄到了一个婴儿期恒星系统中的雪线。在地球上,当高处气温下降、大气中的湿气转变成雪时,雪线就形成了。恒星系统形成于尘埃圆盘,其雪线形成于尘埃圆盘遥远寒冷的外围地带,形成方式与在地球上类似。从恒星往外走,水最先冻结,形成最初的雪线。在更远离恒星的地方,随着温度下降,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等也开始冻结成雪。这些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