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一种古老的历史认知方式,循环观在东西方文化与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无论是东方思维模式下的儒道佛文化体系,还是西方思维模式下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有将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循环演化过程而不是线性进化过程的思想倾向.受这一文化传统的滋养,文学中的部分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历史循环演变的悲观色彩,从而呈现出与历史进化论指导下的历史叙事相迥异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2.
爱德华·赛义德被认为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开创者,他的理论思想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赛义德的东方学研究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西方对东方错误再现塑造出的东方学只是西方的东方学,并不代表东方。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消除界线划分,共同参与多元文化的共建。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与文化杂合密切相关。《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浓缩,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罗慕士在其英译本中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这种东西合璧的杂合译本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受译入语读者、翻译目的及翻译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周小渟 《科技信息》2012,(32):I0103-I0104
作为中国翻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翻译时期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酝酿了许多著名翻译家的诞生,不少著名西方文学也同时被翻译成中文引向大众。本文旨在整理规划西方文学引进中国的相同之处与其在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欲以管中窥豹之举,呼吁学术界对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更多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翻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翻译实践发展的产物。本文分析了翻译文化中的翻译心理、意识、思想体系和翻译的概念、标准、技巧、规范及其组织机构,剖析了翻译文化的特点,同时指出了解翻译文化的建构及其特点。这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翻译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翻译。翻译工作者既要熟悉源语言国家的文化,又要熟悉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化和翻译的关系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层层面面,如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所选用的翻译策略等。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当时的内忧外患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文学也可以承载政治使命与科学启蒙职责。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在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都明显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戈宁  邹卫宁 《科技信息》2010,(18):161-161,163
在研究东方故事被西方化地改写和改写过的东方故事的回译这两个翻译过程时,我们应看到,这些意识形态操控下的翻译改写活动,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故事被西方化地改写,以使其能够被西方主流群体接受;被改写过的东方故事在重回故乡之前重新包装,以便符合大部分中国受众的审美观。这两个过程中都有翻译改写的参与,影片的成功与制片方(译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本文旨在分析这两个翻译过程中翻译改写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金华 《科技信息》2012,(15):26-27
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之后,在西方女性主义影响下,女性主义译者介入翻译,利用译者主体性这一因素,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实现翻译实践,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尽管女性主义翻译观受到了批判和质疑,但是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汪笑笑 《科技信息》2009,(25):180-180,165
翻译作为一项古老的活动,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中西方所发生的大规模翻译活动一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另一方面又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通过分析对比,不但可以反映出人类交流活动的许多共性,更会折射出对翻译活动起着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红霞 《科技信息》2012,(10):183-184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must be counted when we talk about literary translation.Cultural differen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of literary translation.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it is imperative to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Four kind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are mentioned in this thesis.There are al-so some theories that can be followed to eliminate these differences.The ultimate purpose is always to create the perfect translation that can fit the originaltext both on meaning and on style.  相似文献   

12.
提出把古代文学作品还原到文化语境中,才能真正阐明其意义和价值,从而突破传统的讲解模式。可以在各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各种文化信息中阐释作品的内涵,突破传统的雅俗文化界限,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解读民间特色鲜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审美文化叙述学是代表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发展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在继承经典叙述学理论成果的同时,把文本重新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从形式层面、社会历史层面、精神心理层面和文化积淀层面探索文本的审美价值.新写实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小说流派,受到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将其纳入审美文化叙述学的视野,有利于再度审视其叙事特征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受到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的影响,新历史主义文论凸显了文学文本与物质实践、文化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出独特的"文本政治学"的文论形态。对文学文本特殊性的取消并将之政治化,使得新历史主义文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功能的看法带上了极其功利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诸学科呈现交叉互渗的态势,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天然的依存关系,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新文化地理学”把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重视对地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的研究,把地点感的研究转向“地点身份”的研究,注重空间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象征学意义。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阿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空间化写作特征,他将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对嘉绒藏区民族文化空间背景、空间记忆及其文化表征的描述,展示了一种生动有机的地域文化身份。空间化写作构成阿来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也给读者阅读和阐释民族文学提供了多重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8.
将屯堡社区看成一个社会大文本,寻找各种社会力量和文化事象之间的内在结构和含义。借助文学研究的叙事学话语,从"语境——屯堡叙事的时空开端和性质定位";"摹仿说——屯堡社区经济生存方式的决定影响";"互文性——以‘文本间性’联系的屯堡文化事象"和"艺术想象——作为屯堡文本华彩乐章的地戏"四个方面,指出屯堡文本符号化空间的关键词与核心句法。  相似文献   

19.
流散现象是近百年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这种现象的出现造就了流散写作的诞生。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语境下,流散写作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流散作家们往往具有双重的民族和文化身份,了解他们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心灵世界和文化身份的变迁,对我们认识全球文艺格局的新趋势、新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不仅是转述文本信息的语言行为,亦是语用行为,更是认知和诠释跨文化因素的文化行为。可以说,文化是体现语用行为的翻译之内核。文章从跨文化译境中的关联视角,研究广义和狭义的跨文化译境以及相关的文化效应,认为译者的文化认知能力的高低和文化敏锐性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文的文化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