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有机物的污染使饮用水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由于水中有机物具有浓度低、组分复杂、干扰物质多、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通常需要采用复杂的提取、净化、浓缩等有机物处理技术才能进行分析测定。在饮用水有机物的检测分析中,用时最长,最容易导致结果误差的步骤就是预处理技术。本文主要对目前常用的顶空、吹扫捕集、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等样品预处理技术进行介绍,为饮用水有机物检测分析中预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黑龙江省孙吴县奋斗乡靠山村为例,针对地下水铁锰离子含量严重超标及有大肠杆菌检出等情况,设计了一套农村地下水净水工艺.采用了曝气氧化、锰砂过滤、活性炭吸附及紫外杀菌的联合净水工艺流程.该工艺设计包括设计原理、设计依据、设计流程、设备参数及注意事项.根据应用实例,测得经该净水设备净化后的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5),从而验证该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3.
一株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长沙宁乡灰汤温泉附近的水样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较强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命名为NX1-1,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40℃,最适生长pH5.0~8.0.菌株形态学以及ITS rDNA和28S rDNA D1/D2序列分析的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Aspergillus fumigatus这个种.对该菌株产酶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最适产酶条件为:氮源(NH4)2SO4,接种量10%,40℃,初始pH6.0,培养60~96 h.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饮用水处理系统中活性炭柱上获得六株细菌(编号为菌株1#-6#)的活性和降解有机污染物效能.采用微电极呼吸速率法研究细菌的呼吸活性.结果表明,2#,3#和5#三株细菌在所有实验检测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呼吸活性;降解预氧化松花江原水中有机物静态实验表明,六株细菌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大不相同,其中2#,3#和5#三株细菌的COD<,Mn>去除率为34.72%-43.72%,TOC去除率为46.24%-57.79%,体现出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底物降解能力,即具有更强的代谢活性.此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通过微电极呼吸速率测定法筛选活性菌株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从大庆油田采集的原油样品中筛选出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HD-322-2,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性质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运用红外光谱法和排油圈法对产物进行分析。菌株HD-322-2的16S rDNA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的相似性达到98%,生理生化性质分析的结果亦与枯草芽孢杆菌相同,认定该菌株属于枯草芽孢杆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菌株HD-322-2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为脂肽。该菌株具有较强的排油和降黏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阿特拉津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严重药害的情况,本试验从黑龙江省讷河市长期施用阿特拉津的玉米田土样中,驯化分离以阿特拉津为唯一碳氮源的菌株,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降解率进行精确测定,确定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T3AB1,该菌株在108h内对于500mg.L-1阿特拉津的降解率能够达到99%以上。敏感作物生测试验表明阿特拉津经该菌株处理后水稻的芽长和根长的受害情况显著减轻。为阿特拉津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降解率测定方法和一种可靠的菌株修复能力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水样在酸性条件下经衍生化处理后,采用RTX-5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分流进样测定水中碘化物的气相色谱法,该方法衍生化反应最佳时间为30min时,目标产物的峰面积最大,与生活饮用水标准GBT5750.5-2006相比,最低检测质量从0.005ng降至0.0004ng,方法检出限0.1μg/L,线性范围为0.5μg/L~10μg/L,RSD为0.76%~1.08%,回收率为95.0%~98.7%,该方法操作简便可行,检测限低,线性范围合理,适合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碘化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产脂肪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沙岳麓山和湘江等地富含油脂的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脂肪酶菌株CS 1-1,经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发现该菌株在以体积分数为1%的橄榄油为诱导物,5 g/L蔗糖为碳源,40 g/L蛋白胨为有机氮源,1 g/L(NH4)2SO4为无机氮源,pH为6.5的培养基中,于28℃,180 r/min摇床培养48 h,可达最大酶产量(37.6±0.8)mmol·min-1·L-1.  相似文献   

9.
从武汉某一湖泊中分离出一株具有聚藻作用的菌株,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 DNA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根癌土壤杆菌。对该菌株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和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分离出的根癌土壤杆菌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加入体积比为1.5%的细菌培养液,在2天后,溶液主体的藻浓度去除率可达到92.5%。根癌土壤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作用主要是通过凝聚效应,而不是通过溶藻效应抑制藻类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当该聚藻菌株与藻细胞直接接触时,菌株才能够起到聚藻作用,而菌株生长液的过滤液并没有任何聚藻作用,表明聚藻活性物质结合在根癌土壤杆菌的细胞表面。聚藻菌株技术与过滤或者其他物理分离技术相结合除藻时,不会导致藻细胞的破裂,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除藻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胜利油田油井产出液及含油污水等样品中分离出16株能利用原油的菌株.通过原油平板涂布和液体发酵培养,筛选出1株能在高温(60℃)、高压(10 MPa)下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且能有效产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CH2.原油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其对胜利油田东辛原油降粘率可达48.5%,原油含蜡量降低12.6%,原油凝固点降低3.0℃;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该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经分子生物学初步鉴定菌株CH2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物理模拟驱油实验显示聚合物驱油后,注入CH2菌液60℃培养21 d时可提高原油采收率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