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界民族因现代国家边界而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其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研究西南边疆跨界民族的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发现,其边界意识具有模糊性,其民族认同也超越了国家认同,这将会对我们的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胡志国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4):45-48,91
极端的翻译策略客观上产生并服务于本质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全球化时代要求建立流动复合的文化身份,与之相适应的是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的混杂策略。实施混杂策略的关键在于认识文化身份的开放性,从当下的文化语境出发,针对源语文本的具体文化因素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王俭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3):23-25
论述了语言和身份这一对关系在社会学、语言学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语言测试在人类历史上经常被作为身份确认的重要手段,比如海外留学、毕业、晋升,甚至能测试性取向。但如何维持测试的公正和客观性以阻止错误的身份认同,还有待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广西为释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健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8(1):79-81,115
广西等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虽初见成效,但也出现了“发展性破坏”等深层次问题。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在歌曲的翻译上译者是不可缺席的。那么他们可否取代词人将歌曲按照旋律互译。本文利用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探讨了歌曲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目标,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有人主张求"同",探寻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有人主张求"异",挖掘各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人主张"异同"兼顾。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看,只有维持"求同"与"求异"之间的必要张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才能对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和健康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志伟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5,(3):84-87
我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朝阳地方民俗文化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的定位问题,从归化和异化、中式外语及多元翻译策略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的语际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为地方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服务,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贾春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Z2)
中外翻译理论林林总总,而多元互补理论则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了翻译标准体系.本文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以电子信息行业品牌名称翻译为研究对象,尝试提出了全球视野与本土操作互补,隐性翻译与显性翻译互补,静态翻译与动态翻译辨证统一,译者与读者互补,零翻译与翻译并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对类似文本的翻译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羌族自古就有着通过上山而逃避国家控制的传统,然而时至今日,广大羌族民众已经开始主动选择下山融入到国家文明体系当中。针对这种现象,文章分析指出,羌族下山现象背后存在着深层的动力来源,即在特定身份认同模式支撑下所做出的某种生存策略选择;与此同时,下山之后的羌族社会文化正在新的生存状态中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自我再造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田静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4-67
民族不仅是一种地域的限定和文化特征的指称,更是一种话语建构的产物,存在于大众的想象与媒介的叙事之中。电视媒体与奥运体育的联姻,使奥运会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比拼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成为强化民族身份话语的重要机制和力量。电视媒体对民族身份的建构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塑造以及奥运会的仪式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杨毅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44-48
铜鼓文化是古代中国长江以南到东南亚的广阔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典型文化代表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壮族铜鼓文化相比,布依族铜鼓文化虽在起源、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分布地域、铜鼓类型、铜鼓名称以及铜鼓十二则鼓谱等多方面却又表现出了独特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朱军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15(2):111-114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城市化水平在新世纪不断提速,这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促使族体间发展差距和民族认同状态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在分析族际冲突中民族认同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国家认同构建中的现实张力、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及其完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认同与公民身份构建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关注点。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文化身份认同指的是从精神方面来讲,一个种群对自身文化的回归或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该环境文化的一种心理确认。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是主调,有色人种的文化处于附属的地位,两种文化在相互排斥和不平等中相互融合,黑人文化在寻找自身定位时茫然困惑,同时随着黑人的地位的提高及奥巴马的当选,寻根追源已成为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金陵女子大学独特的教师群体及其矛盾的性别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教育环境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金陵女子大学的女学生亦产生了迥异于其他高校学生的性别身份认同和思维方式,从而在民族主义运动和婚恋等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不同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17.
赵娟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0,13(5):27-29
从西方文化研究入手,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布莱特,发现其身份认同困惑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即父权制思想。要实现新女性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解构男权中心的思想,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从而确立平等和谐的两性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贻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5):92-95
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
宾兴作为一种时代产物淡出历史舞台虽已逾百年,但其消亡并不意味自身的荡然无存.从产生地区来看,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均有所分布;从发展历程来看,它顺应时代的进步与需要,从最初的礼仪逐渐演变为一种资助地方士子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公益性组织,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广西而言,自清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剧烈变迁,广泛分布的宾兴在推动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激发了地方士绅参与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士绅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渠道.然而,伴随着1905年废科举、新式学校在全国的推行,宾兴失去了昔日的生存土壤,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这种命运的坎坷,不仅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近代以来社会组织的演变过程,也为我们认识多面相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载体.文章在论述广西宾兴兴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其嬗变过程中体现出的国家与社会要素,进而分析其价值与当代意义,以此对当今社会治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