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典型的《水浒传》续书不同于改编仿作,它应由原著导入,续书与原著的人物、情节有明显的延续关系。从续书的立意与原著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将《水浒传》典型续书分成正立意续书、反立意续书、别立意续书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再塑造。或模拟继承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或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创新发展。但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对《水浒传》中人物的再塑造,并没有突破《水浒传》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学对现当代作家有着莫名的吸引力,使其研读之余,还要改编改写。新时期,老作家汪曾祺改写《聊斋志异》,是为"聊斋新义",共十三篇,其中有的改自原著的名篇,如《蛐蛐》、《画壁》;有的改自原著较少人关注的短篇,如《双灯》、《牛飞》;也有从"异史氏曰"有感而发改写的《捕快张三》。这些篇章保留了若干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充分体现"京派"小说在文体上的开拓。另一方面,汪曾祺删去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铺叙小说人物的生活细节,保留了作家自己一贯的小说创作风格。在"聊斋新义"中,作家贯彻了其表彰人性美的创作宗旨,通过文白杂糅、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男女之间、人狐之间,甚至人与动物、死物之间的真挚情谊,从而建构了一个和谐温暖的人间世界。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同名电视剧。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李逵这一形象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塑造,并通过人物嗜杀色彩的有意淡化、喜剧色彩的特意强化及女性形象的独特烘托等不同方面来使该形象更显丰满、立体,较好地体现了改编创作中忠实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是真正的文人独立创作的、以家庭为中心描摹世态的杰出长篇白话小说,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这一写实主义传统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是《水浒传》《金瓶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又是与《红楼梦》在几乎相同的历史条件下,由具有不同世界观、艺术观的作家的不同创作实践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刊载小说《新水浒传》历时两年刊载32回,在《新闻报》上占据一定分量。《新水浒传》基本延续了《水浒传》为“诲盗说”这一观点,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方式,凸显了报刊小说独有的实时性与纪实性特征。该小说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民国时期《水浒传》的接受面貌,而且蕴含其中的时代风貌与社会境况亦足可供后世研究者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小说的文本叙事分析可知,《水浒传》对于儒释道的宗教态度是一种既不批判也不歌颂的实用态度。这种实用态度主要表现在水浒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叙事结构框架的架构上以及主题思想借助于神道设教进行表达等。当代在对《水浒传》的解读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小说的宗教性,则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牵强附会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9.
关于《水浒传》的主题,由于接受者所处时代文化环境的不同,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称赞它是"忠义"的教本,有人却痛斥它是"诲盗"的渊薮。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文化思潮,对主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重点表现了水浒英雄的"除暴安良"、"兄弟情义"和"护国安民"主题。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钱塘(杭州)书会才人施耐庵,还是苏北进士施彦端,抑或是二者实为一人,既需要深入分析苏北那些文物的真伪,更需要重视《水浒传》内部的具体描写。本文就原著中梁山泊气候物象的描写、"从泗水入淮河"地理态势的描写、淮安与扬子江地理态势的描写、太湖与苏州地理态势的描写、是否应该更集中更高度地描写"文艺作品"《水浒传》中的气候物象与地理态势的问题、作者对自己籍贯地季节与方位描写的真实准确性的问题等多个方面,接应浦玉生先生的文章而进行"争鸣",并对浦先生文章中引用的1979年出土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中有与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相一致的"丙申"二字的真实性问题向浦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11.
明刊《水浒》的版画插图在插图形态上主要有上图下文的"全像"和整版全幅的"出像",《水浒叶子》为清代"绣像"《水浒》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出像"的图目较"全像"概括。"全像"的插图风格较为质朴通俗,"出像"的风格体现出明显的雅化倾向,《水浒叶子》的风格更趋向文人化。"全像"的图文关系极为紧密;"出像"图与文的位置较为疏离,但图文关系仍密不可分;《水浒叶子》的图像虽从文字独立出来,但受文字的影响痕迹依然很深。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宏、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影响之深远,令世人赞叹不已。宋江是《水浒传》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水浒传》中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周易》的角度,以《鸿雪因缘图记》中《梦芗谈易》篇为基础,对宋江及其绰号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水浒传》核心人物的宋江,一直是《水浒传》研究的热门话题,他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既忠且孝、既忠且义,他的重情重义与无情无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他人生理想的错位与现实处境的错位又与义军的成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白驹施彦端一些真实可靠的史料文物中,并无"中进士"、"字耐庵"、"著水浒"之类记载,而一些学者却以"著《水浒》惹大祸"来辩解其无;相距施彦端四五百年之后,居然出现上述内容,而一些学者却以朝廷无力"禁《水浒》"来辩解其有。这些,都未免有浮夸之嫌,实难以此论证"白驹施彦端进士,字耐庵,为〈水浒传〉作者"。  相似文献   

15.
人物形象评点是《水浒》评点最精彩的内容,在诸多光彩四溢的英雄形象中,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三位鲁莽英雄形象最为晚明评点者所称道。晚明士人对三位鲁莽英雄的评点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从而表现了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士人独具时代内涵的英雄观。  相似文献   

16.
用研究独创作品的"故乡情结"思路去推敲非独创作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有"浓郁的兴化情结",在基础性上是有问题的。简单地从《水浒传》中找出若干细节去对应"兴化施耐庵"的相关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17.
孙立故事在水浒故事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在宋代就有了关于孙立的话本,由于文本佚失,其内容已不可考。将《青琐高议·王实传》与《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中有关孙立的情节进行比对,经过文本甄别、民间传承分析,推理认为,作为一个故事系统,《青琐高议.王实传》中孙立故事与宋话本石头孙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视为水浒故事源流的一部分,与《水浒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杭州汪吾金先生的文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浓郁的兴化情结”难以成立——与任祖镛先生商榷》认为拙文《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所提出的七个依据都靠不住”.事实上,拙文的七条“证据”全靠得住,《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9.
同宋江起义历史本事及以宋江起义为素材的各种文艺作品相比,《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有明显的变化:规模上扩大了,改变了流寇主义的斗争形式,在山东梁山建立了根据地。起义队伍规模的扩大及于山东梁山建立根据地也相应地对山东运河区域提出要求———鲁西地区提供相当程度的物质供应;而梁山起义军在短时间内筹集到300万石军粮决定了《水浒传》产生时期与山东运河区域的经济繁荣密不可分。考察山东运河区域经济的历史状况,能够得出《水浒传》成书的上限在明永乐宣德年之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论述潘金莲是《水浒传》中人尽皆知的淫妇形象,玛格丽特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彻底的妖妇,作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的坏女人经典,海明威和施耐庵赋予的这两位女性形象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分析二者人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可给21世纪的现代女性一些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