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MLK系列立式矿渣磨机广泛应用于钢厂矿渣制粉,水泥生料、熟料制粉,化工工业硅,煤化油粉磨,电厂脱硫石灰石制粉,煤制粉等多个领域。主要介绍了矿渣磨机结构原理和突出特点,同时列出了设计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及改进措施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工业粉磨领域。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矿渣微粉技术的发展,使得矿渣超细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泥及混凝土中,由于球磨机粉磨矿渣超细粉电耗及成本较高,且最终结果不易控制,国产立磨又很难达到要求,因此进口立磨便成为了粉磨矿渣超细粉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矿渣粉是工业废渣回收的产物,常加入水泥中生产出矿渣水泥,然而,矿渣水泥的性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本文对矿渣水泥的性能及粉煤灰加入矿渣水泥后性能的改善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矿渣粉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矿渣粉对商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指出矿渣粉和Ⅰ级粉煤灰复配商品混凝土能发挥优势互补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引入掺和料是提高无砟轨枕混凝土的脱模强度、后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借助单纯重心设计法,采用矿渣粉、粉煤灰与高活性粉体A制备高活性复合掺和料,研究复合掺和料组成对早期活性指数、水化热以及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掺合料的组成对其活性指数影响较大,并体现出明显的复合增强效应;高活性粉体A与矿渣粉二元复掺的混凝土1 d与28 d活性指数均达118%; 3 d龄期后矿渣粉放热增加,而粉煤灰水化放热一直较低,矿渣粉或粉煤灰与高活性粉体A二元复掺时浆体1 d水化放热差别很小;三元复掺混凝土的复合增强效应优于二元复掺,三元复掺混凝土28 d与60 d抗压强度分别达68. 6 MPa和79. 6 MPa。  相似文献   

6.
李客  万安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1):4279-4287
矿渣粉磨生产过程具有强耦合、非线性、大滞后等特点,人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十分困难。提出一种矿渣粉磨生产工艺闭环调控系统,在长期设备与工艺研究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技术采集大量数据,结合专家经验并通过数据分析来实时监控工况发展趋势,研究矿渣粉磨生产工艺过程闭环调控方法;系统增加了前端矿渣水分在线检测,增强系统提前反应速度,在后端通过微粉粒度在线检测,形成闭环控制;生产过程中替代人工精细调节工艺,自动纠正参数变化,并优化参数匹配。系统应用于某生产现场,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金山海洋环境监测站业务楼建设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情况,就实验室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重点分析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实验室布局功能规划、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气路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及其他细节方面的建设要点,为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实验需要,提升实验室整体水平提供功能运行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掺量的矿渣粉及粉煤灰对水泥砂浆流动性和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渣粉和粉煤灰都可以提高砂浆的流动性,它们对水泥砂浆的流动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与水泥品种及砂浆配合比有关。  相似文献   

9.
丁红霞  方永浩  熊静  高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820-4823,4832
研究了用50%和70%(质量分数)矿渣粉替代硅酸盐水泥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掺量矿渣粉混凝土能经受175~200次冻融循环。矿渣粉掺量为50%时,其抗冻性能甚至优于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在掺量加大为70%但不掺外加剂的情况下,矿渣粉的掺入对混凝土的抗冻性也无明显的劣化作用。另外,掺用0.5%的FDN减水剂,对大掺量矿渣粉混凝土的抗冻性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以配制满足大部分南方建筑工程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将高钛矿渣用于矿物掺合料有利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通过不同细度、不同种类的高钛矿渣粉作矿物掺合料的试验,研究了高钛矿渣对水化过程的影响、水泥胶砂流动度比的变化规律以及活性指数.结果表明:高钛矿渣粉可以提高水泥砂浆的流动度,其提升幅度随自然冷却高钛矿渣粉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水淬急冷高钛矿渣细度的增大而减小;高钛矿渣早期活性...  相似文献   

11.
孙慧玲 《科技信息》2010,(17):J0146-J0147
本文通过对单独掺加矿渣粉与粉煤友取代部分矿渣粉复合配制混凝土进行拌合物性能、抗压强度与耐久性的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磨细矿渣粉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抗渗与抗冻融性能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等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活性指数是衡量高炉矿渣粉质量的关键指标。不同基准水泥对矿渣粉的活性指数影响较大。试验采用不同强度等级水泥对同种矿渣粉进行激发,并对不同高炉矿渣原料和不同粉磨工艺生产的矿渣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度等级越高的工艺生产的矿渣粉有更好的激发作用,采用立磨工艺生产的矿渣粉综合质量优于传统球磨工艺生产的产品。采用大型高炉矿渣粉的粒度分布更优,活性更高。本研究为GB/T18046-2000《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的修订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国内外粒化高炉矿渣的利用发展历史和矿渣粉的性能特点及应用技术,对比了当前高炉矿渣微粉不同的生产工艺设备优缺点,指出矿渣粉的生产和应用是冶金渣高效综合利用的有效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罗斯蒙特公司雷达料位计在韶钢嘉羊二期矿渣粉成品库料仓中的应用,阐述了雷达料住计的原理、功能特点及其安装要求。实践证明该料位计具有安装简便、维护量少、故障率低、精度高、标定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总结了实验室设计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分析了实验室设计建设标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出了从规划设计、总体设计和细节设计三个方面,以灵活性规划、可持续性规划和智能化为特色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实验室整体水平,为其功能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矿渣粉改性粉煤灰地聚物砂浆在不同温度下的强度变化规律及改善机理,进行了不同矿渣粉掺量的粉煤灰地聚物在多种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试验,并分析了其微观形貌及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粉煤灰基地聚物在室温固化时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均较小,掺入矿渣粉或高温固化都可以改善粉煤灰地聚物的力学性能,但高温固化导致后期抗压强度变化变缓;当不掺矿渣粉时,地聚物砂浆的流动度为232 mm,但凝结时间超过8 h;随着矿渣粉掺量的增加,地聚物的流动度逐渐降低,凝结时间也变短;高温固化和掺入矿渣粉都可以显著减小粉煤灰地聚物材料的孔隙率;室温固化时,地聚物砂浆中含有大量宏观孔隙,并且粉煤灰地聚物砂浆中基本不存在胶凝孔隙;高温固化后,粉煤灰地聚物砂浆中以毛细孔隙体积占比最大,而改性砂浆则以胶凝孔隙和过渡孔隙的居多;从试件内部的微观形貌图可见,掺入矿渣粉后地聚物砂浆变得更加致密;基于热力学关系的分形模型可以在压汞法测量的孔径范围内很好地描述地聚物砂浆孔结构的分形维数,其次为孔轴线模型;地聚物砂浆孔结构的分形维数大于2.0,在粉煤灰地聚物中掺入矿渣粉可以改善地聚物的孔隙结构,提升固化温度则使得地聚物的孔隙结构变得复杂。  相似文献   

17.
酒钢矿渣属于酸性低活性矿渣,为了激发其潜在活性,解决其强度低的问题,采用机械活化的方式,将熙金公司生产的原状渣粉粉磨1.0 h和1.5 h,以获得不同细度的渣粉,对其进行粒度和微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渣粉细度对胶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粉磨时间增加,矿渣微粉粒径迅速减小,粉磨1.5 h后的矿渣微粉平均粒径从24.31μm减小到12.26μm,降幅达到49.6%;微观分析表明,机械粉磨主要是对矿渣颗粒的粒径和表面形貌产生影响,不会改变其内部晶体结构及物相组成;胶结充填体的强度随着渣粉细度的增大而增大,粉磨1.0 h的中细渣粉3 d、7 d和28 d强度较之于原状渣粉分别提高了33.3%、30%和9.3%,粉磨1.5 h的超细渣粉3 d、7 d和28 d强度较之于原状渣粉分别提高了63%、53.6%和35.2%。  相似文献   

18.
网络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的设立,网络工程实验已成为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网络实验室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该文结合河北师范大学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介绍了实验室的设计目标、总体设计方案,对实验室的整体结构、设备选择、网络拓扑结构、实验室的建设、实验项目都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对网络实验室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议,可以为其他学校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铜仁地区汞矿渣调查,胶结型汞矿渣主要由废弃矿渣、尾矿渣、胶结物三部分组成,分别对其物质构成进行了分析。基于此,采用成控因子法,结合现场胶结试验,确定了各因素对胶结物生长的敏感性大小,重要性依次为水文条件、堆积年限、通风、覆盖层厚度、层位类型、光照、孔隙率。最后,对胶结类型进行分组,分别为:A型全碎石粉渣胶结、B型局部软石碎石粉渣胶结、C型软石碎石粉渣胶结、D型含粉渣碎石胶结、E型全包式碎石胶结、F型接触式不规则碎石胶结、G型接触式球形碎石胶结;并探讨了胶结物的不同物质组合方式的胶结物含量。对汞矿渣胶结物质成分及其组合关系研究对矿渣堆积体稳定性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韶关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和基本过程,强调了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定位、方向和特色,突出了重点实验室建成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及效益,并对建设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作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