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划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标准应当是中日民族矛盾是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由其所引起的抗日战争时期特定历史阶段的内涵与特征。以此为标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开端标志应是1941年12月中国正式对日宣战。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的划分,应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为标准.并须考察与主要矛盾相关联的全国全民族的中心任务:以此观点思考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则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10年内战结柬和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性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俭松  姜燕 《科技信息》2008,(9):399-400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适时地调整和发展了宗教政策,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苏联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主要盟国,曾给予中国以舆论支持和物质上的援助,甚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如果对苏联抗日战争时期的所作所为加以考察即可发现:苏联的对华政策完全是出于自身狭隘的民族利益,无丝毫帮助中国革命的意图,仅仅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露骨表现。"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上海抗战、苏联政府对之非常重视,苏《真理报》从1937年8月1日至9月初,几乎每天都报道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的消息。之所以如此,关键因素在于:苏联政府把这一事变看作同希特勒德国从西方威胁苏联一样,是日本…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报告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更多向往与需求,然而发展却不平衡不充分,这是目前社会主要矛盾。如何正确理解这一矛盾,要从当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要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加深对矛盾理论和现实依据的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现实层面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从而为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前进的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日救亡思潮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主要思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群众性的思想潮流。抗日救亡思潮在广西传播的基本主张包括:1.主张政治民主、思想言论自由、实行宪政。2.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焦土抗战。3.主张动员民众,实行全民抗战。4.主张发展教育、加强文艺创作和宣传要以抗日救亡为主题,服务于军事。  相似文献   

7.
黄伦光 《科技信息》2011,(5):134-135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八十年代形成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该项工作从最初的个别参与、内容单一发展成为如今的有组织有计划、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长效活动,并始终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总的指导方针,使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益。笔者曾作为实践策划者、参与者、指导教师等多种身份经历了几年的社会实践,逐步认识到时下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大大地限制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展开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哲学界就是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及其矛盾运动去理解和把握和谐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事物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较佳或最佳发展状态.和谐以事物的多元构成为前提,以适当的矛盾斗争为动力,以系统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对外开放为条件,以发挥较大或最大功能为标志,以事物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归宿.和谐社会是达到和谐状态的社会,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较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对和谐社会也应从社会多元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和谐社会不可能自动实现,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共同奋斗才能构建起来.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双重机制转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三个不同的时期,各个时期都发生过经济波动,但原因则各不相同。第一个时期主要是社会主要矛盾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所致;第二个时期主要是由于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发生矛盾,各个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异和改革的措施不完善、不协调、不配套造成的;第三个时期则主要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的趋利性行为与社会生产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所致。分析和认识不同时期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利于在今后经济运行中减缓经济波动的发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权的归属问题,党史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共产党领导说,认为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关键的或主要的领导作用;二是国民党领导说,认为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在抗战中居于领导地位;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说,认为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对抗战实行了政治、军事、组织上的共同领导;四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说,认为中国的抗战在实际匕并个存在统一的领导,它是由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进行的;五是领导权转移说,认为抗战的领导权有个转移过程,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掌握了领导权,而到战略相…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讨论,已进行了许多年。虽然现在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但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或这种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论在何种程度上)这一结论,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也都是这样表述的。本文认为,这种表述无疑是正确的,但并不是最精确的,它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某种社会矛盾或这种矛盾的运动,实际上在现实中是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问题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和自身统一问题。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革命或建设的目标、任务,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而随着各个革命阶段的任务不同,统一战线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虽然存在,但已暂时退居次要的地位。我党就是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正确、妥善地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发动、组织、团结了全民族的一切力量去反对日本侵略者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雅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雅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新科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张自忠的死,是民族危机的召唤,也是他用以“明志”的一种方式。张自忠的死是十分理性的,同时又是十分感性的。张自忠的死引起了不同民族、不同集团、不同阶层的巨大反响,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张自忠将军之死,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洪强  张云 《科技信息》2011,(23):172-172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这一过程还有社会矛盾的集中凸现。作为重大组织创新的非营利组织,其性质决定了它在社会中必然承担公共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因此,采取措施以保证和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实现我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阶级状况三方面,详细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并论述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关于伦理与知识的基本哲学问题,并给出当代欧洲有关生物伦理争论的例子。方法结合实例的分析方法。结果认为知识的伦理是一种有益的态度,可以用来克服知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或派生出的矛盾。结论伦理和知识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于当代社会中。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出现诸多改变,如内容转变、重心转移、对象转换等,以此来满足人们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局势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有人说:现阶段国际局势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我不同意。我认为:当前国际局势中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者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突出地表现在美帝国主义和英、法帝国主义在亚非殖民地的争夺上,其中当然也包括中东在内。应当承认,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是目前世界上的根本矛盾(或者说基本矛盾),一直到帝国主义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