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弋阳腔[江儿水]类曲牌以其特有的腔音列形式,构成了该类曲牌音乐典型的腔韵风格。依据该曲牌类腔韵所用腔音的数量、各腔音之间的音距高低、各腔音的运动规律等特征,确立其腔音列的基本形态及变体形态,揭示该类曲牌音乐原有的风貌,为曲牌音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二人转“音乐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音乐形式与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均折射着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域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二人转的曲牌非常丰富,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通常将二人转曲牌分为三类:主调、辅调、专调。从曲牌分类入手,将二人转音乐中常用的辅调与专调曲牌,从音乐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二人转音乐的曲牌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在明清两代,迈入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在唱腔素材体制方面,昆山腔大量吸收南北曲曲调,运用曲牌联缀体完成戏剧情节的描述和戏曲人物形象的创造,是中国曲牌音乐最高水平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否存在乐平腔,一直是戏曲界争论的话题,江西本土的戏曲专家很多都持否定的态度,江西戏曲研究所的流沙先生在其文章中直接指出,乐平腔根本没有出现。然而乐平腔在明代许多戏曲家的论述中多次提及,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乐平腔有成熟的客观条件。乐平腔出现于明嘉靖以前,到明末清初时消亡,期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乐平腔是明代中晚期流行较广的戏曲声腔,是弋阳腔的支系声腔,与弋阳腔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其不同于弋阳腔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桐柏皮影戏是流行于豫南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对其表演程式与特点、音乐唱腔与伴奏、服务百姓以及依“俗”求生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桐柏皮影戏的音乐特征主要为唱腔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唱腔音乐体制以板腔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综合性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6.
弋阳腔,源于南戏,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弋阳腔至迟存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代嘉靖年间已流传至徽州、南京、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相似文献   

7.
弋阳腔的历史足迹和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戏曲成熟于宋元时期,以“高腔”名世的弋阳腔作为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的产物,同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并列南曲四大声腔,数百年来对中华戏曲有深入骨髓的影响。步入新世纪,当戏曲艺术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再次面临巨大转型之时,回顾弋阳腔的流变历程,审视弋阳腔的审美特质,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华戏曲的当下生存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的剧坛,是继元杂剧之后我国戏曲史上又一个鼎盛时期,戏曲的声腔呈现多彩多姿的局面。从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年间,各地演唱的戏曲主要是弋阳腔和昆山腔,人们称之为“剧坛两大盟主”。弋阳腔发源于江西弋阳,约形成于明中叶,它和昆山腔一样,是我国戏曲史上地域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的声腔。弋阳腔深深扎根于民间,其主要演出活  相似文献   

9.
流行于沅水中上游地区的辰河高腔是湖南省一大地方戏,被学者及戏剧学家们誉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由于弋阳腔的传入,沅水中上游地区产生了辰河高腔,在当地,人们又把“佛”、“道”、“傩”等音乐唱腔运用在戏曲中,使辰河高腔在剧作内容、体式及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传统的辰河高腔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性、颂忠谴奸的精神祈求,体现了善恶有报的伦理道德思想。从戏曲本身来看,辰河高腔已具有“写意”、“传神”、“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仲立斌 《科技资讯》2011,(25):198-199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理论必修课,教学中,运用现存传统音乐实例,使学生加深对古代音乐形式的理解。河南大调曲子与宋代的说唱音乐形式唱赚在表演形式和音乐体制上有相似之处,大调曲子《康熙词》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曲牌,以及曲牌到底以何种方式进行连接。  相似文献   

11.
四百年一梦到今宵——从青春版《牡丹亭》到轰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岩 《科技智囊》2010,(1):70-77
昆曲(昆山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相似文献   

12.
威县梨花大鼓的唱腔音乐,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梨花大鼓是以唱腔、曲牌、伴奏三部分组成,以唱腔为主体。唱腔属板腔结构的大约有二十余种,归纳为慢板、二性板、快板、散板四种版式,其音乐结构,一般规律先由慢板的“起腔”唱起,下接“双扒口”,然后再接慢板中的“溜腔”“卸板”,再转入二性板中的“平腔”及其他唱腔,最后部分是快板“布郎鼓”及其它唱腔,以锁板而结束。纯音乐(器乐部分)分为大鼓套和小鼓套,起着前奏和间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打挤钹”是土家庭民间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合秦形式,也是流传在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之一。“打挤钹”从曲式、曲牌的音乐风格等方面,具有土家族音乐特性。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手稿早已亡佚,目前所能见者都是在抄本的基础上辑校而成,一些在传抄或点校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可能根据版本而得到改正,但通过曲牌的句数和用韵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越剧是我国的一个大剧种,但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有资料记载道:“1906年3月初三清明节成为越剧的诞生日”又“把1923年农历5月27日作为女子越剧的诞生日。”即使把嵊县农民金其炳于1852年创造的同越剧有密切渊源关系的“四工唱书调”计算在内,越剧从萌芽状态到正式形成、发展,也不过百余年时间。 许多剧种,如京剧、婺剧等都是在吸收和融合古老的微调、秦腔、弋阳腔等声腔的过程中形成剧种唱腔的,包含唱腔音乐及唱法。越剧虽然也曾向绍剧、京剧等剧种借鉴过一些曲牌,如“二凡”、“柳青娘”,但越剧的唱腔音乐主要是从一些简单的江南小曲发展起来的。如“呤哦调”、“双看相”、“钱塘调”、“断工调”、“哭调”等。这些小曲出在典  相似文献   

16.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中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的产物,语言和音乐旋律共同构成声乐的基础。中国语言的韵类十分丰富,语音的构成极其细致又独具特色,很有表现力。因此,掌握好汉语语音的特点,深谙声乐演唱中吐字咬字的方法和要求,了解地方方言的一些特色语言,对于演唱好中国歌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 赣剧是多声腔综合剧种,分高腔、昆腔和弹腔三大声腔系统,青阳腔属于高腔系统,受弋腔、余姚腔的影响而产生,因而承袭了弋阳腔系的某些特有形式,并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手法——“滚调”。这是青阳腔对戏曲声腔史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三声通协即平上去三声通押(含入派三声)是北曲的基本特征,也是词曲分别的关键。现存元散曲曲牌绝大部分用韵是三声通协,仅有的非三声通协数调多本为词调。而现存宋词中三声通押之调历来被视为词者多可以曲牌视之,或近于曲体。三声通协不始于古体诗,《康熙词谱》谈及宋词三声通协往往援引古例、古韵是不恰当的。今存三声通协者最早见于唐五代以民间词为主的敦煌曲子词,此正为后世曲体之源。不过,唐五代传统文人词创作罕用三声通协,依然十分严格地遵守平声押平声、上去声押上去声、入声押入声的用韵传统,这也是宋代包括后代词人所遵循的用韵传统。三声通协用韵宋代文人创作渐显渐多,应看做是受曲体用韵的影响,其形式有大曲、只曲,现存大曲歌词皆属曲体,只曲也多为曲体或近于曲体。从宋人曲体的创作环境来看,宋代产生曲韵之书并不奇怪。  相似文献   

19.
<正>昆曲(昆山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发展到鼎盛,成为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之后有很多剧  相似文献   

20.
正婺源徽剧,亦称"徽戏",属于皖南徽剧的一个流派,流行于江西省婺源及周边的浮梁、乐平、鄱阳等地。其以弋阳腔、老吹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目连戏之高腔、下江调,并融入赣东北地方戏曲——饶河戏的弹腔即赣剧南词及婺源民间小调,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