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球自距今5.4亿年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由于环境变化等自然因素,已先后造成了5次生物大灭绝。尽管每次大灭绝使大批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但也有些更能适应环境、更进化的生物保留下来并得到大发展,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一步一步地由低等进化为高等,而且最后成为最多样性、最繁盛的阶段。但自200年前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已导致大批物种消失,使地球进入了第6次生物大灭绝。由于这次大灭绝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引起的,因此其后果特别严重,如若不采取措施,最后灭绝的将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2.
陈家宽 《科学之友》2003,(12):12-13
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繁育,依赖于两个环境,一个是自然界中的氧气、水、温度这些无机环境;第二个是有机环境——生命物质系统,也就是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人类的衣食住行必须依赖于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特别是有机环境,比如吃的,穿的,医疗,这都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给我们提供的。所以生物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政府签约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生物多样  相似文献   

3.
寻找吃人树     
人类已成了当今世界的主宰,其他生物都可能沦为人类的捕杀对象。很多动植物由于人类的原因在地球上濒临灭绝,因此现在人类开始保护它们,以维持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地球生物圈的总体格局。就个体而言,人还是可沦为猛兽的腹中食物,这自不必言。然而人类还可能沦为植物的食物,也许一些读者还不知道。下面是一篇有关食人树的译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Bake.  DJ  林志信 《世界科学》1989,11(8):12-13
人类一直生活在无法预测变化的环境之中。气象与气候的自然波动,火山爆发,甚至冰期,都曾经造成了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灾难。不过,从事于了解地球的科学家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有助于预测环境的理论.这种理论部份地根据地球是一个整体的认识而得出。孤立地去了解单一部份——海洋,大气,陆地,或生命形态——都不足以预测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如果白垩纪末期没有生物戏剧性的大灭绝,如果恐龙还能继续繁荣,这世界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情景。有专家认为,如果恐龙没有灭绝,那么今天的地球统治者恐怕就不会是人类,而是恐龙的后代——"恐人"……  相似文献   

6.
未来的各种探测结果将有可能证明,地球生物毕竟不是太阳系内独一无二的生命。即使如此,木卫二上的生命也只能是海洋生物,它们无论怎样进化,都达不到地球人类这样的智慧高度。  相似文献   

7.
金石 《科学之友》2004,(8):24-25
包围地球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但地球大气一开始并不是现在这样子的,它是伴随着地球一起成长,经过了亿万年不断“吐故纳新”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8.
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地球工程"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但联合国最近却突然叫停"地球工程"。科学家指出,一些"地球工程"存在较高风险,可能会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学探索一向不乏奇思妙想,然而人类最疯狂的奇思妙想却是在气候危机的阴影之下产生的:用飞船播撒盐雾将云彩染白,在平流层上释放硫酸降低气温,在地球轨道上释放反光镜反射阳光,在沙漠上覆盖聚脂薄膜,在海洋上施放促使藻类生产的"肥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冷却地球。现在,人们把这种人为的、大规模改造地球环境的方法称为"地球工程"。也许人为地改变地球的气候体系能够  相似文献   

10.
Ansle.  D 王勇 《世界科学》1992,(6):24-26,23
人类处于地球这一巨大的生态系统中,应该说,在过去的岁月里人类是幸运和幸福的。可无论如何,人类及其栖身的这个星球已来到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点,一个时代就将过去,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出现,拯救地球已不能再停留在口上或纸上,而必须付诸实施。谁也没有亲自体验过地球所转过的历程,谁也无法精确地预见地球环境变化的未来,但总有人想尝试这一切。“锦锈中华”只不过是中国著名景观的缩微,而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沙漠深处,一个“迷你”地球——生物圈2号正在诞生,它的使命不再是模仿,却是旨在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1.
人、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构成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地球的未来将由哪些生物主宰呢?一位195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Lederberg)预言:“同人类争夺地球的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由于病毒的结构简单、踪迹难寻,所以是生命世界中迄今发现得最少,也是人类最难驾驭的一类。当人类战胜了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病害之后,对人类危害最严重,且最难控制的就是各种病毒。  相似文献   

12.
地球生命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含量每年以数十亿吨的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温度的上升。人类在感受温度上升是如何改变地球气候的同时,也逐渐开始了解气候变化对动植物、农业以及人类自身的影响,包括2100年的地球将会是一个什么模样,以及气候变化又是如何改变地球上的生物的。本文中,加拿大皇后大学水生态学家、环境变化首席科学家约翰·P·斯莫尔(John P.Smol)分别从北极浅水塘沉积物分析、积雪融化、动植物迁徙等因温室气体引发的气候变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深处的环境中缺氧、高热、高压,我们常见的动植物很难在那里生存。然而,地球深处并非不可能有生物生存。最近,多国生物学家在深处距离地面3600米的地壳深处发现了一种线虫。  相似文献   

14.
太空移民     
载人航天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向太空移民. 所谓太空移民,就是在地球以外开辟不依赖地球的人类栖息地.为什么要向太空移民?向何处移民?首先移民到哪里?下面,就让我们一一作答.  相似文献   

15.
许汉奎 《自然杂志》2008,30(4):232-234
地球自距今5.4亿年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由于环境恶化等自然因素,已先后造成了5次生物大灭绝。尽管每次大灭绝使大批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但也有些更能适应环境、更进化的生物保留下来并得到大发展,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一步一步地由低等进化为高等,而且最后成为最多样性、最繁盛的阶段。但自人类200年前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的乱捕乱杀、乱砍乱伐各种生物以及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已导致大批物种消失,使地球进入了第6次生物大灭绝。由于这次大灭绝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引起的,因此其后果特别严重,如若人类不采取措施,最后灭绝的将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6.
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认为,全球变暖、核战争和病毒都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彻底毁灭地球上的生物,因此人类探险的范围需要远远超过地球,以保证人类能够长期存活下去。霍金说:“只要人类被困在独一无二的一个行星上,人类的长期生存就处在危险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和核战争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殆尽。但是,一旦我们向太空扩展并建立自给自足的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太阳系没有一个类似于地球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另外一颗恒星。”  相似文献   

17.
地球之痛     
科学家把地球分为4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它蕴藏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孕育着地球陆地上60多亿人口和其他所有的生物,成为人类永恒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浩瀚星空里,地球算得上一个奇迹,它与太阳适度的位置,使其具备了生物生存需要的阳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拥有了今天绚烂多彩的生命.不断地探索发现,人类和地球的芸芸众生的许多状况都在挑战着人类认知的生命极限.  相似文献   

19.
火星这颗让古代人类充满幻想的星球,如今又成为人类的希望所在,因为火星是科学家目前勘探到的环境最接近地球的星球。如果要寻找另外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火星肯定是第一候选。  相似文献   

20.
走出科幻     
近年来一些天文学家或天文爱好者频繁使用"地球化"一词.什么是"地球化"呢?所谓"地球化",是指在未来把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其他天体环境改造成类似地球这样的生命世界.显然,"地球化"实质上就是一项巨大的环境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