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法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主要是调节国际关系的法律,世界现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际关系,两者都涉及到国际关系。世界现代史的某些问题可以运用国际法的理论和知识予以分析、理解。本文将世界现代史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巴黎非战公约》的评价问题、苏俄《和平法令》的影响问题等置于国际法的视野下进行分析,使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理解更为全面、准确、科学。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文 《世界知识》2012,(4):14-18,20,21
近些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域外国家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一些南海争端国家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声称,"要以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为依据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中国应遵守国际法规则","中国的南海断续线主张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甚至有些所谓的学者还提出"应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解决南海问题"等说法。上述说辞尽管看上去有所不同,实际上其意图和目的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指责中国在南海的主张是不符合国际法的,要求中国放弃对南海权利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和平崛起论”对国际法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国际法和平思想的延续和贯彻,是对传统国际法律生态的纠偏和改良,是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在国际法领域的新的实践方向,它为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国际法上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我们应该努力创造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4.
张磊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99-103,118
长期以来.国际法的渊源问题在学界难以得到一致的解释,但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将国际法的渊源理解为国际法的表现形式。以这种理解作为前提,《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只是国际法院的裁判依据,而非对国际法渊源的说明.但它的确为我们探究国际法渊源的范畴提供了一条线索。在对第38条所罗列的裁判依据和其他类别国际资料进行逐个分析和评论之后,现阶段国际法渊源的范畴应当是国际习惯和国际条约,且两者之间不存在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5.
外刊要论     
AdamRoberts,[英]牛津大学蒙太哥·伯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发动的对伊战争并不意味着20世纪使用武力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已经瓦解。由于大多数国家仍然崇尚不干涉主义,试图推行“先发制人”和“人道主义干涉”理论的行为没有得到广泛支持。MichaelR.J.Vatikiotis,香港《远东经济评论》编辑鉴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假定其具有扩张野心,中国常常被看做是对东南亚的威胁。但这一地区的许多国家却认为中国是个仁慈的伙伴。MichaelClennon,[美]塔夫脱大学国际法教授伊拉克危机表明,20世纪的一项重大实验———用国际法对…  相似文献   

6.
改写国际法?     
国际法在战争中兴起,又备受战争的反复蹂躏,这本来就是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规律。此次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法的冲击及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早在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国著名记者罗伯特·卡普兰就在《国民利益》2001年秋季号发表文章预言:随着战争逐步向非常规、不对称和不宣战的方向发展,国际法在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小。他认为,在需要对暴行做出迅速反应的情况下,国际法和民主磋商将变得不切实际。这种观点深得美国总统布什的赏识。果然,在随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中,国际法靠边站了,联合国只不过是一个让其他国…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薛福成逐渐加深了对国际法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颇具特点的国际法思想。他认为中国要进入国际社会,必须以国际法为准则,提出了凭籍国际法维护国权的主张,并从争取平等的国际地位出发要求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相似文献   

8.
民族自决权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和《国际法原则宣言》曾作出相关解释。自决权主体问题是自决权理论中倍受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民族自决权的主体也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所关注的,因为它一方面关系着本条约的适用及其所带来的人权效应,另一方面,它又与国家的主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本文对自决权主体问题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至民国的先秦国际法研究中,美国传教士与晚清士大夫的研究目的 在于政治助力,研究方法并非法学方法.而法律史学者多仍拘泥于法制即刑罚的狭义法制史概念,仅考察律令狱讼方面的问题,而未将国际法这一新晋部门法纳入研究范围.陈顾远采用"大法制史"视角的法学方法对先秦国际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中国国际法溯源》研究路径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国际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国际法理论和国际法实践中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各国国际法学者提出了一元论、二元论、自然调整论等观点,从理论上对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相互关系详细进行了论证与解释。  相似文献   

11.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和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迄今尚未实现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创伤。现在,我国政府已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澳门回归指日可待,然而台湾问题的解…  相似文献   

12.
高鹏 《世界知识》2013,(2):60-61
周鲠生以在中国国际法领域的学术成就闻名,被尊称为“中国国际法之父”。在其生活的民国和共和国两个时代,对中国外交都多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学》是法学本科专业十六门核心课程之一,内容多,先导课程多,理论性和应用性强,涉及范围广,学习难度大,双语教学又为其增加了语言难度。文章在综述国际法性质、任务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总结《国际法学》双语教学的矛盾和瓶颈,刍议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模式构建——通过自主开发与资源整合方式进行资源建设,以提高质量,增加实效。  相似文献   

14.
外交保护是当代国际法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根据国际法,无国籍人和难民都无法得到国家的外交保护。不过,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06年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第8条却将无国籍人和难民纳入外交保护的范围。在无国籍人与难民等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受保护的人问题上,现行国际法的规定还有很多方面相当不完善。因此,过分扩大外交保护的范畴并不一定对国际法的发展有益。更何况,我们在外交保护之外还有那么多救济途径可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常常有两个标准,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思维方式时他们就打出国际法和条约的旗号,如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思维方式,他们就可以践踏国际法和条约。西方一些反华势力一方面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一方面又利用各种方式支持达赖搞分裂中国的活动,他们从事这些活动时,就可以把英帝国主义在扩张过程中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束之高阁。《中英烟台条约》(1876)、《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890)、《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3)、《拉萨条约》(1904)、《中英续定藏印条约》(1906)、《修订藏印通商章程》(1908),这些不平条约即是英国侵略我国的见证,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些条约更是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标志着中国经济法制建设在“一国两制”政治架构下开始了创新性实践。《安排》性质的界定引起了学界和实务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它究竟是国际条约、国内行政协议,抑或兼具了两者的性质,还是一项具有国际法上拘束力的区际协议,至今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安排》签署的背景及其法律依据入手,层层剖析:《安排》不是国际条约,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内行政协议,而是符合WTO规则的特殊的区域贸易制度安排,是一项具有国际法上拘束力的区际协议。  相似文献   

17.
《纲要》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依据。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和理论突破,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效地发挥《纲要》的重要作用,以《纲要》为线索,全面、系统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密西西比州和密苏里州的检察总长,在美国联邦法院对中国提起新冠疫情导致损害的赔偿之诉。中国国际法学者普遍认为该诉讼应被驳回,理由是基于主权平等的国家豁免原则。笔者认为将来法官判决的依据并不是国际法上的国家豁免原则,而是其国内法——《外国主权豁免法》。然而,法官做出判决的真实依据,可能既不是国际法,也不是其国内法,而是此三要素:遵循先例的普通法原则、美国国内政治的现状和法院不介入国内党争的司法传统。此外,两密二州也很可能因举证不能,无法以侵权之诉获胜。  相似文献   

19.
祁幸 《科技信息》2007,(15):118
国际法的原则是国际法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各国联系日益紧密、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重申国际合作原则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尤其需要处理好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中国历来重视与别国的合作,在国际合作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  相似文献   

20.
缅怀万霞     
葛军 《世界知识》2013,(15):66-66
《"威望"号启示录》——这是我约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教授、博士万霞老师为《世界知识》(2003年第1期)撰写的第一篇文章。2002年11月13日,"威望"号油轮遭遇强风暴,船体断裂,导致燃料油泄漏污染海域,引发人们对国际运输的思考。《世界知识》急于约请国际法专家对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做一番梳理。情急之下,我请求时任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帮忙,由此结识了年轻的万霞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