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以及后危机背景下,提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理论依据,论证了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引导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重视民族地区低碳金融对低碳经济产业的转型支持,并提出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变暖的进一步加剧,此前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经济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的中国也不可避免的被纳入这一潮流。企业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主体,对低碳经济的建设具有基础作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责任之实践日显重要。本文将从目前中国企业对于低碳经济建设作用甚小的原因分析入手,介绍世界各国应对经济转型的经验,旨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3.
依据晋城市经济的高碳特征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示范区的形势,从产业经济层面着手,阐述了晋城低碳转型发展的背景与基础,讨论了晋城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与方向,分析了晋城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晋城低碳转型发展的技术路径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21世纪初期的低碳经济,以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低碳化发展为核心。概要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成就,指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绿色转型升级,节能减排降碳成效显著,植树造林和循环经济发展降低了碳强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时尚,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激发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活力,在分析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把经济结构优化作为重要任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努力方向,实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以及国内一些学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开始,探讨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日本、英国、丹麦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总结出低碳经济时代国外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继而分析我国低碳经济时代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笔者最后论述了低碳经济时代城市规划的应对措施:一要突出总体规划,二要深入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6.
重点就金融危机对消费模式的改变,制造业回流、向低碳经济迈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全球经济格局和经济范式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就中国转型的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和评述,梳理了科技在支撑中国转型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今天,低能耗、低污染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热点。我国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必然。本文对中小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在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小企业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2月10日,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低碳经济与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产业的专家和学者围绕"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低碳经济与绿色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与能源转型策略"、"低碳经济与产业优化升级"等专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学术讨论。此次研讨会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苏建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9.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又是高碳排放十分严重的产业,实现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迫切需要智能建造与建筑技术深度融合。基于“双碳”目标对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分析了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建筑业低碳发展经验和中国建筑业低碳发展趋势,结合智能建造为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重要机遇,从建筑设计、建材生产、建筑施工、智慧运营等4个维度提出了智能建造背景下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从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加快企业创新发展和构建良性产业生态4个层面提出了智能建造背景下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小建材企业如何应对低碳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宜芳 《科技资讯》2011,(17):68-68
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中小建材企业应把握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结合企业所处现状与环境,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低碳经济形势下中小建材企业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长沙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的低碳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三次产业结构理性回归的现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强劲的技术创新资源是长沙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基础和优势。"高碳路径"现象的存在、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的缺乏、资源能源的相对匮乏是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障碍。打造一个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支持技术、低碳能源结构、低碳管理模式合力构成的低碳转型支持体系是实现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汽车工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面对能源危机与节能减排的压力,发展清洁能源刻不容缓。发展电动汽车是实现低碳交通,低碳经济及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电动汽车发展带来产业格局转变与国内各大汽车企业电动汽车研发情况两方面的分析中,对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进一步探索,寻求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汽车业转型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芝加哥以产业转型为契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转型,表现出由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端的知识型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的演进历程,其特征表现为实施多中心城市群发展,促进城市郊区化拓展,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促进城市的绿色低碳化转型.芝加哥多中心模式给中国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应该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推动城市服务化转型升级,建立均衡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低碳发展与生态转型.  相似文献   

14.
全球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广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紧跟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面临着种种困难与障碍。通过对广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数据的分析,探讨广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面临的障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低碳的热潮。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要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向低碳经济的全面转型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热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低碳潮流之中,直销行业也不例外。尽管低碳是个环保话题,而环保话题也说过多次,但低碳潮流扩展到了政治与经济层面,于企业来说便意味着机遇或阻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低碳经济的呼声不断高涨,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过程中的能耗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低碳经济不仅要以低消耗的工业发展为前提,同时还需要结合本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从而使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道路。因此,重视中国经济向低碳型的转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一方面大力推行节约型发展战略,另一方面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进一步为经济转型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能源低碳化是我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也是我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低碳能源内涵,阐述我国发展低碳能源面临的机遇、挑战和现实路径,以期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能源发展困境、全球能源转型趋势2 个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中国能源转型方向:抓住全球能源转型的机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清洁、低碳和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总结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调整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太原科技》2015,(3):3
在全球气候环境遭遇严重破坏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大势所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广西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来自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向媛秀在《浅析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利与弊》中,从产业特征视角、能源结构视角、发展阶段视角分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利与弊,并将未来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污染源外迁为主要特征,中级阶段以引进区外、国外大型企业为主要特征,高级阶段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为主要特征,强调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简约利用,节能减排、生态发展;强调对水、风、阳光等可再  相似文献   

20.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不仅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内在要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低碳转型的艰难抉择中。因此,必须从国家根本利益及长远利益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指导,研究战略取向,确定战略重点,明确战略目标,从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