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形态问题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和文化在功能发挥过程中关系紧密,文化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意义,意识形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功能实现的过程。文化的六个特征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耦合性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当代发展理路,从政治文化功能、传统文化功能和信仰文化功能三个维度推进文化教育是党的二十大后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向度,为党的二十大后的历史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证意识形态安全,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的统一体。意识形态文化是意识形态基于传统的现实选择、批判、创新的产物。意识形态的跨域操纵性从主、客即现实文化的主体维度和现实主体的文化维度两方面实现对意识形态文化的浸透功能。在全球化叙事下的多元文化态势下,以意识形态文化张力为起点,整合意识形态文化与非意识形态文化联姻,创造意识形态文化优势,顺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引领观念领域的革故鼎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的统一体.意识形态文化是意识形态基于传统的现实选择、批判、创新的产物.意识形态的跨域操纵性从主、客即现实文化的主体维度和现实主体的文化维度两方面实现对意识形态文化的浸透功能.在全球化叙事下的多元文化态势下,以意识形态文化张力为起点,整合意识形态文化与非意识形态文化联姻,创造意识形态文化优势,顺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引领观念领域的革故鼎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源头之一,具有强大的教育价值和精神教化功能。近年来,由于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弱化和形式化的趋势。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需结合红色文化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运用红色文化的内涵、道德与情感力量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5.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4):102-107
意识形态建设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发展命运。大学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建设扎根的土壤。校园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深度融合的长效、动态育人过程。然而,在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意识形态与校园文化缺乏深度融合和系统规划,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功能、内容层次与载体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资源,延伸意识形态环境功能和教育载体,打通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闭环。  相似文献   

6.
红色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资源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形态,物质文化形态是载体,精神文化形态才是主体;开发红色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和包括政治文化价值、教育文化价值、区域文化力提升的引擎价值等方面的文化价值;可从旅游开发、其他产业开发、教育开发、深度整合开发、红色影视文化开发及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红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工作。同时还要注重提升红色文化内涵,创新开发模式,增强保护意识,实现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7.
针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以及意识形态庸俗化、空泛化和淡化的倾向,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引领社会舆论导向,创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革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是加强和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应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和教化群众的功能.从国内外的复杂情况看,有着强化并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要坚持其批判的、说理的和群众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基于红色文化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建构,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内在诉求,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的重要内容与价值维度。此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构建的历史潮流中关于人的真正解放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占据、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辩证统一,以及在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话语权等诸多层面加以展开并彰显出时代内涵,而正确引领、牢牢占据红色文化视域下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主阵地,对于当下重塑社会美好的生活方式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将成为执政党开启未来奋斗新征程中再创辉煌的基本遵循与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功能,为了深化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与作用,就国内学者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途径有三:统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种科学文化,以便二者协同发展;做好中华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扬弃,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地气”;确定“和谐”、“科学”的标杆,协调现代与传统的和谐转换,提升中国本身的文化亲和力,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从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复杂多样,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的建构必须着眼于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形成持久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国家软实力提升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该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理论,指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意义,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提出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羊守森 《科技信息》2009,(20):21-21
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繁荣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创造高品质思想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高校在实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方针。  相似文献   

15.
万永征 《科技信息》2011,(7):I0407-I0407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表现形式,文化也在经历着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变革。老年文化同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够使得老年文化具有时代特色与内涵;才能够被老年人群广泛接受;才能够科学发展、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6.
我党意识形态执政资源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指导思想、制度支撑、文化支撑、民意支撑四大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功能强大的资源体系,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该体系经受着国际国内两方面冲击,其辩护、整合、吸引功能有所削弱,制约了我党执政能力的高效发挥。加强意识形态执政资源体系建设对于增强我党执政能力具有两方面重大的意义。从党自身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指导思想正确、制度支撑有力的良好局面,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从社会基础角度看,有利于借助文化发展凝聚理性共识、借助民意建设强化情感支撑,降低党的执政成本。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由学术性研究转化为公开化的政治诉求,利用网络新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借助娱乐化方式加紧对青少年群体的渗透。其危害体现在瓦解党的执政根基,冲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文化自信。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唱响意识形态工作安全建设主旋律,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意识形态风行的情况下,通过对文化整合其他组成成分并维系社会生活的整体秩序的功能的分析,对全球化意识形态、文化帝国主义以及社会科学的“麦当劳化“概念进行诠释,指出当今各国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由刘明君教授等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建构》一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最终成果,主要包括:构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坐标,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综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发展。多元文化冲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转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和谐社会思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多元文化冲突下和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构建对策等问题,共21万多字。该著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我们党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价值旨归。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媒体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在党性、人民性、时代性原则下实现了路径归一。从系统性视角出发,媒介融合发展的“四全”格局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导向。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体系,应在“四全媒体”的格局上实现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的全战线联动、全文本承载、全时空触达与全数据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