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骏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237-237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林勤 《海峡科学》2006,(9):124-124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多元感悟的阅读目标。因此,有效的多元解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依据单元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单元任务群,深度解读文本,提升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周一贯先生提出了好课的评判标准那就是“有效交往”。它其中就包括教师与教材的“交往”,“有效”二字即教师对教材的真正解读,认识。 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因此,对教材的审视,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用个性的眼光去解读教材。如苏教版六年级十一册《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常规的解读就是通过对文章的了解认识一些说明方法,什么列数字、举例子等,学生学完后只要知道会用这些说明方法就行。  相似文献   

5.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回首来时语文路,潜心会文最是真".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率先走进文本,潜心会文,同文章的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聚焦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其表达的独到;还得纵观全局,读懂编者的意图;站在儿童的视野,感受学生之感受,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要通过读书、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功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运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呵护、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牟杰 《科技知识动漫》2010,(16):113-11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篇章中,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些“例子”让学生学呢?显然,这些文本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境,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教材文本和学生三者之间信息相互传递和接纳的循环系统。师生双方对教材文本的有效理解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点之一。教师要着力从发展学生理解的主动性、个体创造性和审美升华三个方面来把握有效的教材文本理解。  相似文献   

9.
刘秀霞  安静 《科技信息》2010,(12):285-285
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学科的本体特征——工具性,依托工具性,强化语文训练。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不仅解读文本"说了什么",而且要解读文本"怎么说",更要解读文本"为什么这么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语言的美妙神奇和作者的匠心独运,同时更要倡导诵读感悟,感受语言魅力,在语文课的语文味中培植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话题组元是当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经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编著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语文》教材使用的组元方式,它的编写过程是先确定单元话题,然后选择符合话题意旨的选文进入教材。当然我们在平时的课文学习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取舍与选择,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独到的观点进行否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因此本文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和执教经历对该套教材的选文系统采用话题组元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文本的层次进行解读,就重在彰显文本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爱与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人生主题文本可分为形象层、情感层、哲理层、历史层几个层面,审美解读则可按几个层面的划分,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体验他人的情感,学会关注自己的人生,寻找到人生的答案与力量,促进自己生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观察两套英专口语教材,以发掘口语教材这种特殊文本的内在连贯性。通过对其解读,帮助学习者充分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推动口头输出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回首来时语文路,潜心会文最是真”。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率先走进文本,潜心会文,同文章的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聚焦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其表达的独到;还得纵观全局,读懂编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4.
解读文本要接近本真,接近自然,但是文本解读毕竞是一个作者、作品、编者、读者之间的磨合(对话),而怎样的磨合才是最真实的状态,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遵从整体性原则,接近于教材编写体例指向,接近于领会编者们的编写意图的磨合,恐怕是我们最接近于本真的一个途径.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致有以下系统:导语系统、范文系统、练习系统和符号系统.以教材为凭借,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熟悉教材编写的体例,把握教材精髓,用教材编写的体例指向解读中职语文文本.  相似文献   

15.
谢传侨 《科技信息》2008,(7):268-26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多教或淡化文本,浅尝辄止,或死抠文本,墨守成规,过度地依赖教参、照本宣科,进行伪阅读、伪教学,这是初中语文课堂低效率,散失活力的重要原因。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呼吁教师应加强课前知识贮备,以自己的真诚体验带动学生的感悟,提倡个性解读、张扬个人风格与魅力,努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我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钱正权老师如是说。因此,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才能作出真正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是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学生对文本作出独特的解读,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郑肖黎 《科技信息》2014,(14):118-119
本文分析教师深入文本解读之后,在课堂教学输出时呈现的问题,试图探究如何发挥教师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效,旨在实现教师文本解读的终极目标——进学生的文本体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付海燕 《科技信息》2010,(21):I0288-I0288,I0279
文体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准确的理解文本作者的意图,通过表层的语言形式了解深层含义,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因此,文体学分析方法是进行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对精读课本中一文本的文体解读,探讨将文体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大学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徐晓丹 《科技信息》2009,(25):I0250-I0250,I0277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教师解读文本,学生细读文本.课堂中关注文本细节,才能收获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