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英语成语在英文原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中国读者来说,如何理解和翻译英语成语,对准确把握原著精粹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英汉成语对比及文化差异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三种基本的成语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
刘芳 《科技信息》2009,(29):I0194-I0194,I0057
翻译难,古典诗歌的翻译更难。而难绝非不可译,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奈达的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和“三美”原则与诗歌翻译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英语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常用两种方法-归化译和异化译。归化译和异化译的区别在于翻译过程中是用引进原语的表达形式还是使用译语的表达方式。归化译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但它是以牺牲大量的文化附载作为代价;异化译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采用归化与异化主要受语用环境的制约,而且还需要把握好尺度。  相似文献   

4.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张谷若先生《大卫·考坡菲》译文的赏析,概括出张老的翻译特色和 脚踏实地的翻译理论。我们学习、研究文学翻译,应当学习张谷若先生那种治学严谨的 态度,领会他独特、优美的翻译风格,学习运用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为繁荣我国的翻译 事业而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6.
全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245-245
诗歌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髓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一直是很重要且探讨不断的一个领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许渊冲先生就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三美”理论,并坚持以诗体译诗体。此处弗罗斯特所指的“失去的东西”当然指的是“味”,因此该文试着基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来探讨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在“意”和“味”中,应如何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7.
王玉虎  陆民  顾虹 《甘肃科技》2013,(19):77-7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即不可译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际转化的有效实现。从导致英汉文化差异的4个主要因素:历史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8.
论译文的回译性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评论界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本文中,作者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文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从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过程中考虑译文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文“忠实”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文化交流。据此认为,“译文回译性”应成为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双关语的翻译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关语是一种修辞手段,蕴含的双重含义使它成为英汉互译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双关语并非不可翻译。通过直译、释意、双关等翻译手段,它的内涵和语体色彩可以在译文中得到全部或部分的保留。  相似文献   

10.
廖杨佳 《科技信息》2013,(24):188-188,190
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用典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和常见手法。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自身的翻译理念与翻译目的。本文将译者的翻译取向归于忠实向,功能向和美学向三大类,并尝试对各类意向指导下的具体译例分别展开讨论,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典故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以探讨古诗词中典故英译的各种策略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歇后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等特点。在文学作品中,歇后语运用得当,可以为作品增色不少。但由于汉语和英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汉语中大量的歇后语,在翻译成英文时,有些可以直译,有些则很难直译。因此,在汉语歇后语的英译问题上,译者应特别注意选取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强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4):263-264
本文针对在翻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直译法与意译法进行探索。直译法将原文风貌原汁原味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而意译法将原文生动活泼地于目标语中再现,两者相辅相成,各有优势。要妥当地处理两者间的关系,翻译工作者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能脱离人而存在,而人是社会的人,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以,译本出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晚清时期的翻译作品,阐述了翻译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对译本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创作个性在其作品中的集中反映,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风格对作品的重要性要求译者应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但语言文化的差异又使得风格的传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译文风格实际上是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结合。但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应尽最大可能地传达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作家雨果·德·加利丝教授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他善于创造新词,富于文采;他的作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具有研究翻译技巧的价值。通过翻译雨果·德·加利丝的代表作《多元人与单元人》,从词汇翻译和句子翻译两个角度分析总结其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多种英译汉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郑锦怀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5):89-91,101
针对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林徽因翻译活动所进行的研究之不足,着重探讨了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原著、林徽因所翻译的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在外国文学汉译史上的意义,并分析了该译文的语言特征、归化倾向,以及误译、漏译等等,旨在抛砖引玉,争取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对林徽因翻译活动的研究中来,以期对其有更加全面、客观而又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英美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方言特色,从而使得翻译的文本具有当地的方言特色,并且使得翻译的文本能够保持原来文本的特色。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强调采取口语化或通俗化的语言来翻译源语中的方言。  相似文献   

18.
谈英汉语文学作品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林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1):117-120
数字是语言科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的基本功能是计算。但在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数字往往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只是一个泛化的虚数,这就是数字的语义模糊现象。数字的这种语义模糊性有时会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从数字的模糊语义出发,探讨英汉语学作品中对数字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霁野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域外革命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和诗歌翻译阶段。李霁野对翻译对象的择取体现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思想启蒙意识和文化建设意识,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文学翻译家,对我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