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师陀乡土小说中一系列封建家族衰亡和底层民众家庭缺失的文本叙述,彰显的是作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时中原农村日益衰败的文化批判意识.同时,师陀的无家情结和对理想家园的追寻也寄寓其中.  相似文献   

2.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细致刻画了胡去恶在上海咖啡馆、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行动,展示了其从淳朴本分、到野心膨胀、再到沉沦毁灭的过程,揭示了上海“毁人炉”的特质。在对上海否定性批判的背后,潜在着师陀的乡土情结:他眷恋着乡土的风物,但也批判乡村的落后、愚昧。这就使师陀的心灵陷入了双重危机:既不能认同现代都市,也无法认同自己原本所属的乡土,心灵的漂泊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战争为底色,以"乡土"、"家园"为中心概念,在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的追寻中,暗合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民族精神。丁玲、周立波等小说中的英雄,以"忘我和无我"为生存方式;吴组缃、姚雪垠等小说中的村民,以"大公有私"为生命形态;师陀的小说,既写出陈世德们对生命的"挥霍",也写出了葛天民们对家园的"凝望";萧红笔下过份"麻木"的生命背后,更凸现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自然"的生存状态,是沈从文小说所追寻的理想极地,那不过是表达了作者"洞察人性洞府"的企盼;沙汀刻画的是乡土的"奇丑",批判的是"有乡土而无家园,有生命而无人生"的"内地文化"。  相似文献   

4.
旷野意象在师陀小说文本中的呈现,隐含的是作者的漂泊情结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旷野意象的经营,彰显了内地农村的衰败和作者的文化批判意识,而旷野意象书写的深层心理动因,则源于作者人生的漂泊经历和旷野意识。  相似文献   

5.
师陀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在小说作品里常常用废墟与死亡意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作家对此的内心感受,写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动荡落寞和民族生存的艰难困苦。废墟与死亡这两个文本意象作为文学符号,在师陀的小说中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师陀的长篇讽刺小说<结婚>有着独特的文体,即独白讽刺与叙述讽刺的统一.小说的上卷属于独白讽刺,而下卷是叙述讽刺,师陀进行文体转变是由于小说中讽刺力量的一度减弱.他巧妙地整合了独白讽刺和叙述讽刺两种文体,并取得很好的讽刺效果,达到了讽刺文体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以蹇先艾乡土小说文本为例,具体解读其乡土小说中的苦难表述及其形成取决于诸种文化的合力,开掘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精神的内在因素,对于总结中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历史经验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师陀是我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果园城记》以感伤抒情的笔调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镇世界的小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故乡既爱又憎的矛盾情感;他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田园般"美丽的中原小城;他的小说"散而不淡,沉郁感伤,舒缓自如",平静的叙述背后掩藏着作者对小人物深切的同情和怜悯,深刻揭示了旧时代下层平民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9.
《果园城记》是师陀的代表作,标志着师陀小说创作的成熟.对《果园城记》的研究自作品问世至今也有60余年了,本文以1990年为界对现有的《果园城记》研究成果作一个综述,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0.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但从语言本体角度研究乡土小说的并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语言本体为起点结合乡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从早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乡土问题小说和以废名为起点的乡土诗化小说写作,到加入"革命"话语的解放区乡土小说和当代多元化的乡土写作等几个方面,来探究百年来中国乡土小说语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之深层缘由,进而讨论乡土语言在当下及今后的小说创作中的意义及理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师陀笔下的"新女性"来自城镇乡村,她们在家庭、社会和心灵深处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却屡遭挫败。师陀立足于女性个体立场,展现了她们追求自由平等实践过程中的困境。同时,师陀揭示了女子自由平等启蒙理念在"以人为本"层面的缺失给"新女性"带来的创伤,启示人们思考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究竟给女子自由平等实践提供了多少自由的空间?把鲁迅先生对"娜拉走后怎样"的理性质疑进一步拓展到了文化反思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师陀笔下的"新女性"来自城镇乡村,她们在家庭、社会和心灵深处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却屡遭挫败。师陀立足于女性个体立场,展现了她们追求自由平等实践过程中的困境。同时,师陀揭示了女子自由平等启蒙理念在"以人为本"层面的缺失给"新女性"带来的创伤,启示人们思考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究竟给女子自由平等实践提供了多少自由的空间?把鲁迅先生对"娜拉走后怎样"的理性质疑进一步拓展到了文化反思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师陀早期创作中废墟意象高度密集,而这正是师陀独特的精神气质——废虚心理的外化。这种心理来自于其幼年时代形成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心理特质体现为对现实中废虚的批判、对文化废虚的检省、对生命废墟的咏叹。这种独有的废墟精神特质使师陀在现代文坛优秀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乡土小说的家园想象是乡土创作在乡土中国受到现代性侵染并进而反思现代性后,以人为中心,极力张扬人的价值,展现浓厚的人性道德情愫和自由精神的叙事格局。对这一叙事格局的探讨,不能离开现代性语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为对象,以对现代性语境的反思为背景,从社会文化及心理学角度对乡土小说创作与现代性问题进行联系性考察,挖掘出现代性进程中乡土作家们内在的精神矛盾和复杂的文化心理,揭示出乡土小说家园想象乃至乡土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师陀先生创作的果园城世界内蕴丰厚而淳实,主要体现在意象的营构、生活呈现、语言选择等三个方面,在诗化的语言和抒情笔致中隐藏着作家冷峻的批判指向。  相似文献   

16.
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及其独特的乡土经历决定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鲁迅本人并不熟悉乡村,并不熟悉普通农家生活。在眷恋与热爱、忧患与焦虑、怨怒与叛逆、孤独与苦闷的乡土情结的驱策与引导下,鲁迅在其乡土文学作品中不避矛盾地选择了隔岸遥望式的创作姿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乡土小说指向的接受主体并非农民,而是城市的读书人。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使鲁迅比其他乡土文学创作者对中国乡土农村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批判意识以及更加复杂的情绪感受,表现出迥异于前人与他人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乡土关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撒谎的村庄》《扑克》和《上岭村的谋杀》新乡土小说三部曲的解读,从乡土、乡情和乡思三个层面,对凡一平的乡村文化心理进行阐释。认为《上岭村的谋杀》实现凡一平小说创作的自我超越,堪称近年中国文坛的一部力作。因为它的出现,新乡土小说获得了有力的支撑。新乡土小说,不仅要唤起人们对乡土的体认,而且要接通人们与乡土的血脉,还必须抵达对今日乡村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师陀是个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重新审视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我们仍会感到扑面而来的堪称恒久的艺术魅力,并从中体悟到20世纪或一类中国作家艰难的心路历程和历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裴争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23-126
到目前为止,闵凡利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新禅悟小说”,借用“禅”字跟中国禅宗有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其实质是哲理小说;二是乡土小说,闵凡利的此类小说在思想上并没有脱出传统乡土小说启蒙的本质;三是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的反思和书写。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师陀早期创作中废墟意象高度密集,而这正是师陀独特的精神气质———废墟心理的外化。这种心理来自于其幼年时代形成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心理特质体现为对现实中废墟的批判、对文化废墟的检省、对生命废墟的咏叹。这种独有的废墟精神特质使师陀在现代文坛优秀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