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法体系的确立与对于社会法概念的界定及其调整对象的认识密切相关,只有厘清社会法的内涵——社会法的定义,才能确定社会法的外延——社会法的体系。基于社会法学界现已形成的有关社会法定义的一些共识,可勾勒出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体系,即由相关的社会法规范所构成的系统。在社会法体系中,以基本稳定的"二元结构"即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为核心,还包括一些交叉融合现象和逐渐生成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在德国,社会法主要是指与社会安全有关的法律规范或者社会给付的法律规范。至于社会法的概念、范畴在德国已成为学术界、司法实务界、政治与社会共同认可的概念与术语。我国台湾地区的社会法理论也借鉴德国社会法的理论架构台湾地区的社会法制度,并使之成为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社会法理论对大陆地区目前庞杂的社会法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近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产生并形成了"援救类、促进类、维权类"的社会法;其根据是人群之间帮扶脱困的系统——"狭义社会"的形成;社会法是基于对解脱人群在实现基本生存权时遇到困难或困境而提供保障的需要,保障人群之间帮扶脱困的法。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与社会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到经济法的健康发展.作为现代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不同于以公、私法为标准而产生的社会法.现代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是以社会保障法为主体的法律总体,而以公、私法为标准而产生的社会法是社会性法,是以社会利益为调整对象的法律总体.因此,经济法和社会法同属于社会性法,都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相似文献   

5.
本体范畴是关于"是"的范畴,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作为认识的基石,厘清本体范畴的基本类型抑或基本内容至关重要。本体范畴虽然具有高度抽象性,但通过类型化的认知方法可以探知其基本形态。通过本体论确定本体范畴的基本内涵,范畴论确定本体范畴的基本范围。基于此,本体范畴的类型主要包括"是什么"、"存在"和"本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当代女性主义者从女性道德思维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与正义伦理相对应的关怀伦理。正义伦理强调个人的理性自主,处理问题有普遍化的倾向,关怀伦理则要求考虑情境的具体性和特殊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责任以及相互关怀。关怀伦理与社会法的价值理念是高度契合的,这体现在社会法的产生逻辑、立法目的、法律原则、调整方法等诸方面,也体现于传统私法规范的社会法化现象中。以关怀伦理为指引,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将持续地去标准化,这也为社会法的法典化带来诸多挑战,社会法上的争议解决将社会工作化。正如社会法对传统公私二元法律体系产生的冲击一样,关怀伦理的法学应用也将改变法治的未来面貌。  相似文献   

7.
法的基本价值在法的所有价值中具有基石性作用。它体现法的基本精神,终极使命,终极目的,同时它从根本上决定着法的作用,指导着法的作用,并规范着法的发展。中外法学家提出了很多法的基本价值,笔者仅从法的最基本的四大价值即自由、平等、秩序、正义来探析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妙"是道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具有本源性特征。美学史上的"传神"说、"妙悟"说、"澄心"说、"象外"说等,都与道家美学所标举的"妙"这一审美范畴密不可开。正是对"妙"的追求,才使得中国美学的"超旷空灵"与特有的"有""无""虚实"等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美学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把握方式,也显示出中国美学从有限中获得无限,从瞬间获得永恒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
生态危机的出现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具体方式的产物。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对于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凸现了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遮蔽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突出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却忽视了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法在国内兴起和研究时日不长,其法域界分和社会关系调整问题已为学界共识。以维护自然人基本权益为本位的社会法,是以“法的保障”为其法理构建的依据,应在宽泛的法律机制和体系中探寻社会法之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1.
自马丁和罗斯的评价理论发展以来,很多学者都把它视为语篇分析一个重要的简洁审视工具。运用该理论来分析旅游简介语篇,藉以找寻评价理论下旅游简介之文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旅游简介常以鉴赏评价资源为主,级差和介入为辅,基本上不存在情感和判定评价;其次,在该语类中,鉴赏评价资源通常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再者,在鉴赏的子范畴中,该语类只体现了"反应"和"社会价值"范畴,没有体现"构成"范畴,并且由于语类或文化不同,体现的社会价值也不同;最后,该类语篇的鉴赏评价资源主要是以形容词、副词、名词、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来体现。  相似文献   

12.
公诉权与辩护律师权利是公诉环节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都是体现的一种利益关系,公诉权代表的是公共利益,而辩护律师维护的主要是当事人的利益。两种利益的相互制衡产生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从法的要求来说就是公平和正义,即既能有效打击犯罪,追求公共利益,又要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维护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3.
宋莺 《科技资讯》2014,(36):235-23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是揭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其实质是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评价。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既要体现教师基本知能、专业技能,又要体现专业精神、专业成长、专业服务和专业学术。研究者认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要注意:发展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以学生和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评价模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运用"开放性"视角,以体现高校体育的专业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及学理意义的问题,二者是属于第三法域的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本位观、法理念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在性质、公平观、基本原则等处又存在差异。经济法与社会法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今社会对我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得"变味",用"德"很难评定,须借"法"而助评。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我们现今社会一直弘扬和提倡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关系越来越冷漠,正义感和基本道德的缺失,见义勇为成为一个极为沉重的社会话题。  相似文献   

16.
从实证角度看,公共秩序应分辨为两个范畴:作为社会价值基础的公共秩序和作为法律"一般条款"的公共秩序———前者是价值和内容,后者是规范和形式。作为"一般条款"的公共秩序,赋予法官衡平权力来填补法律漏洞、克服成文法之局限,由此也带来了重大的实践问题:如何在授予法官巨大裁量权的同时,防止衡平权的滥用,兼顾法的安定性和个案的社会妥当性?笔者认为,由于存在"概念中空化"的状况,作为"一般条款"的公共秩序很难通过统一定义或分析论理的方式加以把握,因此其实证化需通过其他途经来实现——"案类的构造"是一个可能的办法,即依靠司法案例的积累和归类建立一个基准,为法官提供经验性的指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社会法列为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2008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指出:"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七个法律部门是: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社会法最为基本的价值理念。从价值指向上看,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法必须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实践取向上看,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法必须对人的现实进行关切,以民生为基点强化权利保障和救济;从评价标准上看,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法必须尊重和保护人权,并以此来评价社会法本身。准确把握以人为本在社会法中的这三重价值维度,有助于我们推动社会法理论与实践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严羽针对当时受理学浸染和江西诗派影响的诗学现状,充分吸取传统话语资源,兼容并蓄,把已有的"识"、"参"、"悟"等范畴纳入其严密的诗学体系中去,将零散的、片段式的观点串联成一个互文的有机体系,赋予其辨证色彩,在"突围"中求"新变",体现了继承传统和独特创新的统一。同时,他的艺术理想同宋代诗风及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与时代的错位注定其孤军奋战,也塑造着他成为批评史上的理论斗士。严羽诗学的悲剧意蕴折射出其理论的超前性和思想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环境权理论自上个世纪60年代被提出,就是作为专门环境法的基石性范畴。笔者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环境权是环境法的基石,那么在“环境权”的概念、内容、形态、属性等这些重大问题还处于争论不休的时候,环境法却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却飞速发展,世界各地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来,那么作为环境法基石的环境权存在的意义何在?它对于目前环境保护的意义又在哪里?为此,笔者在本文中与环境权进行辩论,探讨其作为基石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