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时期,温州地区的奢侈风气引起了官府和士绅的高度重视。为此,他们以实际行动努力革除这种奢侈风气。对于官府实施禁令来说,禁止奢侈风气中的僭越,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是其主要目标;而对于士绅的改革而言,他们直接面对庶民大众,他们的禁奢是从自我到宗族乡村的过程。同时,官方和士绅在禁奢活动中的作用往往是交互的。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已影响到人类生活,而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中学生是未来环境保护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让他们接受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能力,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3.
林昆 《海峡科学》2009,(8):94-95
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公害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该文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4.
士绅作为一个地方精英阶层,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士绅研究也相对比较成熟。《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是士绅研究的佳作,文章以文化权力为核心概念和主线,围绕着士绅文化权力的兴衰来探讨士绅与江南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士绅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将以文化权力为主题,对此书作一个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倡导人类社会当代及子孙后代的进步和发展。全面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应加强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鲁西地区是碧霞元君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呈现出庙宇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等特征.地方官员和士绅对碧霞元君信仰大多持默许和认可态度,并试图借助祀神活动传达官方祭祀理念,进行社会教化.地方官员和士绅关于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地方社会道德秩序的关注,表达了他们试图用官方正统文化去改造民间文化的强烈愿望.相较地方官员和士绅,普通民众崇祀神灵的目的则较为简单,带有显著的世俗性和功利性的特征.在满足其自身信仰需求同时,神灵信仰也起到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强化地域认同的作用.地方家族也利用重修庙貌、祭祀神灵等手段,实现庙宇与宗族的结合,以此达到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目的.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官员、士绅和民众共同参与到信仰活动之中,使得信仰在地方社会不断得以延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所及的所有生态圈和资源领域,深入挖掘,继承发扬本地区固有的优良的环境保护传统,特别是其环保意识,对于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布依族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贵州,探讨其意识中对于自然的认识到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很具有代表性,对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传统江南女性,在爱情婚姻上有诸多的痛苦和困惑,其对美满婚姻的向往,体现在妇女们对女神的宗教信仰之中。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又驱使江南社会女性产生了诸多非理性行为,其中祈子是江南女性女神崇拜中最广泛的宗教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9.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是人类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如今,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求生存带来诸多忧虑、困惑、担心和烦恼。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而环境保护有赖于公众的参与,公众的参与与否及其程度又取决于他们生态意识的有无、强弱。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它们学会用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和环保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陈霖 《厦门科技》2002,(5):20-21
30多年来,我国环保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环境保护从治理工业污染发展到倡导生态保护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公众参与显得尤其重要,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自觉性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石.但从实际看,目前在我国,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的公众参与仅限于少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限于一些对已发生污染问题的信访上,被动参与为主,在政策规划制定和项目建设前的主动参与还刚刚起步,公众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1.
张履祥的《补农书》作为中国农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比较突出地总结了明末清初江南农业生产经验。以该书为中心的考察表明,江南一些农民在水稻、麦子、芋艿、洋芋、萝卜、白扁豆、瓜类等作物栽培中,精心讲究技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防治灾害。他们努力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乡土社会文明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常州府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是江南文人结社的重镇之一。该地区社团的数量多,地域分布广泛,发展过程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且具有形式多样化、成员家族化以及文学色彩甚浓的特征。明清常州府的文人结社是江南文人结社总量上的累积,更在形式上与声势上有所补充。常州府的结社文化,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地域文学乃至江南文学生成的重要力量,对于研究结社史、地域文化史以及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城市除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功能外,还有着特定的礼仪、象征文化的特征。云南建水古城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作为明清时期在滇南兴起的城市,从城市的建置、规划到建筑的设计都有着它特定的文化象征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杨平 《山西科技》2014,(6):44-45
明清晋商会馆是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异地经商时将当地私人宅地改建、或利用当地原有祠庙、或集资修建的旨在联络乡谊、推广贸易的场所。从晋商会馆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建筑类型和功能及建筑布局方式等方面探析了明清晋商会馆的布局形制,为分析会馆对晋商发展的作用提供帮助,并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5.
与科举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教育,科举选拔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明清教育的兴盛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科举。人们的科举观念和态度,在教育中有着相应的反映,明清教育体系,从官学到私学,从教育体制到教育主体无不表现出以科举为核心的各种状态。学校、私塾、书院原本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逐渐发展为秉持应考科举的同一理念,各级教育的体制与实行形成了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赣东北各县在府城、省城和京城购置了不少试馆和会馆,以解决士子们的考试寓所问题;清嘉庆、道光朝,赣东北地区还兴起了资助士子卷资、旅费的宾兴组织,地方士绅在科举会社的设立和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赣东北地方志中有不少科举会社资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分家阄书是研究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同时对经济生活研究也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记载了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九年(1744)共计180年胡氏家族八代人的财产阄分情况。胡氏家庭经济在明清两代呈现上下波动状况,这与家族经营管理,命运坎坷,人员兴寡有着较大的关系。此份材料向我们展示了明清徽州社会基层家庭生活基本状态,有起有落,影响因素多,使人们得以进一步地了解徽州当时的社会经济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理论经过了从产生到形成、发展的演变过程。虽然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就已开始萌芽,但其真正系统化、规范化却体现在春秋战国以后发展起来的封建礼教伦理思想中。从中国古代德育人际环境思想的历史看,一方面,随着封建制度发展到没落,关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思想也逐渐僵化;另一方面,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却越来越忽视环境的育人功能,忽视环境对人德行的作用,不仅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整个社会的倒退。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文坛出现了巾帼群体,数量之多堪称空前繁荣。素有“满清第一女词人”之誉的顾春与一代名妓柳如是的诗词创作,为后人称赞不已。一为满族贵妇,一为风尘乐妓,她们的诗词创作必然呈现不同的风格特色:顾多平淡,柳喜用典;顾多柔慈,柳呈侠义;顾真淳于本色,柳哀婉于豪爽。两人的诗词创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独立自由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表达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成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寺观庙宇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被用作读书场所、避难所、旅馆等。《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倾向是宋明以来宗教世俗化的折射,也是明中晚期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