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露易丝·厄德里奇是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位。《弗勒》是她早期的一个短篇小说,本文将从印第安神话传说与象征两个方面分析这个故事。通过对小说中印第安神话传说与象征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印第安文化,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美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小说《觉醒》叙述了富商之妻爱德娜觉醒之路,自出版之日起女主人公爱德娜备受关注和评论。现今流行观点认为爱德娜是当时社会新女性代表,敢于追求自我,寻求独立女性意识。抛却习惯的立场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结合社区危机、身份特征和自身行为三方面范式来分析,爱德娜实际上就是一只替罪羊,她的献祭使社区恢复秩序,女人得以惩戒,男人得以安心。她的命运令人同情,她的救赎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韩娜 《科技信息》2011,(36):182-182
路易丝.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最有名望的印第安作家之一,《爱药》是其处女作小说,本文尝试浅析《爱药》中的男性角色,揭示印第安人回归传统是其挑战白人世界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4.
《远大前程》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小说中狄更斯塑造了冷漠傲慢的埃斯苔娜这一人物形象,埃斯苔娜在悲剧人物郝维仙小姐的刻意训练和教导下,成为生活中的木偶和爱情的杀手。通过埃斯苔娜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狄更斯向读者展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5.
从"成长小说"的创作角度来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营地》,有助于揭示作者对人生成长问题,尤其对死亡的独特思索。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和建构的结果,关乎该民族的生死存亡。厄德里克的著名小说《爱药》探讨了当代北美印第安民族内部成员之间如何共处,呈现了印第安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的四种文化形态:纵欲轻生的原始文化、苟且偷生的保守文化、爱生护生的女性文化和兼收并蓄的创新文化。小说揭示了爱在凝聚民族力量方面所发挥的...  相似文献   

7.
塔吉雅娜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别林斯基称其为"俄国妇女的典型"。其典型形象塑造以贯穿始终的爱情而完成。她从乡村少女到贵妇人,爱情观从稚嫩走向成熟,这种变化缘于她爱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是传统父权制文化压迫的必然结果。塔吉雅娜形象的出现成为俄罗斯文学中女性觉醒的肇始,其艺术手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锐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417-1420
路易丝·厄德里克的文学创作从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文化中汲取了丰沛的养分。她的长篇小说《爱药》是一个个萨满教文化意象连缀起来的印第安史诗。通过运用萨满巫术、念珠、神圣烟斗、蒲公英等萨满文化意象,厄德里克构建起印第安萨满文化在印第安社会中的失落、回归与传承的过程,并阐述了传统萨满文化在颠覆白人文化霸权、重构印第安民族身份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吟颂和沙画是印第安传统文化的代表,是部落特殊语言符号的表征,在典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借助认知语言学跨空间理论的靶域构形和源靶域构形,发现小说《典仪》中的吟颂和沙画在印第安叙事语篇中具有切换时空、转移人物聚焦的语篇构建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运用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迪斯尼动画片《风中奇缘》进行分析,认为片中女主人公Pocahontas的言语和行为体现了她对“东方主义”的反抗和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作为印第安人的典型代表,Pocahontas的这种反抗和挑战代表了印第安种族乃至全体美国边缘群体的心声,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Pocahontas对"东方主义"的反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迪斯尼动画片《风中奇缘》进行分析,认为片中女主人公Pocahontas的言语和行为体现了她对"东方主义"的反抗和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作为印第安人的典型代表,Pocahontas的这种反抗和挑战代表了印第安种族乃至全体美国边缘群体的心声,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 此文将要谈到的,是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女性,她既不像朱丽叶那样出身于名门望族,也没有塔吉扬娜那样多思善感,更未经历过卡列尼娜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波折。她只是一个被人使唤的女佣,名字叫爱伦。爱伦是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使女的一生》中的女主人公。整篇小说就是这个孤独的老佣人的不间断的独白。她在向她的听者——一位有同情心的太太——倾诉衷肠,从中得到宽慰。这里没有一句对读者的话,但从老佣人的答话中可以感觉得到她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龙应台的《在海德堡坠入情网》是她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虽然表面上该小说的文字不象她的杂文那样犀利泼辣,但该小说的出现同样意味着龙应台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4.
小说《典仪》通过融入大量印第安口头传说与民间故事对主人公塔尤的身份进行神话归域。具体功能体现为三方面:首先是对塔尤的身份进行集体化归域,意在表明他的疾病只是处于困境中的印第安文化的表征;其次是对他的身份进行生态归域,彰显印第安人主张宇宙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最后是对他的身份进行女性精神气质归域,弘扬一种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5.
蓉子的小说包括三个短篇集《初见·彩虹》、《又是雨季》、《蜜月》和一个中篇《伴侣》,此外,还有大量的单篇作品,散见于各报副刊。她是新加坡华文文学界名字响亮的多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几乎每天都在报纸副刊上出现”(孟毅《又是雨季》序)。当我们说到蓉子小说的女性世界时,是从两个方面而言的。即她的小说为我们所展示的妇女生活的外部世界(外在形态)和她们的内部世界(心灵世界)。仅仅从她的小说中,似乎很难看到女性生活的后一世界——内部世界,她的小说,尤其是篇幅较长的作品,大都没有十分紧凑的结构,题材的选择,大都没有超出家庭  相似文献   

16.
印第安人作为北美最早的居民,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学传统。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的《爱之药》探讨了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追寻族裔文化身份的主题,这也是贯穿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作品的主题。《爱之药》分析了深受主流社会影响的当代印第安人困顿混乱的生活状态,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种族指出生存的必由之路,即维护族裔文化,回归部落传统,正视社会现实,融入多元文化。从印第安文学的复兴及其发展现状来看,美国印第安文学必将成为多元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女性追求自我意识的角度解读肖班的<觉醒>.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探讨小说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分裂形象,阐述她受压迫、觉醒、反抗并失败的过程.最后把她失败的真正原因归结到父权制下女性自身定义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刘贺 《科技信息》2009,(13):189-189
多丽丝.莱莘于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金色笔记》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以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金色笔记》,剖析导致女主人公安娜陷入困境的根源,探索女性自我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林白的小说《致命的飞翔》《瓶中之水》《说吧,房间》《一个人的战争》等的分析,说明她的小说具有对女性孤独与抗争、生命的悲剧感与生命的激情相交织的复杂的两重体验,即小说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20.
王晓丹 《科技信息》2010,(24):I0145-I0145
厄休拉·勒奎恩,美国文坛一位十分独特的作家,她的奇幻小说系列《地海传奇》问世后举世瞩目,影响广泛,曾获星云奖和雨果奖。她的科幻小说也深邃和耐人寻味,最有影响的是两部长篇巨著《黑暗的左手》和《一无所有》,以及挑战《圣经》之作《她消除了他们的名字》。名字一直是她探索的主题,这里通过对她两部作品的分析,探讨勒奎恩对名字内涵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