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伟贞是公认的受张爱玲影响很深的作家。1986年,苏伟贞发表《长亭》,其中的人物让读者很容易联想起张爱玲的《金锁记》。本文就是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来解读《长亭》对《金锁记》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后期创作中的用力点之一,由其衍生出了好几个文本。对《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发现像张爱玲这样的中国作家为何难以在西方文坛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角色,这是一个人性被金钱、情欲扭曲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女性形象,这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曾经有人评论道:"一部《金锁记》就是七巧人性沦落的历史,就是人性的枷锁记。"笔者将从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铁凝的《玫瑰门》在勘探人性丑与消解神话方面堪称女性学的范本。本试图通过对她们的解读,带给当今女性学中的“个人化”写作和“另类”写作一些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越南诗歌作品的创作多利用中国文化之元素,但也颇具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如"六八体"、"双七六八体"诗歌形式。越南文学名著《宫怨吟曲》即是一例,它巧妙利用中国文化的元素,又成功地使用了越南特有的诗歌创作形式——"双七六八体",因而在越南文坛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越南"四大名著"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春草》中,“麻头鬼”一词频频出现,令人印象深刻。本着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体察,笔者试由“鬼”入手,结合汉民族的原始精神信仰和逐渐转变的认知方式,解读“鬼”的双重民族文化内涵,继而分析词语“鬼”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与相关词语的对比,阐明汉语“麻头鬼”一词的意旨及其在剧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姜夔的琴歌《古怨》是姜夔作品中唯一一首琴歌作品,形式和内容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曲辞,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此琴歌用的是侧商调,调式古老流美,旋律古雅悠长。琴歌曲词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有着烟雾迷津中的苍茫缥缈,黍离之悲哀婉凄凉,野云孤雁的清空洒脱等审美特点。这些特点与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环境相关。此外,作品中双关,隐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此琴歌抒发了作者对身世凄凉,世道变迁,家国破碎的感叹。  相似文献   

8.
儒家“怨刺”理论代表了儒家诗学思想中最健康积极的一面,形成了忧国忧民的古典现实主义传统;但由于儒家思想内在的矛盾以及“怨刺”理论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冲突,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陷入了目的性失落的困境:批判现实,但无力改革现实;忧国忧民,但不能救国救民。最终只能龟缩到纯艺术的狭小天地之中。要走出困境,必须实现儒家思想和现代思潮的合流。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呈现出与传统小说不一样的面貌,无论是在具体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具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序》强调"诗可以怨",是将怨情看作诗歌创作的动因,认为诗歌可以释放怨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解脱.钟嵘所谓"诗可以怨",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丰富和发展.《诗品》将"诗可以怨"由"怨刺"为主发展为以"怨愤"为主,推重个人身世遭遇所产生的怨情,同时并不排斥诗歌"怨刺"的政治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咬鬼篇"记录了一个看似荒诞的"见鬼"故事,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真实。《咬鬼》文中各项细节,与现代医学上所说的"睡眠瘫痪症"完全吻合。老翁被登床压腹而手足如缚,是典型的睡眠瘫痪症状(民间俗称为"鬼压床");老翁看到的"女鬼"其实是"睡眠瘫痪"中所经常伴生的幻象;"咬鬼"的事件是由"屋漏之水流枕浃席"所引发(根据弗洛伊德"释梦"理论);老翁摆脱"睡眠瘫痪"的方式也暗合于中西医原理。"咬鬼篇"所载故事,在瘫痪症状、产生幻象、病症诱因、对治方法四个方面,与"睡眠瘫痪症"完全吻合,这就充分证明了"咬鬼篇"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录鬼簿》是一部记述金元散曲和戏曲作家的专著,所收作家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它以作家为中心并为他们树碑立传,记录了元代我国古典戏曲的兴起与繁荣,以及这个时代名家辈出、剧作如林的盛况,并且从理论上对元代杂剧作了初步地总结与概括,所以极具戏曲史料价值,甚至于被一些学者认作是我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徐訏《鬼恋》的创作特点,认为作者从自我的人生体验出发,描写了"鬼"的形象经历了由革命的激情到革命的反思,由"奴隶"的顺从到"奴隶"的反抗的发展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铁凝的《玫瑰门》在勘探人性丑与消解神话方面堪称女性文学的范本。本文试图通过对她们的解读,带给当今女性文学中的“个人化”写作和“另类”写作一些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诗经>怨刺诗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尖锐的矛盾斗争,暴露了上层统治集团腐朽糜烂的生活,对残酷的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表现了一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孙惠芬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的分析指出,在中国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以其优越的社会条件傲视乡村的贫瘠与闭塞,农民面对城市,实际上也就注定要面对一种强势文化。怨恨与羡慕这两种情感相互交织,相互扭结与共生。并将农民面对城市强势文化的这种体验,称为“怨羡情结”,认为它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一种典型的现代性体验。《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真实地展现了这种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17.
女高音独唱曲《黄河怨》出自《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是一首演唱级别较高、演唱难度较大的曲目。作者冼星海将女主人公悲痛的情感赋予了流畅而凝重的音乐,使该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到了高度的艺术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笔者从曲式结构方面将其划分为三个段落,并将作品的内在情感与自身的实际演唱经验相集合,从演唱情绪和演唱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音乐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徐言于的《鬼恋》以其浪漫主义的传奇性在它问世时就征服了读者,奇特的人物、奇幻的恋情、曲折的情节、神秘的环境与气氛打造了一部浪漫主义的传奇爱情。徐行在吸收传统小说精华的同时,也对古代类似的母题进行了现代主义的改造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9.
由于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自觉借鉴,对中国古典小说神韵的自觉继承,并在《金锁记》中将两者几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新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20.
殷洁  王绍盛 《科技信息》2008,(30):209-209
本文从时代背景、曲式分析、演唱技巧和演唱感情等四个方面,对《黄河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音乐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