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化误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存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范例,对其中有意识地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在批评这些误读的同时,应看到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误读的根源,更加客观地看待霍克斯的译本及其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现代阐释学背景,伽达默尔以"艺术真理"代替传统文论中的认知真理,强调读者经验的历史性和"偏见"的合法性;二是尼采和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消解了传统对终极意义的追求,成为文学误读理论的哲学基础;三是语言哲学及形式美学的语言本体观念,索绪尔关于语言差异性的观念是误读思想产生的语言学基础,美国新批评传统为误读理论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4.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间的误读。本文简要分析了翻译实践中的两种文化误读现象,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和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提出了浅显的看法。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应站在文化的高度,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翻译的性质和提高译者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5.
冯启萍 《科技资讯》2010,(11):232-232
古诗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丰碑,其语言凝练、思想深邃、情景描述雅致,可以说其情、其景、其意境都非常美,怎样把这些美在翻译过程中逐一表现出来呢?可以说很多的因素都对这样的翻译产生深远而较大的影响,本文的重点放在了文学误读这一现象对我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6.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自由贸易的思想已广泛地为人接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较以往更加活跃和频繁,国际贸易的繁荣必然会引发了大量的国际贸易摩擦。世贸组织的成立,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大幅度降低,反倾销逐渐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反倾销的产生原是针对国际贸易中以掠夺性的定价进行的产品销售,是为了维护公正合理的贸易秩序的一种合法的权利。而反倾销的频繁使用乃至于滥用,无疑是对WTO《反倾销协议》公平原则的误读。本文对反倾销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阐述分析,同时对反倾销措施的滥用与对WTO《反倾销协议》公平原则误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只有从丛林法则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解读WTO《反倾销协议》中的公平原则,从而才可能有效地避免反倾销措施的滥用。  相似文献   

10.
20纪80年代,人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翻译,这为人们重新认识翻译中不完全的忠实的现象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阐释。通过美国学者葛浩文翻译的贾平凹所著《浮躁》的英译本中部分文化误读例子,分析文学翻译中的误读与误译现象,讨论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在今后的文学翻译实践中更有效的实现文化交流,让译者尽量避免文化误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神话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诗经·豳风·鸱鸮》接受史上的被误读,它本应是原始祝祷仪式上的歌舞吟唱,诗意应是再生之祈祷;而从诗歌形式的演变史看,误读却是文学形式嬗变的一个契机,从而成就了禽言诗、寓言诗、拟物诗等诗歌新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杨晋 《世界知识》2010,(4):24-25
<正>有一句老话叫:"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不过,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真的仅仅用"无知"或者"偏见"就能完全解释,甚至可以一笑了之吗?"被找茬"、"被误读"、"被偏见"在21世纪度过第一个十年之际,中国崛起成了西方媒体竞相报道的话题。2010年元旦,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在这幅漫画里,中国  相似文献   

13.
祖慰 《世界知识》2010,(21):59-61
<正>我在《麦哲伦证明的非圆》(见本刊今年第11期)一文中,描述了跨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种种灾难性误读。然而,误读并非全是灾星,它也可能是个创意精灵。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曾误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最有人权的制  相似文献   

14.
前几天看了新周刊的一篇文章《被误读的消费与全球化时代新文盲》,越是众所周知的消费符号,越容易被误读。世界越扁平化,误读越立体化。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师的创新为什么一次次被误读,新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失败似乎不可控制。本文试图从中选取一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顾客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设计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避免将产品定位于虚幻的目标之上,在设计开发之初就能预见产品成功。  相似文献   

15.
孔镭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3):106-108
《鲁滨孙飘流记》的中文译本有30种之多,由此带来的误译与误读的现象就比较普遍。本文运用译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鲁滨孙飘流记》三个代表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梳理出中文译本中存在的误译与误读,提出笔者对鲁滨孙这一经典形象的新的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16.
对翻译过程中误读的研究使视点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译者及译文读者上。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和目的论为研究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误读特点,误读可以分为:译者为实现译文特殊的政治、道德、话语权利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误读以及译文读者处于二级交际情景下对译文的无意误读。  相似文献   

17.
简·爱与《名利场》中的女主角吕蓓卡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中两个具有同样独立反叛意识但被作者赋予不同命运结局的女人。从作者的性别视角去解读这两个传统女性形象的本质差异,能看出男女作者对女性反抗压迫行为的不同理解和价值判断,并能更好地发掘出被别的批评视角忽略或误读的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刘伽 《长沙大学学报》2012,26(1):108-109
翻译误读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中翻译是极为重要的媒介,其本身就是两种文化的协商与对话,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都会导致文化误读。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主要表现在文体风格、学术误读、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误读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因此,译者需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9.
谭坚锋 《奇闻怪事》2009,(4):109-110
全球大概有3000种语言,对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来说翻译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至今翻译还是一门繁荣的学科.但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误读在其中又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此文通过对误读的分析,找出误读不同的分类,并结合文本类型的理论,指出其在翻译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沉没之鱼》中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即沉没之鱼的象征,陈璧璧和容小姐的象征,以及小白哥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通过对这些象征及其意义的分析,发现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误读和差异。可见,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必须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