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钰 《科学通报》1965,10(4):364-364
东岗岭组系乐森(?)于1928年所创立,当时称为东岗岭建造,代表广西东部中泥盆世晚期的沉积,与欧洲的吉微特阶对此;标准地点是象州县以东约2公里的东岗岭(又名斗蓬岭)。但象州一带,东岗岭组出露并不完全,底部被断层切割,下界不明,顶部为浮土掩复,与上泥盆统的关系亦不清楚。出露厚度约500米,中、上部以泥灰岩为主,夹泥岩及石灰岩层;下部以泥岩为主,并有少量的石灰岩。在武宣县二塘墟东北的六峰山一带,东岗岭组发育完整,顶底俱全。顶部与上泥盆统榴江组的硅质层,底部与容江组的白云岩层,均属整合接触。根据对该地剖面的岩性与所合化石组合的研究结果,我们建议把东岗岭组分为三个岩段。现自下  相似文献   

2.
王钰 《科学通报》1964,9(11):1013-1013
广西中东部的泥盆系,发育完整,化石丰美,是研究我国泥盆系的主要地区之一。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时,曾经提出:必须在广西中东部进行更详细的野外工作,合理地解决下列三个问题,即:1.海相下泥盆统的确实性质;2.中泥盆统建阶,应两分抑或三分;3.“四排页岩”的时代。同时指出,解决了这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则其他地区泥盆系的对比,也将容易着手,更有助于各省地质图的编制。1960年后,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曾组织专题队,赴广西的贵县、横县六景、鹿寨四排、象县东岗岭、武宣二塘一带,测制剖面,采集化石。本文仅就那高岭组的时代以及郁江组的分层,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以供参考,并希指正。  相似文献   

3.
王钰 《科学通报》1964,9(11):1017-1017
广西中部的四排页岩是冯景兰于1929年创立的一个地层单位,所采化石经张席禔鉴定,认为时代属于早泥盆世。1934午,乐森璕把张氏鉴定的标本与徐瑞麟所采同层的新材料,带到德国研究。乐氏(1938)分四排页岩为两个化石带,认为可以和德国莱茵区的寇布兰兹阶的上部相当。近二十年来,地质工作者接受了这种观点,都把四排页岩视为我国南方海相下泥盆统的标准地层单位。1955年,王钰研究广西郁江组腕足动物群的结果,首次提出异议,指出四排页岩可能系“小山砂岩”的相变,而属于中泥盆统的底部。  相似文献   

4.
李延河 《科学通报》1994,39(22):2112-2112
秦岭泥盆系发育于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之间的秦岭古生代陆缘裂谷之中,近东西向展布,为一套沉积巨厚的类复理石建造,其中蕴藏有丰富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区内矿床均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细碎屑岩的过渡部位.矿体呈层状和似层状产出,并与地层同步褶曲.矿床的直接容矿岩石为一套含铁白云石和菱铁矿的硅质  相似文献   

5.
湘中泥盆-石炭系界线划分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晓思 《科学通报》1993,38(8):732-732
中国的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历时已久,其传统的下石炭统剖面位于贵州省独山城南五里桥与黑石关村之间.俞建章(1931)在此曾建立2个珊瑚带:下部革老河组Cystophrentis带和上部汤耙沟组Pseudouralinia带,并将以上两个珊瑚带与英国Avon Gorge剖面的Z带与C带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南部泥盆—石炭系界线划在Cystophrintis带底.1965年,侯  相似文献   

6.
华南下-中泥盆统界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志强 《科学通报》1993,38(8):741-741
自Lonsdale在英国Devonshire发现并定名泥盆系以来,有关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下-中泥盆统界线的划分、对比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虽然该界线的国际层型剖面已经建立,但是它与其它地区地层的对比,特别是不同相区间的对比,仍然困绕着地层学界.近几年来,笔者就这一问题在广西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王尚启 《科学通报》1983,28(4):234-234
广西南丹罗富地区的上泥盆统榴江组出露完好,主要为硅质岩、泥岩、泥灰岩和扁豆状灰岩或条带状灰岩,以产远岸滞流海环境下的浮游或游移生物群落为特征,属典型南丹型沉积。通过近几年来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自中泥盆统罗富组上部开始,直到下石炭统同车江组,均保存有丰富的浮游介形类化石。仅上泥盆统榴江组就可以划分出8个带和1个组合。  相似文献   

8.
广西西南上始新统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伟铭 《科学通报》1993,38(19):1783-1783
据王崇友记述,上始新统在广西大部地区以洞均组和那读组为代表,标准剖面位于百色盆地那读一带。位于广西西南宁明、昌墩和上思一带的第三系沉积,所含孢粉指示上始新统特征,其岩性与百色盆地那读组也可相对比,因此,二者层位大致相当。本文报道由上述三个地区剖面得出的孢粉结果及其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9.
云南澜沧老厂-拉巴的互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根耀 《科学通报》1991,36(1):44-44
互冲(interdigitation)是指两个大陆块体碰撞时因低角度的逆断层活动而发生的相向推覆构造。云南西部澜沧县老厂-拉巴一带(图1)盖层中即发育此类构造。 老厂矿区1985年进行二十万分之一区调时所建地层层序为:中-上泥盆统硅质岩及砂页  相似文献   

10.
华北古陆下马岭组归属中元古界的锆石SHRIMP年龄新证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标准剖面一直是华北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的主要目标, 获得高质量同位素年龄数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 然而, 多年来关键层位仍缺乏高质量同位素年龄的约束. 对原“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的层凝灰岩进行研究, 并在河北省宣化地区下马岭组发现10层凝灰岩层(斑脱岩), 获得大量岩浆型锆石, 利用SHRIMPⅡ技术, 进行了高精度定年, 测得凝灰岩层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66 ± 9) Ma. 结合区域资料和北京西山下马岭组的锆石年龄讨论了锆石年龄的地质意义. 这一新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为华北“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在地层柱中的定位增添新的依据, 它不仅再次准确地确定了地层的形成时代, 而且对整个华北地台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地质演化史的认识和下马岭组宏观藻类演化在中元古代年代地层柱准确定位都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少南 《科学通报》1988,33(5):365-365
西湾煤系是广西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该煤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煤层,这种沉积类型的煤系,在邻省中生代地层中较为罕见。其上部称大岭组,下部称天堂组,其上覆地层为石梯组。煤层主要赋存于大岭组中,天堂组仅局部地段含可采煤层。有关煤系的时代,有早侏罗世和晚三叠世之争。笔者1983—1984年,在西湾煤系命名地点——广西钟山县西湾系统地采集了各门类化石,发现了晚三叠世较重要的分子Danaeopsis fecunda, Anthrophyopsis? sp., To-  相似文献   

12.
史美良 《科学通报》1985,30(15):1179-1179
甘肃靖远地区石炭系剖面是我国有代表性的重要剖面。李星学等所建立的靖远组被称为含纳缪尔期(A-C)动物、植物群的中石炭统代表性地层单位。 1980年,史美良、马继祖、王瑞龄、何永鲸等在北祁连山几条石炭系剖面上系统的采集了牙形石样品,它们是:1。肃南县大青沟,位于肃南县东8公里、梨园河北岸,采样6个,编号  相似文献   

13.
王钰 《科学通报》1964,9(9):822-822
貴州独山一带的泥盆系标准剖面,30多年来,厉經地貭学家的系統研究,尤其是通过1959年中国科学院黔南地层队的工作,以及在黔南地层現場 会議期間的参观与討論,已經基本上奠定了分层基础。近年来,地貭部、石油工业部所属各地貭队,在本区又进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对本区泥盆紀地  相似文献   

14.
方大钧 《科学通报》1992,37(6):543-543
一、剩磁特征 本文古地磁样品剩磁测量采用英国产Minispin小旋转磁力仪,运用TSD-1样品热退磁仪进行磁清洗。 下志留统大白地组6个采点26块样品和安吉组一个采点7块样品及中下泥盆统唐家坞  相似文献   

15.
何锦文 《科学通报》1988,33(14):1088-1088
浙江长兴煤山的Z剖面是中国南部二叠系与三叠系分界的层型剖面,也是世界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的候选层型剖面之一。最近,笔者在研究该剖面的粘土时,在上二叠统顶、下三叠统底部的混生层1,2,3的粘土层中首次发现了为高温石英所具有的六方双锥晶形的石英。高温β-石英常见于酸性火山喷出岩中。因此,这个发现不仅证明了晚二叠世(长兴阶)、早三叠世初长兴煤山地区曾受到一系列火山活动的影响,而且为进一步研究二叠-三叠系事件地层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葛肖虹  王敏沛 《自然杂志》2010,32(5):294-298
燕山山脉何时隆升?中国古人类何时出现?古黄河故道从何处入海?都是地学界、人类学界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作者在考察泥河湾剖面的过程中,发现北京西山坡脚和延庆盆地都出露着上更新统马兰组的湖相地层,说明延庆涿鹿盆地是晚更新世之后大约2万年才抬升成海拔1km的高台,永定河、潮白河的上源白河在山区都呈深切河曲的特征也佐证了北京西山的快速隆升。考察途中所见下花园鸡鸣山推覆构造和盆山间隔地貌,是晚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推覆褶皱造山带遗留的痕迹。阳原附近的"泥河湾盆地",因1923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发现相当于欧洲早更新世"维拉弗朗动物群"的"泥河湾动物群"而闻名于世。所考察的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剖面包含了从上新世到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全套地层,是全球最好的第四纪剖面之一,剖面岩性和生物化石表明这里从上新世到第四纪晚更新世一直保持着湖盆沉积的环境,有利于古人类生存繁衍。近年闵隆瑞等在小长梁下更新统泥河湾组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腿骨),使距今40万年的"北京猿人"向前推进到距今150多万年的"泥河湾人",是古人类研究的重大突破。从上新世到第四纪晚更新世,由大同蔚县阳原和涿鹿延庆盆地组成的"泥河湾盆地"一直和华北冲积平原保持着近于同一水准面,古黄河北支故道很可能自西向东从大青山南古河套盆地经上述盆地群沿白河向东注入渤海,它们现在的千米海拔是晚更新世末快速隆升造成的,这次快速隆升也同时造成了燕山山脉的整体隆升,以致成为现今分隔辽河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7.
层序地层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殷鸿福 《科学通报》1995,40(6):539-539
已有的层序地层学实践表明,在连续沉积的剖面上,层序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往往不一致.例如,中国南方的二叠-三叠系之交(三级)层序界面是一个Ⅱ类界面(SB_2),但无论在当时的碳酸盐台地区,或是台前斜坡和凹陷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的年代地层界线均稍高出该SB_2面数厘米到数十厘米.这种现象也存在于特提斯南缘的巴基斯坦盐岭等地.纵观Haq等,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研究显示, 欧、美等大陆晚泥盆世地层中普遍存在碳同位素δ13C的正偏移, 这种偏移已被推测为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快速增加的结果, 并与晚泥盆世弗拉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发生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密切相关. 华南上泥盆统是研究F-F事件理想地层之一, 其中是否存在δ13C正偏移, 直接关系到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与F-F事件有关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问题.对广西桂林垌村具有生物地层控制的晚泥盆世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 结果表明: δ13C在F-F转换时期总体呈逐步增加趋势, 这种趋势由两次明显的d13C正偏移组成: 第1次正偏移出现在linguiformis带的底界, δ13C增加幅度达1.5‰; 第2次正偏移出现在triangularis/linguiformis带(F-F)的界线, 增幅达2.1‰. 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 在生物地层时限上, 垌村剖面第1次出现的δ13C正偏移较晚, 而发生在F-F界线的第2次正偏移, 无论在生物地层上还是在变化幅度上都是基本一致的, 支持F-F时期全球性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的古地磁结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金录 《科学通报》1988,33(3):207-207
华北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发育良好,剖面总厚近10000m,沉积基本连续,可分为3个系,11个组,时间跨度约为1950—800Ma。1980年和1981年,我们用手提轻便钻机从该剖面的103个采样点上采集了699个独立定向的古地磁标本。各地层组的标本分配见表1。  相似文献   

20.
南京浦镇附近中新统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文  方鄴森 《科学通报》1964,9(8):730-730
南京附近晚第三系中新统地层的时代,由于缺少化石证据,长期以来是个悬案,如南京方山的洞玄观组曾先后被认为是始新世(刘季辰、赵汝钧,1924)、上新世(程裕淇、沈永和,1948)。1956年我们在方山南麓洞玄观组内发现了化石,经周明镇、胡长康同志鉴定为安琪马(Anchitherum aurlia-nense Cuvier)化石,确定其时代为晚中新世,因而洞玄观组的时代争论始告一段落。但是,由于该组地层那时仅见于方山孤立的一个地方,所以在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时,还有人表示怀疑,曾提出“中国南方中新统地层存在与否”的问题。 1963年6月,江苏省地质局组织了南京附近古砾石层的现场会议,作者等前往浦镇一带调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