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述了前人对管内沸腾研究的成果。在玻璃设备中观察了水在管内沸腾情况。在直径为  34 x 3.5毫米,长为 4.64米的紫铜管中进行了实验。当加热蒸汽压力为 1.0及 1.5表 压,相对液面高度  自0.2到1.0时,研究了  与给热系数 的关系。在强制循环 速度w为0.42—3.0米/秒的范围内,研究了w与a 的失系。并同时观察了a 沿管 长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沸沸腾傳热有核状沸腾与膜状沸腾之分。在核状沸腾时给热系数很大,而且随着热负荷升高,给热系数a也不断地增加。但是热负荷超过某一临界值q_(kp)时,给热系数a剧烈下降而发生膜状沸腾。如果热负荷不变,即与膜状沸腾发生的同时壁温剧烈升高,出现“烧毁”现象。所以临界热负荷乃是一切存在沸腾傳热的设备的实际操作极限。因此,近年来临界热负荷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出现了一些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但现有的一些计算公式,不是过分简化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物性因素的影响,就是缺乏明确物理意义而不便于计算。本文乃是在研究沸腾傳热之临界负荷与流化床临界气速类似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一个准数方程式,以全面综合过去和新近各种条件下各种物料的沸腾临界热负荷数据。  相似文献   

3.
喷雾冷却时沸腾临界热通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水滴粒径较小的水-压缩空气混合喷雾流,在冷却高温水平传热面时的沸腾临界热通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喷雾条件对临界热通量的影响和定量关系,对工业实际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结果讨论、文献数据分析及实验关联式同实验数据的比较,证实了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中存在热进口效应.研究表明:水平管内流动沸腾的热进口效应随q、X、G的变化而改变,并且热进口段长度要比单相液体在管内流动换热时长.最后,推荐Dembi.关系式作为目前计算水平管内流动沸腾热进口段平均换热系数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管内沸腾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开展,但由于对管内沸腾机理解释的不同实验范围和实验方法的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影响管内沸腾给热系数主要因素的分析分歧较大。本文讨论了他们的实验范围和研究方法,提出管内沸腾傳热的计算公式,应根据蒸汽含量的不同,可按下列三种情况,加以综合: 1.蒸汽含量较小,气泡的生成不影响到傳热的机理,这时给热系数可按一般强制对流公式计算。 2.蒸汽含量适中,可认为泡核沸腾是傳热的主要机理。给热系数和热负荷的关系和大容积下沸腾情况类同。 3.蒸汽含量很大,则可用两相流动和傳热的研究成果进行类比来综合数据。Ⅰ.一般情况:近三十年来,很多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他们对管内沸腾机理的介释不同,实验方法和实验范围的不同,因而一些影响管内沸腾给热的主要因素如:循环速度(在自然循环是相对液面高度)热负荷、管子的几何尺寸究竟对沸腾时给热系数的影响多大,不同研究者的实验中相差很大,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本文想尽可能分析他们的实验范围和研究方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Ⅱ.第一类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宏观的,他们不考虑给热系数α沿管长的变化而用平均给热系数来处理数据。在整理方法上,有的用纯经验办法如:Brookes Badger,Stroebe和Cessua等人得出了求α的纯经验公式。这些公式在应用时局限性很大,公式与公式间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另一些人则采用因次分析和相似方法得出准数关系式来处理数据,如:Caulson,Kirschburm,(?)。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R12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作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管内流动沸腾换热与单相对流换热一样,存在热进口效应,国外早期的实验数据由于未能考虑热进口效应而偏大。实验结果还表明,水平流动沸腾周向不均匀换热主要受流动结构影响;截面平均换热系数则与质量流速、热流密度、质量干度和蒸发压力密切相关。分析实验数据证实,流动沸腾换热是由气泡产生而引起的流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和双相对流蒸发两部分组成的。本文的实验数据与国外已有的换热关系式能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内受热管内流动过冷沸腾的研究状况,并与国外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热水锅炉受热管内工质是否发生过冷沸腾的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最新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纯工质在水平内螺纹管内流动沸腾强化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几何尺寸,质量流量,热流密度和蒸干度对换热系数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活塞的热负荷对活塞的破坏作用,提出两种削弱温度的方法,并将改进后的活塞进行装车试验考核,对试验报告和拆检报告进行分析后表明,按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改进,可以提高活塞和活塞环工作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延长其服役寿命。  相似文献   

10.
采用管内汽液均相流模型理论式和实验公式相比较的方法得到了计算竖直管路内自然循环流动沸腾临界热通量的半理论半经验型公式,弥补了理论式不能适用于短粗管路的不足,使用此公式与作者的实验及其他文献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微型板表面流动沸腾临界热负荷,考察了微型槽结构对临界热负荷及过渡沸腾的强化作用的影响,提出了分析表面微型槽强化机理的物理模型,从理论上预示其强化效果,理论和实验结果极好地一致,并证实微量槽结构可明显提高加热平板的临界负荷,强化过渡沸腾传热。  相似文献   

12.
含油制冷剂在小管径换热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含油制冷剂在6.34和2.50 mm换热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质量流率为200~400 kg/(m2.s),热流密度为3.2~14 kW/m2,蒸发温度为5°C,进口干度为0.1~0.8,干度变化0.1~0.2,平均油质量分数为0~0.05.定量分析了不同质量流率和干度时,润滑油对制冷剂在小管径换热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与大管径换热管相比,油的换热增强效果在小管径换热管内减弱甚至消失,在高干度和高油浓度区,油的存在使换热严重恶化.对于上述换热管,换热系数、油影响因子以及基于制冷剂物性的两相换热增强因子随油浓度的变化规律缺乏一致性.采用局部油浓度下的制冷剂-润滑油混合物性计算得到的两相换热增强因子能较好地反映润滑油对制冷剂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采用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剂时,下朝向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的强化效果和不同粗糙度表面的临界热流密度强化特性。实验制备了4种纳米流体,利用扫描电镜和纳米粒度分析仪分别检测纳米颗粒粒径和基液中颗粒分散状况。试验段采用316不锈钢钢板,以恒电流控制电加热方式进行常压下朝向水平0°池沸腾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0.001%的二氧化钛纳米流体的临界热流密度强化效果最为明显,约为61%;表面粗糙度(Ra)在0.086~1.765μm时,临界热流密度强化效果随Ra增加而降低,当Ra达到2.287μm时,所对应的CHF强化效果出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唐酞峰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6):113-116,121
在对管内流体与管壁的对流传热过程研究及工程应用中,对流给热系数(h)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给热系数h大小主要取决于流体的物性参数及流动状态。本文针对管内流体在非常缓慢流动,且流动状态不变条件下,实验研究了流体温度对给热系数的影响。得出管内流体在雷诺数Re=6下的给热系数h受到了流体温度的显著影响;流体温度升高,给热系数增大。管内流体的给热系数h与流体温度T呈拟线性关系,具体的实验数学模型为:h(T)=-18.89 0.8783T。  相似文献   

15.
16.
在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是煤,沸腾燃烧锅炉能较好地燃用劣质煤,并将在我国动力工业中迅速得到发展.临界速度u_(mf),的计算在沸腾燃烧锅炉的设计中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国内外发表的u_(mf)计算公式,在同样的床料特性下,应用不同公式计算时其结果相差甚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在一个常压沸腾床气模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工作,通过试验,论证了各计算公式在不同范围内的适用性,并建议采用最满意的计算公式C.Y.Wen和公式.但是,当采用小颗粒占少数的双组分物料或混合物料时,建议按下式计算平均粒径:  相似文献   

17.
沸腾给热     
木文综述了沸腾给热的机理,对汽泡的形成与成长,以及汽化中心问题作了介绍。对各主要学派的工作作了评述。对影响沸腾给热的各项因素作了分析,并介绍我们的研究结果。此外,对沸腾给热的两个临界点,膜状沸腾,管外沸腾及表面沸腾的一些特点作了介绍。关于固体溶质的溶液沸腾给热,液体混合物的沸腾给热,以及液态金属的沸腾给热也分别加以论述,并简单地介绍了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不同的时空尺度将沸腾流动系统划分为主流区和受热区两个子系统.分析了两个子系统各自的特点,并用网络模型图对其进行描述.分析表明,介观的气泡振荡压力波和宏观压强之间是存在关联性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压力信号分离成的摩阻压降pR,加速压降pa,提升压降pc三项与网络参数中的流阻R,流感L,流容C能关联起来、提供了一种从试验数据进行网络参数辨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污染小、能效高、可燃性差、低毒性的新型R32可替代制冷剂在水平管内低温工况下的沸腾换热特性开展研究,设计并自主搭建了管内对流沸腾相变换热实验系统,分别开展了3 mm、4 mm小管径水平管内低温R32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探究了质量流速、热流密度、饱和温度等参数对R32对流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蒸干对沸腾换热系数恶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3 mm内径管的沸腾换热相比4 mm通道平均提升约8%~12%,且高质量流速下的临界干度几乎与管径无关;相较传热特性,R32饱和温度对两相流动阻力更为敏感,饱和温度自13℃降低至11℃时阻力损失提高约23%;利用改进的Fang关联式,可实现小管径水平管内R32对流沸腾换热系数预测,88.56%的实验数据误差可控制在±10%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在分离式热管结构的电水动力学(EHD)强化传热试验台上,采用R11工质、直流高压电场,首次完成了垂直管内沸腾换热的EHD强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HD技术对垂直管内的沸腾换热有明显的强化效果;低热流密度时,强化效果较好,增大热流密度时,强化效果减弱;当热 流密度维持不变时,强化系数随着电场电压的增大而增大;沸腾换热的最大强化系数为4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