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整理晚清体育科学在中国体育学校中的整体传播,分析期刊传播体育科学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 近代中国体育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军队编练和新式学堂的体育教育;戊戌维新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力倡学校体育;体育文章和赛事报道首见于清光绪六年(1880)的<万国公报>,继见于<知新报>、<杭州白话报>、<广益丛报>、<教育杂志>等刊.<体育界>是最早的中文体育专业期刊.结论 西方体育引入中国学校教育和中文体育专业期刊的创办,是近代中国体育学科生成的社会化标志.  相似文献   

2.
《时务报》的科技报道与科学思想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分析《时务报》的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想传播的内容和意义。方法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比较。结果《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人士创办的重要言论报,也是科学技术的宣传阵地,它介绍了西方的无线电、X光机、气球的发展、潜水艇、冶金、军事科学、农业科技等实用技术发明和西方的科研体制、诺贝尔奖、生态保护等科学思想。结论《时务报》的科学技术传播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学报》之前西方农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廓清<农学报>(1897年)之前综合性期刊中关于近代西方农学知识的传播脉络,清理西方农学在中国引进演变的轨迹.方法 通过统计分析考证和比较法,全面调查<农学报>之前晚清综合性期刊中涉及农学知识的文献.结果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西闻见录>和<万国公报>最早刊载了<推农务之会><英国农器><英国农政><农事要策>等文,后来以<格致汇编><时务报><知新报>3份期刊的农学报道最为集中.结论 西方传教士与中士所办综合性期刊对西方农学的报道,先于<农学报>59年即有单篇文章,后有"农事"专栏,并间接催生了之后<农学报>专业期刊的诞生,在中国农学史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析<科学>杂志在西方科学教育方面的传播贡献,为近代中国科学教育起源和发展研究提供新线索.方法 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 <科学>1~15卷传播的科学教育文章篇目共计62篇,关于国外大学、科学教育实验室以及图书馆等插图60余幅.从博硕士教育、大学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与留学教育等多层次全面传入西方科学教育体系;从师资培训、学生选科、教材编写、科学教学法、设备购建、实验室建设及其使用,科学实习、电化教育手段运用等要素全面传播西方科学教育体系.结论 <科学>及其主办者任鸿隽明确倡导和践行科学教育救国,首次较为系统地引入西方科学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职工教育等,注入中国传统教育新的元素,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教育观,深刻影响了中国科学教育体制的基本架构,从而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关中学报》的办刊思想及其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实践和历史意义。方法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和文献考证。结果《关中学报》强调各国科学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传播,介绍了西方的物理学、化学、植物学、人体科学、石油化工、工业制造、无线电及实用技术发明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结论《关中学报》是清末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期刊,它充分运用期刊这种新的大众媒介,在宣传和普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国人的科技素质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新教传教士和中国文人以<万国公报>为依托,大力传播西方政法思想.其中,<万国公报>所宣传的宪政内容对中国宪政思想和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试从<万国公报>影响中国宪政思想的背景、所宣传的宪政内容入手,剖析西方法律思想对中国宪政思想和立法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整理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传播的特殊途径,分析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 详细列出了晚清期刊中有关无线电报技术的文献,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作重点分析.以3份期刊为例,介绍早期在中国通过期刊传播的无线电报技术.<时务报>最早出现"无线电报"以及"电浪"(电磁波)一词;<知新报>最早报道传真电报知识;<东方杂志>较为深入地传播了无线电报技术的广泛应用.结论 晚清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完全不同于图书和报纸的传播渠道,这对信息交流、新闻事业和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奠定了无线电技术专业期刊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英国学者傅兰雅创办的<格致汇编>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期刊,文章论述了其对中国晚清物理学在大众中的传播、物理学教育和近代物理科技期刊三个方面的影响,指出了<格致汇编>在普及科技知识和传播科学观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学报》与其农业基础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重新认识晚清<农学报>传播农业基础科学的重大意义,论证中西两大农学知识体系碰撞融合过程中,西方自然科学对中国传统农学知识体系的革命性改造.方法 采用传播统计和原始期刊文献分析考证.结果 <农学报>传入的西方农业基础科学,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农业物理学、农业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等,其中农业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经济学是其他期刊所没有的新知识.结论 <农学报>经由日本系统引进现代自然科学武装起来的西方现代农学知识体系.注入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全新的知识元素,从而形成了古代与近代中国农学的分水岭.这不仅在媒介形态的特殊样式上,而且在农学知识的传播总量和体系的完整性上,实现了空前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揭示<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医学传播内容及其科技史价值,为勾勒抗战大后方高校科学教育和科技发展脉络提供新线索.方法 在调阅1941-1943年<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原始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原始文献考证、医学内容分析与科学史研究方法.结果 该刊忠实地记载了湘雅医学院概况;反映了湘雅医学院医学学术活动情况;自觉担负抗日救亡的社会责任,重视战时医学内容传播;刊载了在战时艰苦条件下取得的一批医学学术最新成果.结论 该刊为战时中国高等科学教育史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发日本帝国主义常德细菌战的研究成果,并为偏僻的贵州传统科学文化注入西方现代医学的新元素,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艰苦条件下长途西迁,流离失所,不懈探索,以所学报国救国的一块珍贵"化石".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文化作为一个新型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亚文化体系 ,具有普适性、基础性和能动创造性等特点 ,它通过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分析科技文化与科技教育、科技发展的互动 ,指出在强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今天 ,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从中部六省会城市2008-2010年的主要科技指标--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潜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全面反映太原市近年来科技工作成就、发展优势和差距,并对存在的差距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数量从1949年的26万增长到2016年的5282万,中国从解放初期积贫积弱的国家迈入了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在总结以往对科技工作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和考证相结合的测算方法,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科技工作者的数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政策背景的影响,探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发展脉络,展现了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世界科技革命变革趋势,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确立了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道路,引领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战略方针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战略重点从“推进国防和重工业发展”走向“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攻关力量从“研发机构”走向“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协同创新,战略体系从“单一拳”走向“组合拳”。面向未来,要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新时代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文献资料研究,梳理了1978年以来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改革相关政策,简述了2016年以来有关方面的主要改革行动。通过对中国科协第3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13年)、第4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17年)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科技工作者对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改革相关问题的评价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出台为标志, 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拉开新帷幕。回顾了现代科技伦理议题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结合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中国科协相关调研成果, 通过分析政策执行、 主体责任、 科技工作者伦理素养等几类突出议题, 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方针与主要原则。认为中国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是以促进向善、 负责任的科技发展为目标, 推动形成多方共治、 共同担责的科技伦理治理图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50项科技事件(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中国科协2008年举办的"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评选活动,在评选专家组评出30个候选"科技事件"基础上,《科技导报》编辑部补选出20项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事件,由此确定50项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事件。这50项科技事件根据评选范围分为"科技成果"、"科技政策"和"科技活动"3大类,其中"科技成果"类24项、"科技政策"类12项、"科技活动"类14项。简要介绍了各项科技事件的内容、社会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立足科学技术活动整体,贯穿2007年全年,从科学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趣味性、新闻性等角度,选择国内外100个科技领域重大进展、项目、活动或事件,以展示科学技术无尽前沿的发展动态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9.
立足科学技术活动整体,贯穿2007年全年,从科学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趣味性、新闻性等角度,选择国内外100个科技领域重大进展、项目、活动或事件,以展示科学技术无尽前沿的发展动态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20.
许超 《山西科技》2012,(3):7-8,10
通过适当借鉴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体系,讨论新时期公共科技政策研究,以进一步推动科技政策研究的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