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高山土壤生态过程,在四川省峨眉山4个典型植被带分布海拔(3010,2 433,1 575,775 m)上采集土样,测定了不同海拔土壤水温含量,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和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随海拔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中细菌数量呈降低的趋势,而土壤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则呈增加的趋势;在 1 575 m 海拔处,土壤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而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显著低于其他海拔处(p<0.05);高海拔样地有机质含量即使处于较高水平,但受低温等环境影响仍然呈现较低的微生物数量水平,说明峨眉山高山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小,相关性也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弥补了峨眉山土壤生态过程研究的不足,也为峨眉山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分布格局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
【目的】揭示连栽马尾松林根际土壤环境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以不同栽植代数的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配对样地法,于2015年10月,对比研究不同代马尾松人工林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土层垂直变化特征。【结果】两代马尾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土层垂直分布特征明显,均表现为在0~10cm土层最高,在10~20cm土层较低,在20~30cm土层最低;同层次不同代之间比较,二代林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高于一代林,除土壤脲酶活性在代际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外,其余酶的活性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在代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代马尾松人工林各土层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皆高于非根际,随着土层加深,根际与非根际间没有呈现出明显相关规律;两代马尾松林微生物与土壤酶呈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连栽提高了马尾松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二代林根际土壤性质在土层垂直方向上的表现均优于一代林。 相似文献
3.
运用频数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半球、纬向、洲际和国家尺度研究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分布特征,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与评定、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遗产旅游的规划发展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北半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是南半球的2.3倍,东半球是西半球的2.68倍,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空间分布密度分别相当;纬向分布上看,世界自然遗产显著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占总量的92%;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与大洲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97,空间分布密度和遗产人口密度欧洲和大洋洲最大,分别是4.80项·(106km2)-1、4.67项·(107人)-1;发达国家世界自然遗产分布集中指数达到了1.38,显著优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来看,世界自然遗产的区域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
黔中地区连栽马尾松林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和土壤微生物生化活性实验法,测定连栽马尾松林地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化活性以及酶活性,探讨在相似立地条件下,一、二代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化活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二代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蔗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一代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两种高效溶藻液中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方法】采集重庆蓝藻(Cyanophyta)爆发地区的环境水样,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培养,构建出高效稳定的两种溶藻液cq-a和cq-b。通过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两种高效溶藻液菌群16Sr 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通过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聚类、多样性指数分析,对溶藻液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溶藻液cq-a和cq-b中菌群的总体结构相似: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 藻 菌 门(Cyanophyta)、放 线 菌 门(Actinobacteria)和 绿 菌 门(Chlorobi)在溶藻液中占优势;在属分类水平上,索氏菌属(Thauera)、红细菌属(Rhodobacter)、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和微囊藻属(Microcystis)在两种溶藻液中均占优势,在cq-a中丰度为49.8%,15.4%,2.7%和8.4%,在cq-b中丰度为50.3%,9.2%,10.4%和9.1%。【结论】所构建的重庆地区高效溶藻液中菌群种类丰富、功能菌集中,它们通过抑藻杀藻,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降低水体营养元素含量,共同抑制藻类生长,表现出溶藻活性。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选取中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和9 个经济规模较大的非省会城市为样本,抓取了这些城市在美食团购网上的 35797 条消费记录,同时结合菜谱数据,挖掘出每个城市消费的菜品中的辣味菜品的比例;在 ArcGIS、数据库软件支持下,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陆食辣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食辣度与日照、湿度、地理位置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食辣存在较强的正自相关,在整体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三个显著的集聚区,分别是以重庆、成都和贵阳为中心的西部高辣集聚区、以武汉和长沙为中心的两湖高辣集聚区,以及以温州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低辣集聚区;日照和地理位置是造成中国食辣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认为,人口大规模流动也可能影响了食辣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以及Arcgis软件,选取了重庆岩溶地区70条地下河中13个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分析了目前该地区地下河水污染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 对岩溶地下河水13个水化学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到人类活动的主要因子(Ec,SO4 2-,NO3-,Na+,Cl-,K+,Sr2+)以及水-岩作用因子(Ca2+,HCO3-,pH值)。2) 对人类因子和水-岩因子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地下河水的离子浓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大多为主城周边地区最高,然后依次为渝东地区、渝东南地区、渝东北地区。研究认为,上述空间格局的分布受到人类活动、工业活动或者农业活动的密集程度影响,因此缓解地下河污染需要从工业、生活污水、农业灌溉等多渠道源头控制。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引力搜索算法在求解优化问题时易陷入局部极值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混合变异的引力搜索算法。【方法】采用动态调整粒子速度和位置的更新公式,提高算法搜索精度。引入变异算子,对最优粒子进行高斯变异,对非最优粒子进行自适应 t 分布变异。【结果】提高算法在求解函数优化问题时的全局探索能力和局部开发能力。【结论】用 9 个标准测试函数的仿真实验,与标准 GSA 及改进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具有较强的收敛精度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0.
LT码是一类前向纠错信道编码,用于纠正信道分组删除(Packet erasure)。这类编码具有广泛的用途,包括计算机科学、网络传输、媒体存储、大文件下载等等。在LT码的设计中,度分布是成功解码和快速运算的关键。这篇文章展示了一种新的LT码设计,它将弱分布用于前期解码,再将增强型分布用于后期解码。由于弱分布具有低的平均度数,它可以显著地增加编码及解码的速度。同时,增强型度分布具有高的平均度数,能够提高成功解码的概率。通过一系列的仿真,笔者观察到这种设计的编码冗余度和编解码所需的异或运算量比使用Robusts oliton分布的参考方案降低大约50%。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