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核算重庆市生态GDP,评估经济增长GDP中资源环境的消耗成本和生态收益,以期将生态理念植入社会经济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采用能值分析法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当量表分别核算资源环境损害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而从GDP中减去资源环境损害价值再加上生态服务价值后剩余的GDP即为生态GDP,并将重庆市“九五”、“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4个规划期的生态GDP与绿色GDP、GD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害价值从84亿美元增至1419亿美元,资源耗减价值增长明显;2)生态服务价值从490亿美元增长至772亿美元,生态服务价值增长相对较缓慢;3)生态GDP从589亿美元增至1862亿美元。“九五”时期和“十五”时期生态GDP最大,GDP次之,绿色GDP最小;“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GDP最大,生态GDP次之,绿色GDP最小。【结论】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但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较大,即使在得益于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举措后生态服务价值持续提升下,也难以抵消资源环境损害价值,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注重资源高效低耗利用。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以饶河边疆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剖面地质结构分区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2000—2011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及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同时开展基于不同剖面地质结构分区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区域内耕地、城乡用地等类型面积却在缓慢增加,林地面积缓慢减少,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变化量分别为1.07(2000—2005年)降到0.42(2005—2011年),土地综合利用状态处于缓慢发展期;残积层-基岩二元结构分区和砂类-淤泥质-圆砾土三元分区内土地利用程度较为有序且结构性较强,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较高。粉质粘土-砂砾类土二元分区内土地利用程度有序性相对较差,结构稳定性较弱。区域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处于较为合理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计算重庆市2000和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200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情况,分析生态承载力变化原因,通过生态赤字/盈余分析重庆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方法】引入水资源账户和环境负荷并结合重庆市实际调整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改进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结果】2000—2010年除水资源用地、污染吸纳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在降低,总生态足迹和其他生态足迹在升高;生态承载力方面除耕地降低外,总生态承载力和其他各类用地生态承载力在升高,原因是2000—2010年间耕地转为其他类型用地。【结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资源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耕地、草地、水域处于生态超载状态,重庆市总体上处于生态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历程、文献类型、期刊来源等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同时采用主观筛选法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13篇硕士、博士论文和90篇重点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如下:(1)文献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主导,理论研究较少;(2)研究内容主要有规划、建设、安全、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廊道、调控机制、定量和其它研究,其中规划和建设研究文献占主体;(3)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稀少等。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对6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武陵山区气候及生态条件特殊,是中国最大夜雨(当日20:00至次日8:00之间自然降落的雨水)分布区。研究“武陵夜雨”气候特点及资源价值,促进扶贫攻坚区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法】通过国内外典型夜雨区比较分析,并综合考察武陵山区降雨机制、昼雨量及夜雨量。【结果】因中国西南气候锋移动路线与武陵山脉走向重合、南北气候锋交遇区与武陵山分布范围重合,再加上该地区山(峰)谷(河谷)高差形成显著“山谷风”,共同促成了中国大面积夜雨区“武陵夜雨”的形成。【结论】武陵夜雨是武陵山区优良生态环境和丰富资源条件的坚实基础,有提高空气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涵养优质旅游资源、促进传统经济发展等作用。重视武陵夜雨的研究和利用,应视为是发展中国西部经济和加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6.
重庆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生态补偿作为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受到了各界学者的关注。【方法】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流域上下游政府之间的博弈进行基本假定,构建演化博弈理论模型,并利用雅克比矩阵局部均衡点稳定性分析得到该博弈模型的最优解。【结果】基于流域博弈分析的结果,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例,对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生态补偿进行分析,得到保护-补偿策略为重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的最优策略。【结论】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政府每年都会对库区投入保护成本,保护和补偿策略仍然是重庆三峡库区后续发展最优化的环境保护补偿稳定策略。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重庆市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远大于人均总建设用地量,存在“两栖占地”现象。本文采用2001—2010年重庆市的人口及用地数据从建设用地内部研究城乡之间用地转化,通过测算近10年重庆市城镇化(PUI)、土地利用非农化(LUNI)及二者协调指数(LPUH),分析区域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非农化的时间演变特征;通过计算2010年重庆市各区县的PUI、LUNI和LPUH,分析指数间关系,并结合区域特征将重庆市各区县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区,以研究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非农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近1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非农化水平低,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②重庆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非农化发展空间差异显著,且协调发展区少,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三峡库区消落带新生湿地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综述,主要包括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生态学研究、湿地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等4个方面。然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够深入;与周边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较少;动态研究不足;湿地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划分不明确;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十分薄弱。最后指出,三峡库区湿地研究必将是多学科交叉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构,生态系统演替的长期监测,湿地开发与利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热点;长期定位观测技术、“3S”技术、计算机模拟等技术与方法将会广泛应用于三峡库区湿地的研究。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9.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实地调研方法,主要从收入对农民旅游行为的影响这一角度,对重庆地域的6个区县8个镇的13个行政村的农民旅游行为作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农民的旅游认知渠道和旅游动机多样,且旅游需求旺盛;农民旅游消费行为层次分明,出游方式多样,旅游地多为重庆市内,对旅游的住宿要求不高,旅游消费比较理性,单次旅游消费总额及各消费段比例较为均衡,花费最贵的项目为餐饮住宿,其次为交通费用;农民的个人经济收入对旅游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农民群体的收入越高,旅游动机越是复杂,旅游消费层次也越高。研究呈现出的农民旅游的行为特征,为重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0.
对快递企业来说,只有在规定时间内取走客户需要快递的物品才能保证物品的快速运送,而取件作业的效率和取件路线的选择息息相关,因此为运务员设计一条恰当的取件路线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在划分运务员责任区的情况下,责任区内顾客需求呈随机分布情形下的取件路线规划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MinxP{T(x)>D},s.t.1)∑nj=1xij=1(i=1,2,…,n);2)∑ni=1xij=1(j=1,2,…,n);3)∑i∈S∑j∈Sxij ≤|S|-1, S {1,2,…,n};4)xij ∈{0,1}(i,j=1,2,…,n),并提出一种自适应遗传算法对该问题进行求解。最后,本文针对重庆某快递企业的一个运务员责任区进行了线路规划。结果表明,算法避免了早熟收敛,具有较强的全局寻优能力,所规划的线路提高了运务员的取件效率,使得运务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