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石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灾害的根本途径,而重建石漠化地区乔木-灌木-草本生态系统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科学问题。着眼于灰岩地区岩体裂隙发育且裂隙内地下水较丰富的地质环境条件,遵循从"乔木→灌木→草本"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重建思路,提出了"一个基盘一棵树"的乔木树种栽种原则,研发了乔木种植基盘技术。乔木种植基盘包括基盘母体、汲湿根、防蒸发盖等3部分,其中基盘母体和汲湿根内填充有保水性营养土,通过试验遴选出了营养土的组成成分并得到优化配合比。给出了基盘技术的现场应用方法。该技术能保障基盘内所栽种乔木树苗的早期成活和后期可持续生长,特别是汲湿根是乔木树苗根系深入岩体并可持续吸收裂隙水的良好通道。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用性强,为有效解决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问题找到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贞丰-关岭花江示范区内的顶坛小流域8个石漠化样地进行监测。计算得出各样地内的草本层与灌木层碳储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植被恢复初期,草本层碳储量、灌木层碳储量与不同等级石漠化存在相关性,其中与草本层相关性较弱(F=14.087,P<0.05),与灌木层碳储量相关性较强(F=165.818,P<0.05);灌木层碳储量与石漠化等级表现出显著负相关,但是草本层并不存在这一规律,由此可见,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过程是一个波动式上升的过程;对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碳储量的平均值进行比较,随时间增长及石漠化等级的降低都呈现碳储量增长的趋势。其中轻度石漠化增长最快,石漠化治理的碳汇效益最明显。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碳汇的过程,长期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固碳曾汇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平4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得出了该区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表土孢粉组合中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主要为马尾松,灌木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表现出石漠化地区孢粉组合的显著特点.研究区内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差别明显,但与其相应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石漠化地区现代植被的基本状况.表土孢粉组合中有很多喜钙性、旱生性、石生性植物,对生态恢复和重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为该区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曹展波  刘仁林 《江西科学》2013,31(4):461-464,474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江西九连山紫花含笑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群落组成成分中,科属组成较为分散,热带植物区系成分优于温带成分;群落结构上,生活型谱以中高位芽植物居多,显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特征;群落层次结构明显,丝栗栲、薄叶润楠、狗脊蕨的重要值(Ⅳ)分别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最大;且表现为由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紫花含笑分布在灌木层中,植株少,长势较弱,建议在开发利用紫花含笑时,应注重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开展其回归自然与种群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对文山州岩溶山区退化植被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发现:乔木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土壤种子库中的灌木种子量、无性繁殖体充足,而灌木丛、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灌木种子、无性繁殖体数量都不足,特别是草地更是稀少。岩溶山区植被遭受破坏或退化,是其生态失衡及呈现“石漠化”的根本原因。恢复岩溶山区的生态平衡,治理“石漠化”,其根本措施是退化植被的恢复。岩溶山地退化植被的恢复应考虑不同类型退化植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乔木次生林以抚育间伐为主,灌丛林、草地采取人工补植补播当地物种的种苗并配以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6.
五泉山公园绿化改造初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五泉山公园土壤、植被现状的调查,提出公园绿化应当根据五泉山的地形、地貌、土层厚度、给水设施、功能分区进行植物造景,建立台地、坡地、崖坎、道路、水体相结合的普遍绿化模式。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加大慢生长寿乡土乔木、观赏性状优良的灌木、草本植物的应用力度,减少林下灌木和草坪的人工栽种数量,减少速生树种的栽种数量,对原有老树病树进行淘汰性间伐,扩大游人在林下的游栖地;通过人工适度灌水,引导坡地原生自然植被逐步生成,探索低能耗、节约型公园绿化养护之路。  相似文献   

7.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表征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笔者以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上升,从大到小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反映出土壤质量在逐渐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在不同生境间从大到小主要表现为裸地和草本群落阶段为石沟、土面、石槽,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林阶段为石槽、土面、石沟;土壤剖面上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高于非根际。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方法对位于韶关市郊的撂荒堆积红壤性土进行次生演替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撂荒堆积红壤性土经过3年的植被恢复,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共有24科48种,植物群落以落叶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优势种群,群落呈现上层灌木下层草本的分层结构,季相明显.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多年生藤本——多年生草本——落叶灌木的分布特征,说明撂荒堆积红壤性土植被恢复快速,葛藤、鸡矢藤是固定堆积红壤性土的优势藤本植物,丝茅、狗牙根是先锋草本,盐肤木、黄荆树是红壤性土的优势木本植物,也是红壤性土的建群种.此外,被鉴定的48种植物中属于入侵种的有17种,占植物种类的35.42%,说明本地红壤性土植被恢复很容易受外来物种入侵.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全面运行之后,水文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新形成的消涨带(海拔145~175 m)原有植被大部分可能逐渐消亡。如何重建该地段植被成为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三峡消涨带植被重建方面的前期工作,建议如下:首先对库区消涨带植被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了解新的水文条件下原有植被动态及命运,同时为消涨带植被人工重建提供备选物种;其次,评价土壤种子库恢复地上植被的潜力,结合地上植被监测结果,评价消涨带植被的自我恢复(更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综合生理生态学和生活史特征,筛选植被重建适宜物种。人工重建植被过程中,原有水田可以应用水生植物构建湿地植被;地势平缓,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段可以利用筛选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垂直配置构建人工植被。此后,至少需要5年监测和评估植被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及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对植被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通过GIS图直观表现多样性指数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经过TWINSPAN分类,并结合考察实际情况,50个样方划分为6个植被类型,分别为乔木群落;灌丛;灌草丛;草甸植被;藤本植物;湿生、水生植被.DCCA二维排序和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一致,其中样方排序能够很好地反映群落的生境特征.排序轴的第一轴,从左到右,群落由中生、旱生群落演变成为中生、湿生群落,反映了水分的变化情况.排序轴第二轴从下到上,群落类型从草本植物变为灌丛再变为乔木群落,近似反映了地形上坡度的变化.通过GIS图可以发现,物种丰富度较高的群落主要集中于乔木群落及灌丛;而α指数较高的群落主要集中于乔木(人工林)、农作物、部分野生灌木和草本群落,灌木群落的多样性处于中间水平,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与人工干扰强度较大以及超级植物大量繁殖占据生态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