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倭蜂猴为夜行性灵长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其夜间活动规律尚未见报道。以连续记录法对5只笼养雄性倭蜂猴夜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为减少人为干扰,采用监控摄像记录动物夜间的活动,时间为每日19:00至次日7:00。结果显示:在夜间的12h中,倭蜂猴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达(5.85±0.25)h,其次是移动((4.17±0.16)h)、摄食((0.94±0.10)h)和其他行为((0.45±0.04)h),用于理毛的时间最少((0.40±0.02)h);不同倭蜂猴个体间除理毛以外,休息、移动、摄食和其他行为所消耗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研究对象摄食行为主要集中在每日19:00至21:00;移动行为则主要集中于3:00至4:00之间。倭蜂猴每天的夜间活动中,前2h为摄食高峰,这与大多数昼行性灵长类动物白日活动开始先摄食后进行其他活动的节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笼养动物对听觉丰容的行为响应,以天津动物园笼养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5只成年,4只未成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观察研究不同听觉环境(自然音乐、古典音乐和摇滚音乐)对北豚尾猴行为(刻板、理毛、休息和移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空白环境相比,自然音乐环境下,群组水平上北豚尾猴的刻板和休息行为增加,理毛和移动行为减少;②古典音乐环境下,北豚尾猴的休息行为增加,刻板和移动行为减少,理毛行为略有减少;③摇滚音乐环境下,北豚尾猴的刻板、理毛、休息和移动行为均减少;④3种音乐环境下,成年北豚尾猴的刻板和理毛行为均多于未成年北豚尾猴,休息和移动行为均少于后者,2个年龄组4种行为的排序均为休息行为刻板行为理毛行为移动行为.综合比较不同听觉环境对北豚尾猴各类行为表达影响的整体效应,认为相比于自然音乐和摇滚音乐,古典音乐更适合作为笼养北豚尾猴听觉丰容的适宜音乐类型.  相似文献   

3.
许鹏  李言阔  缪涛  黄燕 《江西科学》2015,33(3):324-329
2005-2006年,在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使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了野生川金丝猴的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取食、移动和休息构成了川金丝猴日活动的主体。川金丝猴用于移动和取食的时间占总活动时间的76.5%,其次是休息行为占14.4%,理毛行为占6.4%,玩耍行为1.3%,警戒行为1.1%。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花费在各种行为的时间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取食行为和交配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冬季,休息和理毛行为显著增多;而移动行为、玩耍行为和警戒行为显著减少。每天上午和下午,川金丝猴分别有一个取食高峰。夏季取食高峰分别发生在8:00-9:00与16:00-18:00;冬季取食高峰分别发生在9:00-10:00与16:00-18:00。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昼间均有一个明显的休息高峰,夏季在13:00-14:00时间段,冬季在11:00-13:00时间段。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群昼间均有2个明显的移动行为发生高峰,夏季在9:00-11:00和15:00-16:00时间段,冬季在8:00-9:00和15:00-16:00时间段。移动高峰期川金丝猴群在取食点之间进行长距离的群体迁移。冬季理毛行为高峰发生在11:00-12:00与17:00-18:00时间段。夏季理毛行为的高峰发生在下午14:00-15:00与16:00-18:00时间段。  相似文献   

4.
投食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但也影响了非人灵长类的日常行为活动时间分配.为探究投食对川金丝猴日常活动的影响,2017年7月~2018年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基地投食川金丝猴群(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在上午10:00~12:00和下午16:00~18:00为两个取食高峰期,且在中午14:00~16:00为较长的休息期.取食、移动和休息行为构成了川金丝猴昼间活动的主体(81.99%),各类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分别为:休息行为55.45%、取食行为13.34%、移动行为13.20%、理毛行为8.33%和其他行为9.68%.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间的活动时间分配也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这可能是不同性别-年龄组在生长发育、繁殖投入等过程中的差异,反映了其对环境的生存适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 80 尾体质量为( 3.83±0.03 ) g 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幼鱼在( 25±1 ) ℃ 条件下驯化 14d 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 4 组,即摄食后 2h 组(消化状态)、禁食2d 组(空腹状态)、 14d 短期饥饿组及 56d 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 2h 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 56d 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 2h 组、禁食 2d 组和 14d 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6.
2007年3-12月,在重庆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采用焦点猴群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通过瞬时扫描行为取样,对野生黑叶猴的个体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日活动中出现2个觅食高峰和1个休息高峰.觅食高峰分别出现在7:30-9:30和16:30-19:20;休息高峰出现在10:00-16:00.黑叶猴日活动节律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表现为冬季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各提前约1 h出现,中午还出现一个小的觅食高峰.研究期间猴群用于休息的时间平均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60.57%±9.02%;觅食占20.11%±6.87%,移动占11.28%±3.16%,其它行为占8.04%±2.15%.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有关怒江金丝猴的研究尚属于空白。2013年9月怒江州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姚家坪管理站,收容并笼养了1只2岁左右的雌性怒江金丝猴。统计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该怒江金丝猴日行为活动时间分配、食物投放情况和笼养效果等结果。投喂食物主要为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通过观察和记录,目前掌握了该猴子取食的23种物种以及取食部位。日行为时间分配为:61%休息,15%取食,15%移动,7%理毛,2%玩耍。不同时段行为类型分析显示:该金丝猴早取食高峰明显,同时也存在移动和休息高峰。存在地面活动行为,占日活动时间的5.8%,地面活动的主要行为类型为取食。  相似文献   

8.
桂林七星景区猕猴的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2006年10月,对广西桂林七星景区内的一群半野生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有关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探讨影响猕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因素及适应其环境变化的行为策略.结果表明:猕猴每月平均花费41.5%(SD=4.7%)的时间用于休息,27.8%(SD=9.6%)用于移动,11.6%(SD=5.9%)用于觅食,7.0%(SD=2.8%)用于社会性理毛,12.5%(SD=3.8%)用于玩耍.七星景区猕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季节性差异.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猴群明显增加觅食时间,而相应地减少移动时间.七星景区猕猴可能采取能量最大化的行为策略以应对冬季喜食食物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于2006年7-8月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对半散养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hemionus)的昼间行为与活动规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半散养条件下,夏季蒙古野驴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是摄食(48.45±10.01)%、站立(22.46±6.83)%、社会联系(10.33±11.68)%、运动(7.67±4.28)%、卧息(7.37±8.23)%、其他(3.71±2.03)%;1天内摄食有3个高峰期(8:00-9:00、11:00-12:00、16:00-18:00),站立有2个高峰期(8:00-10:00、12:00-15:00),运动有3个高峰期(7:00-8:00、9:00-10:00、15:00-16:00),卧息有2个高峰期(6:00-7:00、13:00-14:00);蒙古野驴的年龄因素与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白马鸡配对期两性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4月和2004年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配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鸡配偶中雌、雄个体全天伴随活动,无特殊情况不会分离.在不受其他个体干扰的情况下,配偶移动时雌性多在前并控制移动方向.雌、雄鸟间距离平均为(1.75±0.03)m,在雄性驱逐其他个体时间距最大.在全天行为记录中,雄性警戒的时间最多,之后依次为取食、移动、驱逐、站立、休息和其他行为.雌性在一天中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移动、休息、站立、警戒和其他行为.驱逐行为完全由雄性承担.两性共有行为中雄性用于警戒的时间显著高于雌性(P<0.05),用于取食、休息的时间显著低于雌性(P<0.05),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与雌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