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葬郏历来众说纷纭,文章提出了新的看法,即“情、义、便”。所谓“情”,指与苏辙的兄弟情,同时隐含故乡情、故人情。所谓“义”,是嵩山在苏轼心中有特殊地位,他将其看作匡世济民、尽忠报国的精神家园。所谓“便”,是苏辙恰好在郏县嵩山南麓有田可作为墓地。“情、义、便”三者叠加,使苏轼葬郏成为自然之选。由此体察苏轼内心:尽管他集儒释道于一身,但“儒”是内核。他放得下世俗之见,但放不下世间真情,也放不下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报效有为之义。  相似文献   

2.
《春秋》是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实际接受亦是经学家见经、史学家见史、文学家见文。在时代风习与父亲苏洵的《春秋》学观念影响下,苏轼核心文艺思想强调"行云流水"之自然神妙,却不肯擅离经义之旨;苏辙核心文艺思想强调"气"充于胸而形于言,"养气"当在为文之先。苏轼与苏辙的文艺思想虽未直言"春秋义法"之微,却也不免入于"春秋教"之"属辞比事"。二者虽则视角有异,表述不同,实则同处家学轨范,并倚《春秋》福泽。  相似文献   

3.
“志在行其所学”的苏轼,其葬郏之选中也隐含着人生思考。首先作为事件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经由苏辙提议、苏轼首肯,因苏轼去世未果,最终由苏轼之子遵照苏轼遗嘱,在亲友帮助下相地卜兆而定,客观上是由于政治形势不利、经济状况拮据等原因所迫。其次作为观念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主观上是由其诸多政治、社会与历史观念等原因所致。最后葬郏之选的哲学意蕴。结合苏轼的哲学思想,可知其葬郏之选过程中的诸多观念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的《宋史.苏轼传》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5.
苏辙文章论     
苏辙文章理论的精髓是“文者气之所形”,他沉酣于古文,“文者启天下之未悟”,“得意忘言”,“博学高文”都与“气”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苏辙是宋代名的学家、经学家、政治家,是中国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一生成就很高,但对其研究却有所欠缺。本就苏辙的生平传记、学理论、学术思想、作品研究几方面对历来的研究关况略作综述,以推进苏辙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辙在绩溪     
宋代诗人苏辙中年时期曾来安徽绩溪为官,与绩溪结下了一段美好的情缘。在绩溪期间苏辙政绩卓著,视民如子,深受人们的爱戴。然而,长期负病也让他心烦意乱,在生活上备受煎熬,时而感到生命无常、世事艰辛。在绩溪这段时间,苏辙除了在政治上究心吏事、勤政恤民外,还在闲暇时间里游赏了绩溪名胜景点,留下了一些描摹绩溪景色的诗篇。另外,他还拜访了当地一位著名的道姑与其争辩论道。苏辙在绩溪虽仅有半年,但在绩溪产生的影响却弥久不减。  相似文献   

8.
对R^n的偶点集,枰分它的超平面全体的模空间约化到RP^n上紧化再作形变收缩,包含了一个RP^n-1,由Poincare对偶及拓朴相交性质可知对R^n中n组处于一般位置的偶点集,有一个超平面将之同时平分。  相似文献   

9.
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与对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的认识上的穷尽性是两个问题。可知属性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但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不可能都转化为现实的可知之物。本文试对事物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进行分析,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揭示模糊集、双枝模糊集与粗糙集的关系,在双枝模糊集及粗糙集的基础上,给出了上枝模糊粗集,下枝模糊粗集及双枝模糊粗集的概念;利用双枝模糊集及粗集的性质,讨论了下枝模糊粗集,上枝模糊粗集和双枝模糊粗集的性质.由讨论可知,双枝模糊集与粗集具有紧密的联系,由二者融合构成的双枝模糊粗集与模糊粗集具有类似的性质,双枝模糊粗集是模糊粗集的推广,而模糊粗集是双枝模糊粗集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