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多是写美丽的异类女子主动下顾贫寒的士子,使其过上美好生活的事。蒲松龄肯定这种“人男妖女”的结合,反对“妖男人女”的结合,由此流露出他作为男性的性心理。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蒲松龄赞美这些异类女子,表现出思想解放的姿态,又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制约,否定女性的权利和需要。《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女性充当的是红粉知己的角色,她们是作者用以衡量士子价值的一种标准,是科举道路上屡屡碰壁后的士子寻找迷失的自信和价值认同的工具,是男权话语中充满男权意识而又寄托着蒲松龄无限希望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子,如:封建叛逆者形象、复仇女神形象、执着追求者形象、爱情忠贞者形象,蒲松龄借笔下女性们的血肉之躯,热情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虽然这些女子是现实加幻想的产物,但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抒发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死亡叙事的价值追求与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聊斋志异》中痴男怨女自由出入阴阳两界的艺术设计,不仅完成了叙事时间的巧妙对接,而且突破了叙事空间的限制。痴男怨女们为血脉亲情、为肝胆友情、为痴缠爱情、为人格尊严而生死的价值追求,不仅消解了面对死亡的恐惧,而且建构了选择死亡的愉悦。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摆脱现实羁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生理想的死亡叙事,寄托了作者通过生死考验实现人新生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阴阳变易、角色越界以及表现场的转变和突破,是聊斋故事生成的深层原因,这些因素合力催生了《聊斋志异》,使它具有道德救赎和文化复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文杰 《科技信息》2009,(27):I0105-I0106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以淄川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本文以蒲松龄聊斋俚曲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俚曲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阐迎男权话语下作者对理想女性的价值功能期待。  相似文献   

6.
集中从清初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二个方面描述分析了《聊斋志异》对清初政治黑暗的批判。并通过与之以前以后的小说家对比,分析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十日谈》和《聊斋志异》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十日谈》中的悲剧女性强调个人独立与尊严 ,肯定个体价值 ,主动积极地追求自由人格理想 ;而《聊斋志异》中的悲剧女性的悲剧意识往往被纳入伦理的心理结构之中 ,肯定群体价值 ,其人格主导特征是人伦道德型的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侠女复仇对于传统文学主题的新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聊斋志异》中的“美狄亚”复仇故事,超越了先前母题结构的内涵,以新的人物性格、身份、人物关系和情节安排,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追求。侠女复仇主题重大突破一是不杀子,充满了人性味儿与世俗性;二是在生命连贯性观念支配下,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示正义复仇者的超凡能力,从而以阴阳神人一体化的形式,打破了或现实仇杀、或冤厉索命的单一化描写;三是注重将众所肯定的相关历史人物,同笔下描写的复仇侠女联系比照,有效地唤起读者肯定赞许的理解视界。  相似文献   

9.
痴于情,是《聊斋志异》爱情世界中的第二境界,它炽诚感人,动及心魄。负情,是蒲松龄笔下爱情世界里最为深沉厚重的一个境界,于世人,犹觉愤然可悲,入鬼域,则更感其凄然可惨。揶揄有欲无情的衣冠禽兽,是蒲松龄所描绘的混混沌沌婚恋世界的又一领域。《聊斋》之为孤愤之书,具有着穿透时代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集中从清初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二个方面描述分析了《聊斋志异》对清初政治黑暗的批判,并通过与之以前以后的小说家对比,分析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叙述话语倾向所呈现出的书生士子欲望的激荡、情感的流动、心灵的孤寂、命运的多舛,载寓着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因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历久不去的深重情结。进而使我们得以窥见《聊斋》话语倾向的文化心理成因。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记录丰富的城隍文化,反映当时的城隍信仰民俗。蒲松龄在创作中表现城隍文化,旨在共同的民俗心理基础上,表达其政治理想,并利用鬼神实行教化,从民间实际出发,倡导基本道德和淳朴民风。  相似文献   

13.
张抗抗是中国当代很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作女》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写出了中国当代都市女性理想的生存状态。强烈的女性意识,反传统的爱情婚姻观,执着追求真爱理想是《作女》呈现出的崭新的女性生存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是一位擅于描写花妖狐魅的作家,也是一位对中国人的人性洞察秋毫的心理学大师.在《聊斋志异》中他运用了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择心理,从而创作了许多生动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一)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关女性及爱情的篇章,浪漫主义风格流溢昭彰。作家以其独有的敏锐、冲动和想象,创造了这些神妙幻异的故事、奇诡绚丽的意境和光彩照人的人物,自觉不自觉地抒发了强烈的内心感受和情思,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可以说,这些作品是作家生命意志的自然流露,其后有作家的人格在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家的某些人格因素、心理动因的追问来揭示这些作品的创作意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家的作品。 蒲松龄从小受儒家正统教育,人生观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儒学,因而他一生积极入世、热心举业,功名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期的许多重要古籍,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学术领域,但是却对当时已风行百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究其原因,有人从政治思想角度来分析,有人从文学角度来分析,但都不为全面。本文试图从清代的文化政策、纪昀的个人原因以及编纂《四库全书》目的和采书标准三个方面来全面分析一下《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普拉斯的小说创作有非常突出的自传性特色,《钟形罩》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她的精神自传。本文拟从女性视角解读其主人公埃斯特在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危机以及其后来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试图阐明在当时特定社会价值观下女性的悲凉处境和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中体现了蒲松龄的儒家夫妻伦理观念,夫妻和睦和夫妻失睦的伦理行为模式都在作品中有生动的表现,本文对这些情节中所体现的伦理观念进行了剖析,并且对另外的一些封建落后的夫妻伦理观念进行了辩证评价。  相似文献   

19.
对艺术创作的精微的追索,是我国艺术家古来的优秀传统.“推敲”一词的据典,可以溯源出唐时大诗家韩愈和苦吟诗人贾岛间的一段佳话,并熔就出“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绝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物对话的反复锤炼,亦可谓对艺术创作求其精微的典范.现存的半部《聊斋志异》手稿,是蒲松龄的最后定稿,从这定稿不难看出,他对其中部分作品的段落,字句的修改,甚至对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心理,准确把握其中的文化心理是解读小说文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其中《阿宝》篇的故事情节建构进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可知:孙子楚"切指"反映的是从众与取悦的心理追求;"离魂"是痴情与幻化的心理升华;"附魂"是定情与示爱的心理延伸;"还魂得功名"是名士与团圆的心理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