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慈溪市紧紧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进程,农业增收,农民增效这一目标,广泛开展科技兴农和科技进步活动,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积极实施科研项目,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近几年采,慈溪市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广泛开展农业科研活动,积极组织科技攻关,使农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并积极实施科研项目,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据统计,1992年-2000年;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研项目107项。其中,围绕果蔬这一优势产业的科研活动 44项,占 41%;…  相似文献   

2.
3.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目前,全国的广大农村,出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在保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经科教一体化等组织方式,实行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组织,因此,在目前的农村的改革中,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加强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领导、树立长期抗旱的理念、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依靠科技发展水利等7个方面论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因素,从确定合理的评价原则、加强支持研究、深化技术措施、创新推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基地,就谈不上产业化。促进和加快生产基地建设,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切入点。 一、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迅猛,适合本地生产的农副产品基本形成一地一品的特色和较大的生产规模,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经营机理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经营旨在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近年各地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由于技术的、自然的,特别是体制的原因,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经营机理入手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根据我国农业的现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抓好五大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陈永莲 《甘肃科技》2009,25(16):10-11
论述了进一步抓好白银市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紧迫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科技为先导,在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组建、经营机制、科技服务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与规模的产业化。以此促进白银经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贾荣 《山西科技》2002,(6):29-30
文章分析了繁峙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的原因,介绍了引进外资,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的经验,提出了繁峙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大同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农户-企业-市场的产业链条,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快大同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应把握好5个环节:一是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集中力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三是走区域化布局的路子,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四是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五是因地制宜,创建合理的生产经营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胡祥东 《安徽科技》2007,(11):33-33
芜湖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强大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面对加入WTO后的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形势,面对我国我市严重的“三农”问题,我们的科技推广工作也应由过去单纯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向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又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转变,真正实现科技服务“三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近年来,巢湖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新方法、新机制、新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文中分析了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出青海可通过小城镇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缓解城市对立的二元结构。经济要素分散及扩大内需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和农业化经营,因地制宜的进行小城镇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