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市政剩余污泥CaO处理及生物干化过程中的温度、pH、含水量等进行了研究,并与未经碱处理的市政剩余污泥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市政剩余污泥具有良好的pH缓冲能力,且CaO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物干化温度。在此基础上,对经CaO处理和未处理两种条件下的市政剩余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以及生物干化时间对污泥基质中细菌群落的影响较为明显。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市政剩余污泥好氧生物干化的微生物群落更替规律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污泥生物干化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生物干化提供运行指导.方法建立生物干化反应器,同时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测定细菌数、真菌数、放线菌数及嗜热微生物数,并计算总微生物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间歇通风能够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同时保证生物堆体的温度,加快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使主体的菌群从嗜温微生物菌群快速转变为嗜热微生物菌群.当污泥和秸秆物料配比为3∶1时(初始含水率在65%),微生物群落能在最短时间达到嗜热微生物所占比例最大.同时温度也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结论随着生物干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引起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体菌群从嗜温微生物菌群转变为嗜热微生物菌群.与物料配比、通风方式、温度的影响相比,p H值的变化对微生物群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康军 《科技资讯》2013,(23):142-143
生物干化是利用微生物和生物能实现污泥干化的目的,不需要外源加热,是经济、节能、环保的干化技术。对生物干化过程中通风量、堆体温度与干化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进一步优化污泥生物干化的控制策略,提高生物干化的效率。生物干化技术为污泥后续处置利用提供了更多选择,将在我国城市污泥处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为原料,通过干化处理制备成生物吸附剂,对模拟亚甲基蓝废水进行吸附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明显,去除率达到90%以上,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温度越高吸附效果越好,pH值越高吸附效果越好;盐的存在对吸附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温度计时间,污泥干化的效率。采用污泥低温干化机GZEPGH-6对印染、造纸、市政污泥进行干化,当温度为46~50℃时,干燥时间在180~210分钟时,污泥经济效益最好,此时污泥含水率从80%降到46%~42.32%。  相似文献   

6.
通过3个阶段试验,研究市政污泥在自然干化过程中,温度、湿度、通风、有机质含量等各种因素对污泥含水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比表面积情况下,有机质越高,污泥自然干燥越慢;温度越高,湿度越低,通风越大,干燥越快。  相似文献   

7.
污泥脱水是市政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环节,但如何选择经济而有效的污泥脱水工艺却一直是道难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文章通过对市政污泥特性的研究,对比分析可选脱水工艺的利弊,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实际情况,认为污泥干化床工艺是较为理想的市政污泥脱水工艺。  相似文献   

8.
利用污泥-石灰高效混合设备联合绝热污泥仓制备石灰质量百分数为5%、10%、15%的稳定化污泥,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细菌总数、大肠菌值进行测定,并对pH值、泥体温度和养护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石灰后污泥的pH值能够达到12及以上,泥温升高到40~55℃,采用绝热污泥仓对污泥养护处理2h后,泥体温度达到47.6~65.4℃;污泥中添加石灰,可培养细菌总量由原泥平均菌落数2.94×108 CFU/g降低到3.75×104 CFU/g,大肠菌值(MPN值)则由原泥的每克1.19×10-8增加到每克0.137以上;灭菌效果随着石灰投加质量百分数的增加而加强,与较高的石灰投加质量百分数保证较高的pH、获得更高的泥体温度及渗透压有关;保持较高温度情况下对石灰稳定化污泥进行养护处理对石灰的灭菌效果具有促进作用。该技术可以增加污泥的pH、温度,显著降低污泥细菌总量和大肠杆菌数量,相对于单独污泥石灰处理能更好的实现污泥无害化、卫生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物料配比、翻堆方式和通风量对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的影响,分析了污泥生物干化前后热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污泥与园林垃圾的配比为5∶2时,温度峰值最高,达54.6℃,物料含水率下降了11.22%,且VS去除率最高;与不翻堆的试验相比,翻堆试验的最终含水率为45.98%,比不翻堆的低2.54%;当通风量为0.5 m3/h时,有利于堆体温度的上升和强化干化效果.采用最佳的生物干化条件对污泥进行预干化处理后,堆体的含水率从60.45%降至42.57%;干化后物料的低位热值达到9 763.3 k J/kg,有良好的热值资源化前景.  相似文献   

10.
市政污水污泥催化热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aO、ZnCl2、K2CO33种物质作为催化剂,对比热重法(TG)和差热分析法(DSC)研究干化污泥的催化热解过程及其动力学,同时对热解污泥进行了SEM分析.结果表明,与原始污泥样品相比,添加催化剂的污泥在固定碳燃尽阶段热解速率有较大提高.添加催化剂后污泥样品的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都下降,以CaO的催化效果最好.添...  相似文献   

11.
厌氧处理结合超声空化高效破解剩余污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超声空化破解剩余污泥的效率,进而提高污泥的可生化性能,提出先进行短时间的厌氧处理,再进行超声空化的破解方案;并对厌氧0~6 d的污泥进行了超声破解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厌氧时间的增加,污泥自身性质发生较大改变,如化学需氧量(COD)、肽聚糖浓度大幅度增加,p H值明显降低等;对厌氧污泥进行破解,其破解效果优于新鲜污泥:对厌氧6 d的污泥进行破解,其COD浓度是新鲜污泥的99.3倍,是新鲜污泥破解后的9.5倍.厌氧处理可以降低污泥的破解难度,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超声空化强度,该工艺可以实现高效破解剩余污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玉米加工污水剩余污泥吸附铅和镉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玉米加工污水剩余活性污泥为吸附剂, 研究吸附时间、 温度、 pH值、 污泥投加量、 铅镉共存等因素对污泥吸附铅、 镉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玉米加工污水剩余污泥吸附铅、 镉是快速过程, 温度对吸附影响较小, 吸附的最佳pH=4~8, 铅和镉的吸附量随污泥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铅吸附最佳投泥量为0.5 g/L, 污泥吸附不同初始质量浓度镉的最佳污泥投加量不同, 为0.5~2 g/L; 在铅与镉共存的吸附体系中, 铅的存在对镉的吸附有抑制作用, 而镉的存在对铅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长春西郊污水处理厂(A/O工艺)剩余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超声与生石灰联合预处理对后续剩余污泥两相中温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联合预处理的剩余污泥经过厌氧消化后,平均VS去除率约为49.4%,污泥含水率从97.6%降低至93.8%。SEM分析表明两相反应器内污泥絮体被充分破坏。厌氧消化过程中在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内,NH4-N浓度均有提高,但是没有出现磷的显著释放。  相似文献   

14.
解偶联代谢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减少活性污泥法中剩余污泥的产生,采用解偶联剂对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剩余污泥进行减量化研究。研究比较了5种化学解偶联剂对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减量化短期效应以及对基质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影响其作用的因素和解偶联剂在水和污泥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解偶联剂,减量化效果差异明显,硝基类化合物比含氯类化合物的污泥减量化效果好。所有解偶联剂在对微生物进行解偶联的过程中并不影响微生物对基质的降解去除效果。污泥产率随着解偶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实验所选择的温度范围内(20℃~30℃),温度对解偶联作用的影响甚小;酸性条件能提高解偶联剂对污泥的减量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采取动态半连续流中温厌氧消化试验,进行污泥减量化及资源化的中试研究。对系统进行每天定量投配生污泥,考察不同停留时间污泥系统中pH值、VFA、碱度、固相及液相COD的参数变化情况以及COD、VSS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锦州石化公司剩余活性污泥有较好的消化性能,消化周期为20~25d,COD去除率为70.3%,VSS去除率为55.6%,1kgCOD产气量为0.33m3。污泥混合物实现了剩余污泥的减量化与资源化。  相似文献   

16.
从污水厂的污泥中回收磷是未来国内外市政污泥资源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磷矿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措施,已成为有机固废资源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的磷含量为7.10-27.60 g/kg,我国市政污泥产量巨大,预计2025年污泥年产量将突破9 000万t (以80%含水率计),是极具潜力的磷源。现有两种从市政污泥中回收磷的途径:从市政污泥中直接回收磷和在市政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利用磷,而好氧发酵-土地利用是市政污泥处理处置的主流工艺之一。该工艺可将市政污泥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磷,是实现市政污泥磷资源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市政污泥好氧发酵过程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有效磷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有机质和微生物对难溶性磷酸盐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市政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同时对以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为基础的难溶性磷酸盐转化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市政污泥中的磷资源利用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污泥好氧堆肥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其生态规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重庆探讨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反应器内的主要微生物类群、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污泥好氧堆肥过程是微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因子(有机物、温度和pH值)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机物和温度在污泥堆肥过程中是影响微生物类群结构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pH值则显示出非主导性环境因子的特点,堆肥过程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与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变化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污泥及其与煤混合物的热解特性和灰熔融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造纸污泥、市政污泥及其与煤的混合物的热解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污泥、煤及其两者混合物热解特性的异同,研究了升温速率、掺混比等因素对混合试样热解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挥发分综合释放特性指数.研究表明:造纸污泥的挥发分析出特性与烟煤相当,而市政污泥的挥发分析出特性远优于造纸污泥和烟煤;在污泥与煤混合物的热解过程中,2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污泥与煤混合物的挥发分初析温度提高,挥发分最高析出速率和平均析出速率升高.但升温速率对挥发分析出总量没有明显影响.测定了煤灰和污泥灰在不同混合比例下的熔融特征温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污泥灰比例的增大,混合试样的灰熔点逐渐下降,但由于存在低温共熔现象,不按线性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