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乳腺癌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则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随访1~61月,中位随访24月,保乳组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65);死亡2例,死亡率3.07%(2/54).结论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综合疗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生存率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乳腺癌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则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随访1~61月,中位随访24月,保乳组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65);死亡2例,死亡率3.07%(2/54).结论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综合疗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生存率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42例Ⅰ -Ⅱ期原发性乳腺癌 ,施行了局部扩大切除并腋窝淋巴结清扫 ,重视术后早期化疗 ,有效地预防复发和转移。结果 :术后半年随访 ,患者本人对保留乳房的满意率为100 % ,十分满意者91 %。经2~50mo随访 ,平均16mo ,仅1例患侧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结论 :Ⅰ—Ⅱ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 ,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效果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亚甲蓝单示踪剂行缺乏核素示踪的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行全乳切除手术或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09例(0期12例,Ⅰ期27例,ⅡA期28例,ⅡB期1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腋窝淋巴结阴性状态,对其行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非前哨淋巴结活检(Non-SLNB)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所有前哨淋巴结(SLN)、非前哨淋巴结(Non-SLN)和腋窝淋巴结(ALN)均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SLN检出率、假阴性率、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4%,6.9%,98.1%,97.5%.病理N分期的SLN检出率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亚甲蓝单示踪法行SLNB能准确预测缺乏核素示踪的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本研究入组的病例提示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与乳腺癌的N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5.
探讨保留胸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式)的手术路径。收集兰州市妇幼保健院自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共187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手术记录、手术照片及手术录像,全部病例均采用多种变异Stewart横梭形切口的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式),手术过程全程应用普通电刀解剖,通过对手术记录、手术照片及手术录像的回顾,结合CT轴位横断面提出手术全程解剖路径呈原始及镜像"S"型手术路径(右侧为原始,左侧为镜像)。保留胸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式)手术路径有如下优点:(1)路径清晰;(2)术式逆淋巴引流方向,符合肿瘤切除原则;(3)淋巴结分组清晰;(4)腋窝淋巴结清扫彻底;(5)手术易掌握。保留胸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式)的解剖路径在CT轴位横断面呈原始及镜像"S"型手术路径(右侧为原始,左侧为镜像)。  相似文献   

6.
观察早期乳腺癌行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次时间选取2018年1-12月内,对象选取早期乳腺癌患者60例,均根据入院顺序分组,2组各30例。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控制组,采用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实验组。比较两个组别手术指标、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两个组别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等对比发现P0.05,说明二者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两个组别总优良率(实验组93.33%VS控制组70.0%)对比发现P0.05,说明二者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两个组别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6.67%VS控制组20.0%)对比发现P0.05,说明二者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两个组别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发现P0.05,说明二者表现出了明显差异。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即具有美观度好、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探讨乳腺癌DCE-MRI定量参数及IVIM参数在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或穿刺活检证实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乳腺癌灶的DCE-MRI及IVIM资料,并将其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比较分析2组乳腺癌的DCE-MRI定量参数及IVIM参数,以评价其对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K~(trans)值在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转移组的K~(trans)值低于无转移组(P=0.042),K_(ep)及V_e值在2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定量参数IAUGC、Maxslope值、CE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IM值与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DCE-MRI参数及IVIM参数、ADC值对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I、II期乳腺癌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I、II期乳腺癌的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浸润性导管癌在病理分型中所占比例较大;保乳术可取得更好的远期疗效及综合效果。结论乳腺癌好发于中年妇女,I期乳腺癌肿瘤较小,II期乳腺癌可有远处淋巴转移,宜早期诊断,手术治疗,适当地配合放、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背阔肌肌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乳房一期重建以及局部晚期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1年10月10日至2012年10月对4例保乳手术患者应用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成形术,对6例保留皮肤乳房全切术患者行背阔肌肌皮瓣乳房一期重建术,5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标准根治术后背阔肌肌皮瓣胸壁皮肤缺损修补术.结果:15例手术均获成功,重建乳房形态良好,胸壁皮肤缺损修补满意.结论:背阔肌肌皮瓣在早期乳腺癌手术中的成形及重建,既达到了肿瘤抬疗的目的,又弥补了因乳房缺损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形体缺限,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背阔肌肌皮瓣用于填补晚期乳腺癌标准根治术后胸壁缺损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及患者意愿将行改良根治术的6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研究组(保留ICBN)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觉变化及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感觉迟钝、感觉异常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触觉变化在术后6个月开始有差异(P0. 05),两组患者痛觉变化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均有差异(P0. 05),研究组患者的腋窝触觉与痛觉面积减退更加明显.结论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保留ICBN具有长期腋窝触觉及痛觉面积减退的优点,可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放射性核素(^99mTc-SC,^99m锝-硫胶体)显像联合染料法探测前哨淋巴结(SLN)在乳腺癌外科定位前哨淋巴结中的作用.方法:体检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300例,均为女性,分为两组:一组用^99mTc-SC显像联合蓝染料法;一组单独使用蓝染料法对比,两组进行SLN检出率比较,并判断以SLN病理结果推断腋窝淋巴结(ALN)累及状况的可行性.结果:单纯蓝染料法对SLN检出率为96.4%,放射性核素联合蓝染组检出率为100%.SLN有转移者为28.7%,ALN有转移者为32.8%.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联合蓝染法在探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成功率高于单纯蓝染料法.SLN与ALN二者之间转移情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ER、PR的表达与预后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p53癌基因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ER、PR的表达.结果:c-erbB-2、p53、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48.75%(39/80)、56.25%(45/80)、52.5%(42/80)、58.75%(47/80);c-erbB-2、p53在ER、PR均阳性组的表达低于二者均阴性组的表达(P〈0.05);c-erbB-2、p53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的表达(P〈0.05);ER与PR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c-erbB-2、p53、ER、PR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指导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客观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判定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iwi基因在耐阿霉素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和非耐药MCF-7细胞的表达.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技术进行Hiwi基因在耐阿霉素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和非耐药MCF-7细胞株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Hiwi基因在耐阿霉素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细胞(P0.01)及非耐药MCF-7细胞(P0.05).结论 Hiwi基因在耐阿霉素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株的高表达为耐药乳腺癌细胞的靶向治疗指出新的研究方向,对乳腺癌治疗预后评估具有临床指导性.  相似文献   

14.
用酶谱电泳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尿液基质金属蛋白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以明胶为底物的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 4 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尿液进行酶谱分析 ,探讨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行尿液MMPs检测的临床意义 .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尿中可检测到 3种分子量分别为 130kD、92kD、72kD的MMPs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组尿中 130kD、92kD、72kD的MMPs检出率分别为 80 .8%、84 .6 %及 6 9.2 % ,而术后无转移组的 3种MMPs检出率分别为 2 7.3%、31.8%及 2 2 .7% ,正常对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 13.3%、2 0 .0 %及10 .0 %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组尿液MMPs检出率明显高于术后无转移组 ,P <0 .0 1.而乳腺癌术后无转移组尿MMPs的检出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上述结果提示用酶谱电泳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尿液MMPs可用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0例不同麻醉下实施乳癌根治术病例的临床观察,比较其在术中呼吸循环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硬膜外麻醉用于乳癌手术,对呼吸循环有一定的影响,易出现阻滞不全;而气管内插管复合静脉麻醉则具有呼吸,循环稳定的优点,亦易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选择79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自入院开始即行早期护理干预结合术后护理措施,对照组只采用术后护理.结果:实验组通过早期干预围手术期护理,心理障碍、患肢水肿及功能障碍、伤口感染液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乳腺癌患者早期干预围手术期护理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保乳手术中确定癌灶边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阻抗特征不同的特点,设计了3种测量阻抗的电极,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弧形电极性能较优的结论.采用弧形电极对动物组织进行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并发现阻抗虚部的频率特性具有良好的组织区分能力.该方法为在术中快速判定癌灶边缘提供了技术手段,可减少术中等待时间,从而减轻病人心理和生理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新疆汉族人群乳腺癌的相关性, 按维吾尔医将乳腺癌患者分为4 种体液型,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新疆汉族139 例乳腺癌患者和72 例正常对照组ACE 基因I/D 多态性进行检测, 比较各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 异常黏质乳腺癌患者组II 基因型频率(P=0.018)和I 等位基因频率(P=0.004)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异常黏液质乳腺癌患者组I 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异常黑胆质乳腺癌患者组(P=0.012)。由此得出, ACE 基因I 等位基因和II 基因型可能增加新疆汉族维吾尔医异常黏液质型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真空旋切术切除不可触及乳腺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210例452个不可触及乳腺肿块在B超引导下行真空旋切术。结果:210例患者共计切除452个肿块,最大径417 mm。1例术后发生乳房后间隙血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其中良性肿块417个,恶性肿瘤35个,均后续行单纯乳房切除+Ⅰ、Ⅱ平面腋窝淋巴结解剖术。132例良性病例患者于术后317 mm。1例术后发生乳房后间隙血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其中良性肿块417个,恶性肿瘤35个,均后续行单纯乳房切除+Ⅰ、Ⅱ平面腋窝淋巴结解剖术。132例良性病例患者于术后36个月随访无残留以及复发;46例良性病例患者失访。结论:B超引导的真空旋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轻、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在不可触及的乳腺肿块的切除以及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Early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is paramount to successful clinical therapy. Yet,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lacks specific symptoms or biomarkers. With the emerging of the mass spectrometric (MS)–based signatures as biomarkers, we investigated breast cancer-related serum profile pattern through class prediction and independent validation, and used Fourier transfer MS to identify breast cancer signature. We now show a distinctive serum peptide pattern that discriminates breast cancer from healthy controls with 93.2% sensitivity and 95.4% specificity. m/z 5901.70 and 4465.74 of ion fragment of FPA and alpha1-antichymotrypsin are found in the signatures that predominantly discriminate breast cancer from healthy individuals. These novel findings identify an MS-based serum peptide pattern of breast cancer that may have direct clinical utility in future.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0321003) and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04CB518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