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查问卷和运动测试,了解当今大学生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情况,体适能特征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大学生的健康运动对策.方法:对1 61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疲劳量表(FS-14)问卷调查,对发现的21名慢性疲劳综合征大学生进行体适能和相同运动下主观用力程度分级(RPE)测定.并比较其与健康大学生间的区别.结果: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为1.3%.慢性疲劳综合征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相比体适能普遍较差,其中肌耐力、心肺功能相关的运动能力差别明显,完成相同运动后RPE分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慢性疲劳大学生应采用适合其自身运动水平的,控制运动强度,循序渐进的,低对抗性的运动方式来改善自身的疲劳状况.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大学生压力知觉、自我控制与心理疲劳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压力知觉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心理疲劳量表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3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压力知觉对大学生心理疲劳的效应显著(β=0.397,t=6.842,P<0.01);压力知觉与自我控制交互项对大学生心理疲劳的效应显著(β=-0.012,t=-3.123,P<0.01).由此得出结论,大学生压力知觉可以正向预测心理疲劳,且自我控制在大学生压力知觉与心理疲劳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可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措施降低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自身因素、团体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都参与了心理疲劳的形成。同时,针对上述观点引起的心理疲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更好消除心理疲劳,完善人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降低大学生的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4.
论述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疲劳现象及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止和消除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郭志勇 《科技咨询导报》2009,(20):201-201,203
通过对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疲劳产生的机制,疲劳对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训练中对运动员疲劳的判断,总结恢复的途径和主要恢复手段,对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和比赛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能反映大学生审丑疲劳的麻木、羡慕、忍受和效仿四个维度的测量,总结出大学生审丑疲劳的状况和特点。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审丑疲劳度呈正态分布,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的审丑疲劳度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审丑能力基本相同。最后,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审丑疲劳的原因,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心理压力造成的免疫力低下是引发慢性疲劳的原因 “感觉疲劳吗?”而今,人们听到这样的问话后是如何回答的呢?根据相关调查,实际上有59%的人回答“是”。其中,有一半的人因感到疲劳而使工作效率降低。最近,关于疲劳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种种疑难也渐趋明朗。其实,慢性疲劳是由心理压力或感染疾病所引起的在大脑中产生的一种异常状态。而我们所关心的是,疲劳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消除疲劳?  相似文献   

8.
浅谈高校女生体育教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生理、心理向成熟发展,但情绪上敏感、含蓄,耐疲劳能力较差。对此,应注重开展健美操、艺术体操等项目,确立培养女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提高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掌握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手段,了解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正确的处理方法,尽快恢复疲劳作了阐述。本文采用现场观测、访问调查等方法,发现近50%的大学生业余运动员存在体能问题,不能达到训练的目标,表现在疲劳恢复较慢,运动损伤过多,如头晕脑胀、四肢无力、踝关节扭伤等,严重者影响了正常学习和工作。通过文献资料和综述等方法对大学生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及供能特点进行了论述,阐明了中长跑运动中疲劳产生的机制,提出了体能训练及比赛中产生疲劳、运动损伤原因与预防方法,以期为提高大学生业余运动员中长跑竞赛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试,对运动训练专业男大学生的闪烁值在不同运动负荷中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目的在于对男大学生在不同运动负荷中运动疲劳的生理指标进行量化测定,为合理、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苏北高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苏北高校1128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的发生率为33.2%.运动不足,睡眠质量差与睡眠时间的不足,营养的过度或缺乏,不良生活方式,个人的心理失衡,经济压力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都是引发大学生产生疲劳性亚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科学睡眠,科学饮食,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正确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状态,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唐笑赟  叶燎昆 《科技信息》2012,(31):254-254,239
本文阐述了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与后果,并提出了产生后的恢复措施。通过实验对比法、文献综述法提出了以睡眠恢复,训练学恢复,营养恢复,物理恢复为主的预防和消除疲劳及恢复的方法。论述了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以及体能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中对于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希望能对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肩负着学习和训练的双重任务.在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中,极易产生运动性疲劳.如何确保大学生运动员产生疲劳后迅速恢复,促进其运动水平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显得尤为关键.文章从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诊断方法和恢复手段进行阐述,为今后教练员制订科学的学习和训练计划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碳氮共渗层中不同残余奥氏体含量的试样进行了接触疲劳和弯曲疲劳试验,证明共渗层中残余奥氏作为4~6级时,疲劳寿命最高。本文还对残余奥氏体在疲劳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疲劳干预与缓解一直是脑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其中音乐干预已成为疲劳的调节措施之一。然而,现有音乐对疲劳的干预效果参差不齐。目前,有研究使用脑电信号转化成的音乐——脑波音乐进行生理状态调控,其在多项调控研究中(疼痛、睡眠等)表现出了积极的干预效果,我们猜想携带生理信息的脑波音乐对疲劳可能具有更佳的干预效果。为了探索脑波音乐干预疲劳的效果和机制,本工作招募了75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4组,在利用自主设计的范式对被试进行疲劳诱发后,分别让他们聆听游戏态脑波音乐、睁眼静息态脑波音乐、非脑波音乐和无声刺激进行疲劳干预。实验全程记录被试脑电信号,并让被试在音乐干预前后填写疲劳自评量表。对音乐干预前后的疲劳行为数据的分析显示,游戏态脑波音乐、睁眼静息态脑波音乐和非脑波音乐均对疲劳具有干预效果,而其中游戏态脑波音乐的效果最为显著;进一步的脑电脑网络分析结果揭示了游戏态脑波音乐可使被试在beta频段下前额叶、额叶、顶叶、双侧颞叶和枕叶间的连接减弱。  相似文献   

16.
脏腑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性疲劳长期以来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认为脏腑与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其关系通过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认识做了阐述,同时论述了通过运用复方中药及药膳对脏腑进行补益和调理以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躯体性疲劳机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总结了躯体性疲劳的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介绍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可能机制,简要探讨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关系。目前,疲劳研究采用了生物化学、生物电、微透析、基因表达等技术,已经深入到亚细胞、分子、质子和基因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枢疲劳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必妥当,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之间有复杂的关系。为了阐明疲劳机理、实现抗疲劳、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目标,未来的研究既要从微观水平对运动疲劳进行评定,也要从整体生物电的角度深入研究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一种新型的无节点板钢屋架的节点疲劳性能进行研讨。通过8榀钢桁架试件的静力和疲劳试验,给出了保证率为97.7%的△δ-N疲劳寿命曲线,从而为这种钢屋架节点的疲劳验算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关注铁电材料的电致疲劳,通过铁电陶瓷的疲劳裂纹扩展实验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实验结果,提出解释实验现象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断裂力学中的四点弯曲试验法,对ZrO2陶瓷材料分别在大气、水环境中的静疲劳和循环疲劳破坏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试验片断裂面的微细组织进行观察,分析并阐明了造成材料疲劳断裂的机理。结果表明,相同应力条件下,材料在水环境中的疲劳寿命比大气环境中低以及循环疲劳对材料的疲劳寿命起到劣化作用,该劣化作用可以认为是由于循环应力使得微裂纹增加和扩展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