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对昌福山矿区已施工钻孔的主采煤层曲线的进行对比,分析主采煤层的物性特征在曲线上的反映,得出主采煤层5、7、9的物性变化规律,并通过5、7、9等主采煤层对比图,从全区上较可靠地对比、区分了各主采煤层,为矿井开采的煤层对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孜煤矿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煤层起伏变化大。矿井可采煤层6层,主采煤层为10煤,煤层厚度2.3—7.04m,平均2.67m.变异系数39.7%,可采指数92%,属较稳定煤层。煤层发育较好,为中厚至厚煤层。从1987年至2000年,采煤工作面一直使用DZ20—25型支柱。  相似文献   

3.
查明陕北榆神矿区小保当二号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对井田充水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水文地质勘查,对井田内所布水文地质钻孔的数据计算出井田内各主采煤层的冒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并对比煤层的上覆基岩厚度,研究开采煤层对矿井生产理论上是否会造成危害。延安组内上部主采的2-2煤层冒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远远小于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下部主采的其他煤层可能与上部煤层采空区相互沟通。井田内充水水源理论上不会对上部2-2煤层开采造成危害,但在下部煤层的施工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上部采空老窑积水对矿井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榆神矿区郭家滩井田含煤地层主要为侏罗系延安组,富县组为局部含煤地层。延安组含煤7-25层,平均15层;富县组含煤1-2层;含煤地层具有对比意义的煤层共14层(富县组1层),可采煤层12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5层,分别为2^-2、3^-1、4^-3、5^-2和5^-3。本文论述了延安组煤层赋存的空间特征,分析了可采煤层赋存范围,对于区域性煤炭工业规划、郭家滩煤矿设计及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坦家冲煤矿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系龙潭组上部含煤段(P2L2),含煤7层,3煤层局部可采,6煤层全井可采,为本矿井的主要可采煤层。6煤层底板褶曲发育,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厚0.52-17.7米,可采指数97.6%,变异系数84.2%,属于不稳定煤层。  相似文献   

6.
现代能源的紧张,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同时,矿井的建设也会对提高采出率有很大的协助作用。本文提出了建设高产掌握煤层赋存规律、加强地质预测预报、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采煤方法、优化开拓系统设计、加强地质找煤、强化现场管理、搞好储量管理工作等是构造复杂矿井提高资源采出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桌子山煤田属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含煤沉积,四道泉勘查区位于桌子山煤田西南部,太原组下段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根据本区已有地质资料最新的勘探成果,认为勘查区构造主要由一个不对称宽缓向斜和一宽缓背斜组成,发育断层2条(落差100m),地层倾角一般为4~15°,构造复杂程度中等;根据岩性特征将太原组下段分为上、中、下三个含煤岩性段,中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含可采煤层6层,其中461煤层为本区主采煤层,煤层厚度较大,全区稳定可采;通过岩性特征、岩煤层组合关系、动植物化石、沉积构造的研究分析,确认太原组下段沉积环境属滨海、泻湖-潮坪(含泥炭沼泽)—水上三角洲沉积,对主要可采煤层的聚煤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春兰 《科技资讯》2010,(2):132-132
寺家庄井田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及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煤系厚度稳定,旋回结构与粒度韵律清楚,该区含煤地层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在本区范围内基本没有可采煤层;太原组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为81、84、9、15号煤层,其中15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9.
新庄孜煤矿已有70多年的开采历史,井田范围内可采煤层8个,为倾斜煤层.矿井可采深度为-1000m,现已延深至-812 m水平.矿井为高瓦斯突出矿井,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具有自然发火性,自然发火期为3~6个月,自然发火期短.矿井采用抽出式通风方法.随着开采深度及强度的增加,煤层自然发火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根据矿井的钻孔资料和已揭露的井下地质情况,通过对矿井构造特征和煤层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影响矿井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小构造的预测预报和探采工作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巷道的利用率,降低万吨掘进率,有效合理地开采煤炭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煤矿建设及生产过程中,防范和治理瓦斯、煤与CO2突出是矿井实现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惟一开采具有煤与CO2突出危险性的矿区,海石湾煤矿是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的主力接续矿井,主采煤层CO2含量高,压力大,煤与CO2突出灾害严重。为了应对矿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挑战和煤与CO2突出灾害带来的严重威胁,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开采,实现矿区的和谐发展,通过对海石湾煤矿煤一层(保护层)沿空留巷、Y型通风、连续开采的超远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及煤二层卸压瓦斯抽采技术研究,探索出开采煤与CO2突出危险矿井的模式,形成适合海石湾煤矿的上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技术体系,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集约化开采。  相似文献   

12.
矿井地下含水层的赋存、径流特征不仅影响煤层气的含量大小及煤层开采,而且对煤层气井的排采有重要影响。大佛寺煤矿延安组含煤地层以上自上而下发育含水层七层,隔水层六层,其中与主采4#煤层开采及煤层气赋存有关的含水层分别为延安组下段4上煤-4煤间砂岩含水层、延安组上段4上煤以上砂岩含水层、直罗组下部砂岩含水层、宜君组砾岩含水层及洛河组砂岩含水层。为研究地下含水层对煤层气开采的影响,论文在阐述地下含水层发育特征基础上,利用煤层气开采井取得的水化学指标经分析对比,得出4#煤煤层气井的排采水主要来自煤层顶板4上煤~4煤间砂岩含水层段水的认识;依据该含水层距离煤层的间距、含水层厚度大小及矿井构造发育程度等指标,提出了圈定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的煤层气开发区段的标准是煤层距顶板充水含水层较远,间距大于10 m,构造上处于背斜部位,不利区段的的标准是煤层距顶板充水含水层间距小于3 m,构造上断层发育或顶板含水层厚度在10 m以上,断层发育。  相似文献   

13.
大方在拱煤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厚146.69~185.91m,平均厚166.3m,含煤层(线)21~32层。可采煤层4~8层,全区可采煤层二层(KC1、KC4),大部可采煤层二层(KC2、KC3)。主要可采煤层具有低中灰-中灰、低硫-中高硫、二级含砷、低磷、特低氯、中高热值-高热值的特点。本区以含煤岩系厚,煤层层数多,厚度变化大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陈斌  李开万 《科技信息》2011,(17):I0369-I0370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煤体的瓦斯含量增加,煤体预抽技术越来越重要。工作面顺层抽采钻孔是煤体预抽的重要手段,但推广长壁采煤法后工作面长,顺层孔施工深度也相应变深。作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煤层长顺层抽采孔的施工工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宋付明 《科技资讯》2012,(23):84-84
采用预采顶分层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开采5号煤层可从根本上解决几个难题:可解决5号煤层采掘工作面瓦斯管理及通风管理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沿5号煤层底板掘进时顶板管理困难及煤尘大的问题;有利于沿底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并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有利于提高煤质,提高煤炭回收率。  相似文献   

16.
岩浆侵入降低了煤层的稳定性,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在岩浆侵入对煤层结构、煤厚、煤变质程度的影响分析基础上,采用煤焦比指标定量分析了岩浆侵入主采煤层影响程度,根据煤焦比值大小将各主采煤层划分为4个不同影响区。分析结果表明井田4层主采煤层Ⅰ级影响区主要分布于F7断层南部岩浆侵入通道附近,该区为岩浆侵入上冲区,煤层受岩浆侵入破坏严重,在该区煤层基本无开采价值。Ⅱ级影响区和Ⅲ级过渡区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影响带宽度在4层煤层中具有自下而上变窄的特点,反映岩浆在下部煤层流动性较上部煤层的流动性强。  相似文献   

17.
王立明 《科技资讯》2006,(19):12-12
1.目前地方煤矿缓倾斜采用的几种采煤方法 在我国地方煤矿中原煤层的采量占总采量约50%左右。目前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人工假顶铺金属网采煤方法,这种方法适用干3.5米-6米的煤层,这种采煤方法占中原煤层25%左右;水砂充填采煤方法,这种方法占中原煤层开采方法2%左右;使用轻型支架和滑移顶梁放顶煤采煤方法,占中原煤层开采方法10%左右;使用高落式非正规采煤方法占中原煤层60%左右。以上方法除了采用轻型支架和滑移顶梁采煤方法之外,其余方法成本高,操作繁琐不安全,回采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前,开采构造复杂煤层是许多矿井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探讨构造复杂煤层的采煤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玉华矿矿井采煤方法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选择综采长壁薄煤层、中厚煤层一次采全高采煤法符合本矿井的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新安煤田中部煤岩层对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主要含煤层段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及主要可采煤层二 1 煤对比标志和局部可采煤层 ,二 2 煤、七 2 煤的对比标志 ,确定了煤层对比的主要方法为标志层法 ,层间距法 ,煤质特征分析法和物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