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木腐朽及其防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用土壤木块法测定Ⅰ-69杨木(Populus deltoides Bartr.var deltoides cv Lux)的天然耐腐力,试验表明,属于不耐腐朽的树种。在受白腐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crsicolor)和褐腐菌(密粘褶菌Cloeophllum trabeum)腐朽9周后,木材的重量损失率分别为51.72%和71.5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揭示了两种腐朽菌分解木材细胞壁的过程。为提高Ⅰ—69杨的抗腐性,使用6种防腐剂,均有效果,尤其是铜-铬-硼配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正>本研究用两种腐朽菌:变色多孔菌和褶孔菌对生长在美国南方松林区的九种阔叶材和用它们制造的刨花板进行了腐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的九种阔叶材和用它们制造的刨花板对变色多孔菌的抵抗力都比对褶孔菌的抵抗力大得多,白栎木材对两种腐朽菌的抵抗力最大,但由它制得的刨花板的抗腐力却不是最大,而是由美国白蜡树材制得的刨花板的抗腐力最大。由美洲榆和弗吉尼亚木兰木材制得的刨花板抗腐力最小。  相似文献   

3.
<正>楸木心材的毒性提取物是楸木天然耐腐性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对楸木心材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生物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主要的有效抗菌活性成分是新物质N和S。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报道籍扫描电镜观察杉木和楸木在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作用下发生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以杨木边材作对照,配合腐朽前后木材结晶度的变化,说明木材腐朽的过程,并进一步证实杉木和楸木所具有的天然耐腐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含水率和密度是木质残体重要的物理性质。为了更合理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含量和生产力变化,对阔叶红松林木质残体的含水率和密度进行研究。【方法】以东北典型阔叶红松林中主要树种红松、臭冷杉、枫桦、槭树、椴树、水曲柳、榆树的木质残体为研究对象, 对5个腐烂等级(Ⅰ—Ⅴ)下的3个径级(ⅰ—ⅲ)进行取样, 分析腐烂等级、径级、树种、结构组分(边材、心材)对木质残体含水率、密度的影响。【结果】随腐烂等级的增加, 木质残体含水率显著增加, 密度显著降低; 除腐烂等级Ⅲ和总体木质残体边材密度显著高于心材外, 其余腐烂等级木质残体含水率、密度在边材与心材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除腐烂等级Ⅰ的木质残体心材含水率外, 其余腐烂等级木质残体边材、心材的含水率和密度在部分树种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木质残体含水率、密度在径级间均无显著差异; 径级ⅰ的木质残体边材、心材含水率在部分树种间有显著差异, 径级ⅰ、ⅲ的木质残体边材、心材的密度在部分树种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受不同因素的影响,阔叶红松林木质残体的含水率、密度有不同的变化规律, 且腐烂等级以及树种是导致木质残体分解过程中引起含水率、密度显著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饱水状态下的尾巨桉木材气体渗透性进行了测量,并在不同干燥条件下进行了尾巨桉板材的干燥试验,观察其皱缩规律,探讨尾巨桉木材的渗透性对其干燥过程中皱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尾巨桉木材的边心材交界处靠心材部位极易产生皱缩,尾巨桉木材边材的渗透性较大而心材的渗透性较小,当由边材向心材过渡过程中渗透性由大明显变小。当相对湿度一定时,温度越高皱缩深度越大;当温度一定时,相对湿度越低皱缩深度越大。心材部位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孔内含有大量侵填体及导管间纹孔呈附物型的缘故。木材干燥过程的皱缩主要是由于木材内部产生的压应力,以及木材渗透性较小而产生较大的毛细管张力和水蒸气分压力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频闪法测定木材表面回弹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钢球对五种木材表面进行回弹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钢球撞击不同木材的同一断面时,e~2值随木材密度的增加而直线上升。而同一树种木材的不同切面,其径面的e~2值最大,弦面次之,横切面最小。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木材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结构用材,但是它易受真菌和害虫的侵害,以及当这种木材中水分含量发生变化时其尺寸容易发生变化,致使其用途受到限制。本研究试图用低聚酚醛树脂来浸注木材,以提高其抗腐力、尺寸稳定性和其它机械强度。试验室试验表明改性材具有优良的抗腐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其它力学性能也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白桦木材抗腐和易腐植株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种木材腐朽菌分别对300株天然林白桦木样进行木材腐朽处理,选择质量损失率最大和最小的10株白桦组成易腐和抗腐群体,检测其木材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水分、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低的白桦木材抗白囊耙齿菌腐朽;木质素含量低、苯醇抽出物含量高的白桦木材抗黄伞腐朽;木质素、总酚、总黄酮含量高的白桦木材抗木蹄层孔菌;木质素和总酚含量高的白桦木材抗桦剥管菌腐朽.未发现彩绒革盖菌降解木材成分的偏好性.白桦木材中的1%NaOH抽出物和水分与纤维素含量成显著负相关,易腐群体白桦木材中的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苯醇抽出物和总酚含量,木质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成显著正相关.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木材腐朽菌腐朽木材的过程和机理,易腐、抗腐白桦木材的理化特性等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具有高活性的有机木材防腐剂,以4-取代邻苯二胺为原料,经酰化、环合等步骤合成了7种5-取代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并经熔点、MS、1H-NMR及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用滤纸片法研究目标化合物对白腐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褐腐菌(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霉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7种化合物对木材中的腐朽菌均没有抑菌活性,但部分化合物对木材腐朽菌中的霉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化合物4a在质量分数为1.0%时对两种霉菌就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且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试剂(五氯酚钠),化合物4b的抑菌效果则与对照试剂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红松活立木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生物的侵袭,其中木腐菌造成的腐朽是最为广泛和严重的危害之一,活立木腐朽将会造成木材资源的损失,降低木材的力学性能。为了监测红松活立木的健康状况,减少因腐朽引起的相关损失,须定期检测红松活立木腐朽状况,并采用腐朽分级的方法进行评估。【方法】使用阻抗仪和电阻断层成像技术(ERT)两种无损检测手段对黑龙江省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红松活立木进行检测,并在检测截面使用生长锥钻取木芯。将野外测量数据导入电脑,获取立木的阻力曲线和电阻断层图像,分析处理微针阻力的下降幅度,得到样木的阻力损失;根据立木心材与边材腐朽在ERT图像上呈现的不同特征,首次采用一种基于OpenCV的图像处理技术识别腐朽样木电阻断层图像缺陷部分,实现了心材和边材缺陷面积的定量表征;采用烘干法测定质量损失率,根据每株样木的质量损失率将所有样木分为5个腐朽等级。将多分类有序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引入到立木腐朽程度分级问题中,以阻力损失、心材缺陷面积比和边材缺陷面积比为自变量,腐朽等级为因变量,建立腐朽分级预测模型。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拟合优度及预测能力。【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性能良好,五营国家森林公园30株红松样木的综合预测准确率为86.67%,各等级预测准确率分布不均,高等级腐朽的预测准确率相对较高。【结论】运用提取心材与边材腐朽的方法处理ERT图像,有效地提高了利用ERT图像识别腐朽的准确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出立木腐朽的等级,较之烘干法测定腐朽程度,其腐朽评估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且对立木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目前收集的濒危树种降香黄檀种源的生长和材性性状差异,为广东地区降香黄檀造林提供优良种源。【方法】 对广东省阳江市11年生降香黄檀种源试验林进行调查分析,观测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和心材比率,在生长和材性性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性状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并依据聚类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进行早期速生优质种源选择。【结果】 8个种源降香黄檀各性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材积和心材比率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P < 0.01)水平,其余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 < 0.05)。降香黄檀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心材比率与胸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 P < 0.01)。降香黄檀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主要受种源地年降雨量和年均气温影响,来自年降雨量较少、气温较低地区的降香黄檀种源,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量较大,木材基本密度较大,心材比率也较高。依据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将8个种源大致划分为具有明显地理格局的两类:一类为东部沿海种源,另一类为中西部山脉种源。 【结论】 降香黄檀的遗传分化与年降雨量和年均气温均有一定的关系。初步挑选出生长快、材质优,心材比率高的白沙种源可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降香黄檀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3.
乙酰化处理材抗腐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木材是天然的有机复合体,其组成分是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木材易腐败降解。 为延长木材使用年限,已经应用了多种木材防腐剂。这些常规防腐剂成分,对防止木材腐朽是有效的,但其毒性会引起环境污染,危害人畜。因此,非毒性防腐处理的研究已日益引起重视。 木材经乙酰化处理后,其组成分会发生结构上的变化,全纤维素和木素的羟基为乙酰基所取代。据报道,这种处理可消除真菌酶的活动处所,并抑止木材生物降解反应。本文研究目的是,深入理解乙酰化的无毒抗腐机理,探讨影响处理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乙酰化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用CZC提高意杨人造板的耐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森林资源有限,利用意杨发展胶合板生产具有较大的价值。意杨定向刨花板的制造,对提高木材利用率则有更大的作用。 根据木材的天然耐久性,Wilkinson把木材分成五级——显著耐久、耐久、中等耐久、耐久差和易腐蛀,并把杨木列入最低一级。所以,利用杨木制作人造板,除须了解其生产最佳工艺条件外,尚应研究提高它的耐久性。 近年来国外应用的四种主要耐水性盐类防腐剂是:CCA(铬化砷铜)、CZC(铬化氯化锌)FCAP(氟/铬/砷/酚)和ACC(铵化砷酸铜)。其中使用最多的是CCA。衡量木材防腐剂适用性的主要因素是,它对环境污染的大小、提高耐久性的程度、在木材中的持久性和处理费用的多少。五氧化二砷是CCA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们顾虑它具有致癌性。我国对CCA的配制和应用中的动物毒性测定尚乏研究。CZC也是目前国外采用的一种木材防腐剂,它能抗水淋失,并具防腐和滞火两种性能;它的成分对人毒性低,处理和使用中的安全可得到保障。因此本试验采用CZC作为处理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福建-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杉木多世代遗传改良计划,于2006年起陆续开展第4代育种候选群体的遗传资源创制、测定和评价。本研究旨在通过全同胞子代测定(第4代育种候选群体系列测定之一),为2016年启动的杉木第4代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和后续的生产性种子园建设提供优良亲本。【方法】 分别测定了杉木第4代候选群体中第2批1个12年生全同胞家系测定林1~12 a树高,4、5、 6、9和12 a的胸径,计算参试家系的单株平均材积;选取所有小区家系内的12年生的最优单株,采集胸高木芯样品测定木材基本密度和红心材比例。根据参试家系生长性状年度均值和变异系数评价家系生长性状稳定性;在方差分析基础上,估算遗传方差和遗传力;比较不同林龄、不同选择率以及早期选择对12年生时入选家系的准确率和材积遗传增益的影响。最后,以材积遗传增益为主要指标,兼顾材性性状,开展优良全同胞家系和家系内优良单株选择,预测入选家系和单株的遗传增益。【结果】 杉木第4代候选群体第2批62个全同胞子代测定结果表明,参试家系12 a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木材基本密度和红心材比例分别达到12.63 m、15.2 cm、0.136 8 m3、0.328 0 g/cm3和40.76%。参试家系所有性状的遗传方差均达到统计学极显著差异水平,候选群体中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家系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46、0.358和0.329,家系内最优单株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464、0.687、0.680。以12 a材积生长量性状为优选基准,兼顾木材基本密度和红心材比例,进行优良家系和家系内优良单株的综合选择,筛选出10个速生全同胞家系,其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基本密度和红心材比例分别为13.34 m、17.0 cm、0.176 3 m3、0.320 2 g/cm3 和40.76%。入选家系平均材积遗传增益幅度为6.14%~21.60%。中选的19个优良个体的材积生长量遗传增益幅度为58.62%~178.20%(平均为83.12%)。12年生最优家系木材基本密度达0.363 3 g/cm3,家系内最优单株木材基本密度最高达0.476 4 g/cm3。19个中选优良单株的材积平均遗传增益为83.12%,木材基本密度提高10%以上,红心材比例提高12.78%。这批材积生长量遗传增益突出,木材基本密度高,红心材比例高的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不但是营建第4代种子园重要亲本来源,而且也是优良无性系培育和推广应用的重要遗传资源基础。本研究还对家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稳定性、选择率对遗传增益的影响,以及家系材积生长量早晚相关及其早期选择年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材积为生长量的综合指标,家系选择率15%时,无论4、5还是6 a时的早期选择结果,与12 a选择入选家系的符合度与遗传增益均达到最高值。这说明杉木第4代遗传改良中,据4~6 a幼林的材积生长表现开展早期选择,不仅可行有效,还大幅度节约了时间,缩短了育种周期。【结论】 杉木第4代遗传改良的1个候选群体在生长发育和木材性能方面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些在材积生长量、基材密度和红心材比例等方面遗传增益较高的优良亲本和重选优良个体不仅是杉木第4代种子园建立的重要亲本来源,还是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的重要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6.
<正> 所谓熏蒸法木材防腐处理,就是用某些低沸点的化学药剂在常压下使它在木材中蒸发、扩散以达到防止木材腐朽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例如美国俄勒冈州西部十条通讯线路的电杆木,在使用后的6-18年间,已有60%发生内腐。而内腐杆木经熏蒸法处理后,至少可延长使用寿命5年。由于熏蒸法可以就地进行处理,操作方便,并已在生产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所以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处理方法。 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探索常见腐朽菌对几种常见熏蒸剂的耐药性和敏感性。为了使研究结果能有助于我国的实际应用,特选用了七种在我国常见的腐朽菌作为试验菌种。试验先是以麦芽浸提汁-琼酯作底物,来测定熏蒸剂对腐朽菌的毒性范围,由于实际上防腐的对象是木材,因此又以美国南方黄松(Pinus Palustris Niller)为底物进行试验,以测定底物改变后熏蒸剂对腐朽菌的毒杀作用有无变化、变化如何。根据这二项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现整理成文,供我国从事木材防腐工业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