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史无确切的记载,因而后世聚讼纷然,各家说法不一。但综括起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作于屈原被疏初期。洪兴祖据《史记》、《新序》等书记载,定为怀王十六年。近人陆侃如又认为《离骚》是怀王十三、四年“造为宪令”、遭谗去职后所作。 2.作于怀王晚年到顷襄王初立之时。最早提出《离骚》作于怀王晚年的是明人陈第  相似文献   

2.
分析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赵逵夫先生《离骚正读》的《离骚》注体例内容,探究三家注的特色:王注重对诗意作整体阐解;洪补注体例完善,详于名物的补释征引;而赵注则将诗歌的宏观把握和微观详释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4.
《九歌》的意旨基本上是巫术宗教的,《离骚》则是屈原作为一个尘世诗人的自述。但巫文化同样是我们进一步理解《离骚》浪漫主义特征的关键。《离骚》里所表现的大胆夸张、丰富想象、奇诡幽深的意境及宏伟气势,实际上都根植于巫文化传统之中。因此,《离骚》浪漫主义艺术具有亚文化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困惑与人的探求吴瑞裘《约伯记》和《离骚》确切的创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这两部作品都产生于公元前四到三世纪之间。这时东方的两大民族都处于重要的历史时期。希腊化时期的希伯来人经受着深重的苦难,而战国时期的中华民族正经历着长期混战的折磨。因此,...  相似文献   

6.
李金坤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1):19-20,27
《华山畿》南朝乐府民歌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至爱至悲的千古绝唱,然而,关于其故事的发生地问题,迄今众说纷纭。或曰“镇江新区华山”;或曰“高淳华山”;或曰“句容华山”。其实,依据《乐府诗集》、镇江地方志及有关实地考察等情况作全面辨析,可以断定:《华山畿》故事的发生地即在当今镇江市新区石桥乡华山村。  相似文献   

7.
蒲节吊屈原     
蒲节吊屈原王蒸民汨水滔滔入洞庭,龙舟竞渡吊忠魂。《离骚》咏志称奇绝,《桔颂》言情寓洁贞。“怀瑾”自然添色泽,“独清”何必赴沉沦。伫看兰蕙香飘日,赢得诗名万古闻。蒲节吊屈原@王蒸民  相似文献   

8.
《离骚》这部伟大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性格、思想、政治倾向和远大的理想,曲折地反映了屈原时代新旧力量尖锐冲突斗争的社会现象,展现了战国末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楚国及整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一部《离骚》,鲜明地刻志着屈原的文学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呈露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诵读《离骚》,可以触摸到屈原的纯美的心灵,为他的崇高理想所鼓舞;  相似文献   

9.
初读《离骚》者,只觉它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读来如坠万里云雾不辨津涯。这种感觉,虽然是因没读懂《离骚》而产生的错觉,但它确实也说明了《离骚》难读。其难,就难在它的篇章结构与构思不好把握上。因此,历来治《骚》者,都把分析《离骚》的构思,疏理《离骚》的脉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关于《离骚》的结构与构思,历来理解不同,众说纷纭。仅据姜亮夫先生的统计,就有九十五家之多。目前影响较大的,是清人王邦采的说法。他将《离骚》分为三大段(自篇首至“岂余心之可  相似文献   

10.
“离骚”一词,向来解说纷坛。本文突破传统的单纯从训估学角度训释方法,采用了以现代心理学、词汇学和训诂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手段,诉求于《离骚》的命意构成和命题选择上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基于对屈原所有作品的整体心理学把握,从内驱力和外驱力两个方面加以辅助性论证,最后得出《离骚》题意应为“明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离骚》、《九歌》难读,原因在于作者在诗赋中以草木喻人和事,而读《骚》的人忽略草木的喻意、属性,总是围绕草木植物本性表述内容,因此,无法通读。其实,《离骚》、《九歌》中的草木均指人或指人涉及的事和物。先秦时代草木尚未有植物定名分类学,一般只用一个学音字来表示草木的意义,屈原却在《离骚》、《九歌》中以草木拟人,就使这个单音字变成多义的字了,才出现在表人或事字的上面或左边加上“艹”、“木”,以此表示人的属性或人的动作,因此扔出现《离骚》、《九歌》中至今无法认识的草木了。我们在复原《离骚》、《九歌》的草木含义时,特附加在草木字上面的或在面的“艹”、“木”去掉,便寻得到这种草木的喻意了。《离骚》、《九歌》也就神奇般地能通读了。  相似文献   

12.
一曲《离骚》震撼古今,引无数仁人志士、文人骚客悲吟不绝。太史公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人”。由此可以看出屈原的作品多么感人。屈原的诗作,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什么这样激动人心、感人肺腑呢?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可以以其情节的生动曲折而引人入胜,而长篇抒情作品只能以其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而引读者渐入佳境。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读《离骚》的一点体会,对《离骚》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作点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在把握作品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离骚》中诗人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性质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13.
试论马融     
马融是东汉的儒学大师,一生著述甚丰,曾著《三传异同说》,并为《孝经》、《论语》、《诗经》、《易经》、《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作注.时号“通儒”。但是,在人生的另一个方面,世人对马融的评价却颇有异辞,因为其为人不直,为官不公,为师不正。  相似文献   

14.
生、死、苦、乐乃人生之大题,屈原以自身的知、情、言、行来昭示着对其的理解。在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中,更是发愤以抒情,将情感与思想熔铸于其中,《离骚》不仅是一曲爱国的颂歌,诗人因爱生怨从而使之具有了批判的力量,而且对生死苦乐之诠释也力透纸背,使后人读之不由引发生命之思。  相似文献   

15.
一部作品阐释的空间越广,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同时阐释的过程也是从简单的认识论上升到本体论的过程。古往今来,人们对《离骚》的阐释已超出它本身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以现代阐释学的观点来梳理《离骚》的解读情况,我们会发现《离骚》的题名、结构层次、主要意象和文本内涵的能动性理解等几个方面都有继续阐释的空间,里面有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表现手法上,《离骚》、《神曲》、《浮士德》这三部作品都将虚幻的美人作为一个象征的符号;在其化意蕴上,这三部作品对人生的意义作了整体上的发展。通过这两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窥见到中西学传统和化传统中的某些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是以浪漫主义诗风开启者的面貌植根于人们心底的。他的作品,尤其是《离骚》,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和杰作。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离骚》只是浪漫主义之作。事实上,它是把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创作方式上的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屈子《离骚》暗合《周易》离卦,为楚民族——太阳神家族濒临灭亡的浑厚悲歌,指出屈子饰演巫企求与先祖亡君神交未遂,在祖国实现美政理想之伟大抱负落空,乃决心自沉汩罗,身殉祖国,灵赴巫郡,此即《离骚》这一千古奇文之真相。  相似文献   

19.
《离骚》中叙事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句法的角度研究了《离骚》叙事的结构模式,即用断续性的叙述语言代替连续性的叙述语言来打破抒情主人公活动时间的延续性,并指出《离骚》中的叙事只不过是为情感抒发提供机遇,情感把叙事纳入自己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上文“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