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廊固凹陷沙三下段为深水湖相沉积,局部发育洪水成因的浊积砂体.目前已在中岔口地区探明安421井浊积砂岩油藏.为了确定油藏规模和诸层变化规律,在地质分析基础上,利用Landmark工作站对该油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顺层拾取油层反射波振幅信息,弄清了浊积砂体平面形态及厚度变化规律;通过三维地震反演技术,对浊积砂体储集物性尝试性地进行横向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浊积砂体平面上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砂体主体部位储集物性较好.油藏分布在上倾方向受构造和岩性决定双重因素控制,证实安421井沙三下段油藏是一个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认识不仅为油藏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为高勘探程度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油藏描述技术相结合研究非构造油藏地质特征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一个合理的三维网格是正确地质体模型的躯体和精髓,决定着地质模型的复杂程度和准确程度。保持地质特征的网格化技术研究对于我国陆相油气田二次开发剩余油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商业化建模软件和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没有针对油藏中后期开发油藏精细描述的三维网格化的合理解决方案,建模及数值模拟的效果往往无法满足实际应用。本文以储层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最为常用的网格形式结构化网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老油田二次开发油藏精细描述为出发点,最大程度的保持地质特征来进行网格化。保持地质意义的网格化技术为储层精细建模和油藏中后期剩余油预测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一个合理的三维网格是正确地质体模型的躯体和精髓,决定着地质模型的复杂程度和准确程度。针对储层精细构造模型保持地质特征的网格化技术研究对于中国陆相油气田二次开发剩余油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商业化建模软件和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没有针对油藏中后期开发油藏精细描述的三维网格化的合理解决方案,建模及数值模拟的效果往往无法满足实际应用。以储层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最为常用的网格形式结构化网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老油田二次开发油藏精细描述为出发点,最大程度的保持地质特征来进行网格化。保持地质意义的网格化技术为储层精细建模和油藏中后期剩余油预测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复杂断块构造特征的油藏已逐渐成为开发的主体目标。建立精准的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对指导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更细致、准确地研究地下的油藏,为油藏的后续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国外某油田断块构造发育区块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区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的特点,以地质、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搭建构造框架模型,应用地质统计学理论建立储层岩相及物性参数模型,揭示构造和储层空间分布特征,最终建立一个三维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在储层计算中各断块误差均小于5%,符合精度要求。该模型将为该区块数值模拟和井位设计等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同时也为同类复杂断块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实时绘制大规模油藏地质网格模型存在速度慢、效果差等问题,在分析Eclipse油藏网格模型存储格式、网格模型的表示及单元格排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网格模型消隐算法,对原始网格数据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油藏网格模型的绘图显示速度.通过油藏地质模型与井轨迹三维可视化软件的具体实现,验证了消隐算法的正确性和效率.软件中首...  相似文献   

6.
 针对裂缝性储层地质建模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渤海海域特殊变质岩潜山裂缝性油藏地质、物探、测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裂缝性储层地质建模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双重介质油藏储层的4步建模方法:① 建立基质和裂缝共用的三维构造模型;② 建立基质系统的属性参数模型;③ 建立裂缝网络几何模型,并将裂缝几何模型等效成裂缝参数定量模型;④ 动态校验模型。首次利用叠前地震反演资料做约束对裂缝发育的密度进行定量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成像测井解释的裂缝参数的统计规律对裂缝的三维分布进行预测,建立三维可视化的裂缝网络模型,将离散的裂缝网络转化为定量化的三维参数模型。以锦州25-1S油田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为例,对裂缝性油藏(尤其是潜山油藏)的储层地质建模技术进行探讨和尝试。在对太古界潜山油藏构造、岩性、裂缝等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Fred和Petrel等先进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油藏的三维构造模型、裂缝空间展布及储层属性模型,对该裂缝性油藏进行了三维储层定量化表征,为该油藏开发方案的优化及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开发后期复杂断块老油田二次开发挖潜剩余油,需要准确认识储层三维空间分布、精细预测储层属性参 数,展开了精细地质建模技术研究。采用逐级控制、分步建模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复杂断块断层多、配置关系复杂、单 砂层层多且薄的构造建模难题。利用SKUA 软件地质网格系统,避免建模网格变形、坍塌及不稳定性等问题。同时, 采取多条件控制、嵌套约束模拟属性建模方法,保证物性模拟参数优相关性,借助GPU 加速、多核并行运算等技术手 段,重点单砂层重点剖析的方法,建立30.0 m×30.0 m×0.5 m 精度模型,准确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将上述技术对策用 于港西油田五区二三维地质建模中,实现了储层精细三维可视化,提高了储层参数预测精度,为后续精细油藏数值模 拟预测剩余油提供科学、可靠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为例,从夹层单井精细识别和连井对比入手,以夹层地质知识库、岩芯分析化验资料和动态资料为约束,建立夹层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认为,在完善单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基于地质认识开展层间、层内夹层平面分布研究,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将其嵌入到地质模型中,可以得到夹层与储层准确的三维空间配置关系;利用夹层岩芯分析化验资料建立夹层物性解释模型,将孔、渗解释结果作为输入建立夹层属性模型,使得结果更加逼近地下真实情况。后期千万级网格数值模拟运算结果表明,地质知识库与地质建模相结合、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的海相巨厚砂岩油藏夹层地质建模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柳沟油田三维油藏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和petrel地质建模技术的人机交互、函数计算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支持,对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柳沟油田侏罗系延安组延9和延10油层组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及三维可视化研究,实现了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展示,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直观、真实再现的地质认识,进而对本油田地下地质情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建立了比较精准的三维地质储层和油井三维空间展示模型,为油田的开发及深度油藏研究、油藏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云3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的古云集油田,1979年发现,1983年探明,含油层位为沙三中。由于该块油藏埋藏较深,物性差,油藏地质情况复杂,认识难度大,直到1990年中原油田低渗油层改造技术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云3块才投入滚动勘探开发。经过多年的开发,云3块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需要对云3块的油藏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此,此次对云3块进行精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测井资料对辽河油田滩海区十几口油井主要储层进行了精细评价及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并建立了该区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储层质量评价的解释标准、权系数和指标.岩性精细评价总体上与该区钻井取心及地质录井资料一致,储层物性、含油性及盖层质量评价解释结果也与相应的试油结论吻合.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该区储层特点、储层质量和物性及含油性的关系,阐明了该区油气层分布规律,为该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卫2块气顶底水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应用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起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展现出气顶底水油气藏的构造和储层特点,通过建立不同的油层、水层、气层物性解释图版,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精确计算出储层非均质参数,描述了该断块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VIP数模软件描述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讨论了气顶底水油气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系统局部不完善区、未注水的弹性区、未受油水井控制的储量损失区;而剩余气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和顶部砂组。根据所提出的剩余油气分布认识,进行了治理方案部署,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年增油2.3×104t,年增气0.2×108m3,年综合递减减缓2.1%。实现了油气同时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盆5井区凝析油气藏的凝析气和原油高压PVT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确定了适合描述该凝析油气藏流体相态行为的流体组分特征参数;利用地质研究成果所确定的单井各层物性参数,结合构造形态和井位,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地质模型;为了论证盆5井区凝析油气藏气顶合理开发技术指标,从6个方面对该凝析油气藏未来的开发指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所得的研究结论有利于指导该凝析油气藏实际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沉积微相和油气水分布对砂岩油气储层的控制作用,提出了针对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井问参数预测,研究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的平面分布,建立油气储层参数模型的方法--"复合相控模型"法.此方法的实质是实现了受地质和油气复合约束的井问参数预估,特别适用于井控不足的油气储层参数描述,是油气藏描述的一项实用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用灰色理论对油气储层进行精细评价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哈南油田夫特构造砾岩储层和福山凹陷流三段储层的综合评价和多井解释。以关键井分析计算储层参数,利用岩性、物性及含油气变化进行参数集总和归纳,绘制出相应层段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分布图,建立了客观反映储层地质特性的分析方法和解释模型。研究了油气储层的基本形态、几何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从而较好地预测各层段中储油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的部位,提供了进一步钻探评价位置和范围。  相似文献   

16.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水淹层测井解释软件系统,通过沈84 块 S43Ⅱ油组小层油藏实际应用,处理区块不同开发期 120 多口井相应水淹层测井地质资料,分别利用水淹层测井解释的研究成果,提取和集总油藏及剩余油参数,编制研究区块 S43 Ⅱ 油组各小层油藏孔隙度、渗透率、原始油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及油层有效厚度的平面分布图件.依照 S43Ⅱ 期水系发育、油藏及剩余油参数的分布和大小,对主要调整挖潜的 Ⅱ8 小层参数做作了具体的描述,并按 Ⅱ8、Ⅱ7、Ⅱ5 、Ⅱ6、Ⅱ3、Ⅱ4、Ⅱ1、Ⅱ2 小层顺序,分别阐明了各小层油藏及剩余油参数的分布和富集范围,为区块油藏综合治理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胜利油田郑364块稠油油藏由于层薄、油稠的特点,部分油藏进行蒸汽驱具有较大风险性。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不断降低,开发效果变差。研究在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以及转热水驱开发机理分析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研究了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转不同温度热水驱的驱油效率。通过对郑364块稠油油藏储层物性的分析,建立反映该稠油油藏特征的数值模拟模型。对其注蒸汽转热水驱的可行性进行了筛选研究。建立了考虑油藏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剩余油可动储量丰度的蒸汽吞吐后转热水驱筛选区块的新方法。该方法可针对薄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是否能够转热水驱进行筛选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井楼油田H3Ⅳ油组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及电性的研究为基础,采用含油产状法和经验统计法,建立了有效厚度物性标准;利用测井曲线、取心、试油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确定有效厚度电性标准;进而确定夹层扣除标准,为增储上产和预测剩余有分布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精细相控随机建模在洪积扇扇中砾岩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三维地质建模中较多不确定因素,为提高储层建模精度,提出将沉积微相划分同岩石相划分相结合,探索了一套针对洪积扇扇中砾岩油藏三维精细相控随机建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建立了更为准确的储层属性参数模型,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调整及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参考,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