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滑移界面方法求解动/静相干叶排内非定常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滑移界面技术,发展了求解二维动/静相干叶排内非定常粘性流动的计算方法和软件,该方法克服了混合平面方法所引入的方法误差.压力与速度耦合采用非迭代PISO算法;计算区域的离散采用非交错斜交网格.计算了二维不可压缩Couete流动及无限长相对运动动/静叶排内的非定常流动,验证了用该方法和软件计算动/静相干叶排内非定常流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离心式动/静相干叶排内部非定常流动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采有作者发展的滑移界面技术及非定常流数值方法计算了两同心圆柱间库特(Couette)流动,在此基础上对叶轮及扩压器叶片数不等的二维离心式动,静相干叶排内部的非定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不同流量工况下动,静叶排内的非定常流动特性,数值分析表明,在一定的转速下,非等栅距离心式动,静相干叶排内部的非定常流动结构与流量工况密切相关,当流量较小或者较大时,在叶片扩压器内都会产生大尺度的分离涡,而在叶轮内的涡尺寸较小或不出现。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叶轮与叶片扩压器的匹配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滑移界面技术,发展了求解二维动/静相干叶排内非定常粘性流动的计算方法和软件,该方法克服了混合平面方法所引入的方法误差.压力与速度耦合采用非迭代PISO算法;计算区域的离散采用非交错斜交网格.计算了二维不可压缩Couette流动及无限长相对运动动/静叶排内的非定常流动,验证了用该方法和软件计算动/静相干叶排内非定常流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搅拌器内动/静叶相干非定常流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搅拌器内非定常流场的分布,并与实验结果做了比较,讨论了各种湍流模型以计算的漩涡结构的影响,并预测了非定常流动的精度。研究表明,使用可实现k-ε模型所监控值易出现周期性漂移;使用标准k-ε模型时,在近壁处采用双层区域模型,计算的漩涡分布与实验结果最接近。同时发现,当转速提高到210r/min后,有叶尖涡存在,涡心随转子的叶尖移动,且随着转速的升高,涡的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凹槽状动叶顶部非定常气膜冷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ANS)方程的方法,开展了燃气透平级在动静叶干涉下凹槽状动叶顶部定常和非定常气膜冷却性能的研究.定常计算结果表明:吹风比为1.0时的动叶顶部气膜冷却有效度优于吹风比为0.5和1.5的情况.在吹风比为1.5时,气膜冷却气流脱离槽底壁面并导致气膜冷却有效度降低.非定常计算结果表明:在动静干涉下凹槽状动叶顶部内流动和气膜冷却有效度具有高度的非定常特征;上游静叶尾迹和通道涡周期性地与动叶顶部间隙泄漏流相互作用,使得动叶顶部凹槽底部分离线发生变化,冷却气流覆盖槽底壁面的位置和面积也发生相应的改变,进而导致槽底和槽侧面的气膜冷却有效度发生变化;定常计算得到的凹槽底部气膜冷却有效度的预测值大于非定常计算的时均结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低速压气机静叶根部间隙内的流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间隙内入口段生成一个中心点结构并快速消散。自35%轴向弦长位置开始,间隙内逐渐生成一系列涡系结构,并在90%轴向弦长位置开始迅速破裂,至95%处全部消散。  相似文献   

7.
对旋轴流风扇级间非定常速度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斜丝热线风速仪一种较精确的校准和测量技术,对某个对旋轴流风扇的级间速度场进行了动态实验研究,并揭示其级间非定常效应的独特规律:下游转子的非定常位势流作用在对旋级间流场的周期性非定常影响中占主导地位,而上游转子的叶片尾迹影响则处于次要地位,级间径向速度的大小则主要与前级转子叶尖区和叶根区的二次流动旋涡强度有关.该发现对对旋轴流压缩系统非定常流动的机理探索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考虑转轮叶片排的叶片之间非定常流动相互作用对叶片颤振性能的影响,解除了颤振预测中叶片排所有叶片均须以相同振幅振动的限制,发展了一种可以考虑叶片振幅和叶片间相角变化的叶片颤振预测方法,研究了振荡叶栅非定常流动相互作用对叶片颤振的影响。结果表明:振荡叶片与不振荡叶片之间的相互影响随振荡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振动叶片产生的非定常流动主要对相邻叶片产生较大的影响。叶片的颤振性能与叶片之间的相对振动条件有关,和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气垫船大型垫升轴流风扇为研究对象,在保证网格无关性及总性能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遗传算法对静叶中弧线开展优化设计,分析静叶叶型及风扇总性能变化情况。在流量系数分别为0.28、0.35、0.45的3种工况点,研究了原始静叶及优化后静叶通道内部流动机理,揭示了影响静叶内部流动稳定性的原因,由此提出了减小静叶通道内流动损失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静叶几何进、出口角,即减小攻角、略微增大落后角,在主要流量工况范围内可抑制通道内的二次流流动,在保证压力不降的情况下提升效率、降低功率,其中设计流量工况点效率提升达7%以上;在静叶上,通过减小几何进口角、增大几何出口角,可以起到调整叶片表面载荷分布、降低流动损失、提高气体通流能力的作用。该结果可为研究叶轮机械内部复杂流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确模拟非定常粘性分离流动,该文采用了三点五阶精度高分辨率广义紧致格式,对来流马赫数为0.5、雷诺数为106时负攻角、零攻角、正攻角等多种工况下平面压气机叶栅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叶片压力面与吸力面上的压力分布以及它们随攻角的变化。数值解与风洞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表明使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加Baldwin-Lomax湍流模式来数值模拟平面叶栅中的非定常流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三点五阶精度高分辨率广义紧致格式能够在较少的网格点上求解完全的N-S方程的条件下较为准确地模拟涡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种不同倾角静叶与动叶的干涉作用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了静叶倾角对动叶尾迹相位的影响,得到了静叶表面的压力脉动以及扰动系数分布,并进行了声学试验.结果表明:倾斜静叶能够明显调整动叶尾迹的相位,有效降低一阶单音噪声.  相似文献   

12.
以氮气为工质进行了热声谐振管的自激振荡实验 ,通过实验对热声谐振管的起振温度差、自激振荡频率和压力振幅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热声谐振管的自激振荡频率随着驻波管长度的增加而减小 ,当驻波管长为 2 .2 7m时 ,振荡频率为 65.8Hz;当驻波管长为 3 .77m时 ,振荡频率为 4 2 .1 Hz;热声谐振管的振幅随着回热器两端温度差的增加而增加 ,实验中达到的最大压力振幅为充气压力的 4 .95% ;回热器两端的起振温度差受到充气压力的影响 ,实验中当充气压力为 4× 1 0 5Pa时起振温度差最小 .  相似文献   

13.
齿轮制造是一个连续化生产过程,精密锻造生产齿轮既要保证生产连续、高效,又要保证模具的可靠.文中针对空心圆柱齿轮,提出了带心轴、无心轴-空心坯和无心轴-实心坯3种精密锻造模具方案,预测了3种方案精锻齿轮的成形载荷,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3种方案的齿轮成形过程、金属流动规律、模具受力状况和成形载荷,并设计了相应的生产工艺流程,比较了3种精密锻造方案和传统切削齿形加工的生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通过齿轮热精锻实验验证了有限元仿真和载荷计算的准确性,确定无心轴-实心坯为行星齿轮热精锻生产的最佳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风洞中应用粒子图像测速法对边条机翼模型产生的边条涡的各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主要测量了各种攻角下边条后缘、基本翼的1/2平均气动弦、立尾前缘及立尾后缘四个位置与机身轴线垂直的截面内的流场,同时利用二维谱分析的方法对测得的二维速度场进行分析得出边条涡的能量谱。实验结果表明边条涡强度随攻角呈平方关系增长,边条涡的破碎形态为单螺旋破碎。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湿蒸汽流动条件下空心静叶缝隙除湿结构的设计依据,利用湿蒸汽试验平台、在与实际空心静叶工作湿度一致的条件下,对8组不同缝隙位置、形状和宽度的空心静叶进行了缝隙抽吸水膜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缝隙抽吸水膜的特性受到气流马赫数和抽吸差压的综合作用,当抽吸差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缝隙尖角处发生水膜汽化是导致抽吸性能下降的重要因素;吸力面缝隙位置从0.24倍叶宽变化到0.42倍叶宽时,缝隙抽吸的水量持续增加;与平直缝隙相比,带台阶过渡的缝隙抽吸性能未提高,反而在马赫数大于0.7时出现显著下降,原因是引起水膜汽化的尖角数目增加;带圆角过渡的缝隙能有效消除水膜汽化,提高缝隙抽吸水膜的性能;0.35mm宽度的缝隙易于使水膜跨过缝隙,2mm宽度的缝隙不能形成有效的抽吸差压,且均导致缝隙抽吸性能降低;0.7mm和1mm宽度的缝隙均具有良好的抽吸性能,1mm宽度的缝隙受水膜汽化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烟气冲击旋水子型LNG气化器设计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开发了一种新颖高效传热LNG气化器;装置采用烟气冲击旋水子和循环烟气技术,形成含水滴和蒸汽的气流,与流经螺旋盘管内的LNG换热,以保证装置运行安全并强化传热;进而对其换热特性、循环烟气量、旋水子水面高度对烟气冲击旋水子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得到了实验工质分别为液氮和LNG时盘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及装置最佳运行工况时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法研究了内置孤立物体的二维封闭方腔自然对流换热.得出了在不同的Ra数下和具有不同导热系数的内置孤立物体情况下的平均换热系数.有内置物体与无内置物体时相比,相同条件下自然对流的换热系数减少,而且当内置物体的导热性能较高时,其换热系数下降的幅度更大.有关的数值解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