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在羟基磷灰石(HAP)纳米粒子表面接枝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随着接枝的PMMA含量增加,改性粒子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增强。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溶菌酶(LSZ)为吸附目标,研究了HAP和改性后的粒子(g-HAP)的蛋白质吸附性能。结果发现,g-HAP比HAP对蛋白质的单位吸...  相似文献   

2.
利用原位乳液聚合在纳米碳酸钙(CaCO3)粒子表面接枝包覆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借助于FT IR1、H-NMR、TGA和GPC等手段研究了PMMA界面层结构、热稳定性及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纳米CaCO3粒子表面接枝的PMMA以间同(rr)立构结构为主,其含量约52.8%;热稳定性介于无皂和有皂乳液聚合之间,热分解温度比无皂乳液聚合的PMMA高约50°C,其分解主要由PMMA亚乙烯基链端的β-断裂及自由链断裂引起。纳米碳酸钙表面接枝的PM-MA分子量比均聚物大,分布也较宽。纳米CaCO3粒子的存在对PMMA的微结构没有影响,但对PMMA的热稳定性、分子量及其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纤维素纳米晶体(CNC)表面接枝聚苯乙烯,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A)对改性前后的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聚苯乙烯可成功地接枝到纤维素纳米晶体的表面; 纤维素纳米晶体的热分解温度由150 ℃上升到220 ℃,改性后纤维素纳米晶体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纤维素纳米晶体复合材料(PMMA/CNC),并利用TGA、透光率测试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和透光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达到350 ℃时,PMMA/CNC的热分解温度比纯PMMA提高了近150 ℃, CNC的加入量为1%时,复合材料的透光率为89%,接近纯PMMA的透光率(91%)。聚苯乙烯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可用于在保持PMMA透明性的前提下更好地改善PMM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使用再生电子转移生成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方法,在微晶纤维素表面分别接枝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钠(MAA-Na),FT-IR图谱和SEM照片证明纤维素基表面成功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表明PMMA的分子质量分布较窄,Mw/Mn=1.12,说明ARGET ATRP实现了对接枝侧链分布均一性的有效控制。MAA-Na单体的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可在接枝侧链分布均一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反应时间实现侧链长度的有效可控。ARGET ATRP可实现对微晶纤维素表面接枝侧链分布和长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研究了不同分散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微球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悬浮聚合体系中,不同的分散剂影响了PMMA微粒的分散。本实验选用的分散剂在分散效果上远远强于聚乙烯醇(PVA)分散剂。  相似文献   

6.
采用乳液聚合法,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将乙烯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 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上。研究了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单体/聚合物配比(M/P)及单体组成和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接枝效率等的影响,分析了乳液接枝机理。结果表明, MMA和St接枝改性氯丁胶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为50℃,反应时间5.5h,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一四乙烯五胺(t-BHP/TEPA)用量占氯丁胶乳干重的0.5 %,M:P =3:5,WMMA:WSt=3:2,单体以滴加方式加入,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用量占单体总重1.5%,此时单体转化率可达99.6%,接枝效率为54.9%。红外光谱和凝胶含量分析证明MMA和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主链上。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接枝共聚物乳液配制成的胶粘剂对PVC人造革、SBS橡胶、海绵等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接枝反应活性点在氯丁胶乳胶粒的表面,接枝过程是一个表面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苯乙烯(St)一定时间的聚合产物(散射添加物)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制备透明、高散射、导光聚合物体散射材料。对材料的光学性能测试表明:调节散射添加物的用量,可以调控材料的透光率和雾度,透光率随着添加物用量的增加而下降,雾度随添加物用量的增加而上升,材料的透光率能够大于85%,雾度大于80%;对材料的红外分析表明光散射材料的散射基体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反应体系温度的变化使材料的分子量具有双峰分布;材料的分子质量分布介于3.0与3.5之间;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聚苯乙烯(PS)均匀的分布在PMMA基体中,其尺寸与可见光波长相当或略小;随着添加物用量的增加,分散在PMMA基体中的PS的粒径增加,分布的密度减少。  相似文献   

8.
末端官能化聚合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三光气为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SET-LRP)的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丙烯酸甲酯(MA)为单体,Cu粉为催化剂,三苯基膦作配体,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丙烯酸甲酯(PMA)。在优化条件下,MMA的转化率可达到64.1%。  相似文献   

9.
在超声和引发剂的共同作用下,采用乳液聚合法引发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炭黑表面原位包覆聚合,常温下1h内即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包覆,并对其表面化学组成和分散状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炭黑表面PMMA的包覆率为5.7%,O、C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由改性前的4.2%增加至改性后的7.5%;在超声破碎作用下,炭黑的平均粒径大大减小,在溶剂中的分散稳定性显著提高。将炭黑与环氧树脂复合并表征其性能,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炭黑相比,改性后的炭黑在环氧树脂中的团聚倾向减弱,甚至当添加10phr(phr:每100g树脂添加1g)改性炭黑时团聚现象仍不严重;此外,改性炭黑/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2,4-二叔丁基苯酚为原料,通过甲酰化、希夫碱缩合等反应,制得3,5-二叔丁基水杨醛缩2,6-二异丙基苯胺(配体1a)。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中,配体1a分别与NaH和TiCl4·2THF反应生成相应的水杨醛亚胺钛配合物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表征了各中间产物,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了配合物1。在三异丁基铝助催化剂作用下,所合成的钛配合物高效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本体聚合。温度为60℃,mMMA:m三异丁基铝:m钛配合物=2000:20:1下反应18h,88.16%MMA转化黏均分子量为34.8万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相似文献   

11.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anometer calcium carbonate(nano-CaCO3) surface modified with γ-methacryloxypropyltrimethoxysilane (MPTMS) was carried out to prepare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nano-CaCO3 composite. The reaction between nano-CaCO3 and MPTMS, and the grafting of PMMA onto nano-CaCO3 were confirmed by infrared spectrum. The grafting ratio and grafting efficiency of PMMA on nano-CaCO3 modified with MPTM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n nano-CaCO3 modified with stearic acid. The grafting ratio of PMMA increased as the weight ratio between MMA and nano-CaCO3 increased, while the grafting efficiency of PMMA decrease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showed that nano-CaCO3 covered with PMMA was formed by in-situ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相似文献   

12.
以苯乙烯磺酸钠(NaSS)为离子单体,将其介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正硅酸乙酯(TEOS)的原位分散聚合体系,以获得较少分散剂用量下的多功能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iO2/PMMA)复合体系的单分散微球,采用XRD、SEM、TEM、FTIR、TGA和DSC对所获SiO2/PMMA复合微球进行了表征,并对其防水性能及单体合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散聚合体系中加入正硅酸乙酯(TEOS)获得的纳米SiO2颗粒,可提高聚合物PMMA的疏水性能,且对该复合材料的透光率影响不大,仍具有很高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碳酸钙/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研究了单体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包覆率的影响。利用TGA、TEM、SEM、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分析了复合粒子的包覆率、结构形态及其在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单体用量下,苯乙烯能以较高转化率聚合并包覆于纳米CaCO3表面;改性后的纳米CaCO3复合粒子在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将复合粒子分散于苯乙烯中原位合成纳米碳酸钙/聚苯乙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比纯聚苯乙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王志敏  徐翠莲  刘朝晖 《河南科学》2010,28(12):1521-1525
利用相转移反应在羧基化碳纳米管的表面引入具有反应活性的苯乙烯双键,利用双键的反应性,与MMA单体进行自由基原位聚合反应,得到PMMA修饰的碳纳米管.这种聚合物修饰的碳纳米管可以在对PMMA有溶解效力的有机溶剂中溶解,利用FTIR,TGA,TEM等对这种聚合物修饰的碳纳米管的结构、修饰效率以及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和分散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高分子链对碳纳米管表面有效修饰.利用这种原位聚合反应,不进行均聚物的分离可以一步得到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比较,相同量未经任何修饰的碳纳米管用相同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也制备了PMMA纳米复合材料,并将两个样品中碳纳米管的分散状态用扫描电镜(SEM)进行了观察,同时对其力学性能与相同条件下得到的PMMA均聚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桐酸酸酐水解物对重质碳酸钙表面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行合成的桐酸酸酐水解物对重质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并对改性后的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桐酸酸酐水解物用量为碳酸钙1.5%(质量分数),对碳酸钙具有最佳改性效果,活化度可达83.40%,吸油值降为28.29 mL/100 g,黏度降低46.36%,水的接触角为99°.改性碳酸钙填充到PVC材料中,可使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由8.455 kJ/m2增加到10.216 kJ/m2,断裂伸长率由16.12%增加到24.52%.改性碳酸钙对PVC材料起到增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非等温热重(TG)研究了MnO_2、CuO、Cr_2O_3对CaCO_3热解的影响.TG曲线表明:在CaCO_3中分别掺入上述物质后,CaCO_3热解的起始温度升高,反应温度范围向高温方向扩展,导致CaCO_3热解更完全.本文称之为“CaCO_3热解的扩展温区效应”.  相似文献   

17.
CO2释放对碳酸钙过饱和溶液析晶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碳酸钙过饱和溶液析晶动力学过程的双参数测量系统 ,该系统可监测碳酸钙析晶速率 ,同时能实时计算CO2 释放速率 ,以用于定量研究溶液中CO2 气体向大气释放对碳酸钙过饱和溶液自发沉淀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碳酸钙析晶过程不是一个孤立过程 ,而是伴随有CO2 气体向大气释放的过程 .这 2个过程彼此影响 :CO2气体的释放使溶液 pH上升 ,从而促使CaCO3 析出 ;而CaCO3 的析出改变了溶液中总碳浓度和总钙浓度的比值 ,从而改变了CO2 的析出速率 .实验获得的可重复的定量数据证实CO2 释放和CaCO3 析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  相似文献   

18.
在滑石粉(talc)表面,采用填料/单体原位乳液聚合,制得了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填充料,然后与PVC共混复合,研究表明talc表面包覆PMMA后,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并存在一个临界PMMA包覆层厚度.进一步增加talc表面PMMA的包覆量,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纳米碳酸钙作为环氧树脂增韧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研究了纳米碳酸钙作为增韧填料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纳米碳酸钙经表面处理后,填充到环氧树脂体系中,使环氧树脂拉伸强度提高39%、弯曲弹性模量增大52.9%、冲击强度提高68.6%。冲击断面SEM照片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纳米碳酸钙在环氧树脂中能够均匀分散,并在纳米碳酸钙和其周围的基体界面相出现大量的银纹,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