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从《红楼梦》中对甄士隐与柳湘莲入道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未来的必然之路。他们的出尘离世看似斩断情缘,无情无欲,实则情怀满腹,无法忘怀。作者通过巧妙的暗示,使三人的命运相互纠葛,却又若即若离。两人是书中重要的配角,是贾宝玉的影子;他们的出家入道是宝玉出世结局的序曲。  相似文献   

3.
4.
宝黛爱情的描写是贯穿《红搂梦》全书的中心故事,它在突破旧有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才子佳人、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全新的闪烁看朴素民主思想的爱情观。而这两位叛逆者的爱情由于为统治阶级所不容和家族势力的迫害,以及主人公自身所带有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特性,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这个爱情悲剧突破了以往夫贵妻荣的大团圆模式,它的悲剧力量将永远震撼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者把《红楼梦》仅仅理解为一部情书,或者仅就文本表现层面来分析贾宝玉性格。笔者认为贾宝玉思想的核心是对封建仕途经济、封建纲常名教、封建男权社会的极端厌恶与背叛,而其“女儿论”仅仅是一个厌恶与背叛的表层形态,一个追求与探寻的寄托与象征。  相似文献   

6.
雷会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106-108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既复杂又矛盾的女性形象,人物性格呈现出多重性,是一个既让人痛恨又让人同情的人物。痛恨其性格中的歹毒,心狠手辣;同情人物的悲惨结局。这种复杂性,引起笔者的深思,这样一个女性形象为什么会同时给人两种矛盾的感受?笔者将再次从仔细分析人物事迹、言论入手,去解开这个谜。作为一个出身豪门,又聪明绝顶的脂粉队中的女英雄,王熙凤以为掌握了财权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最后的事实证明,她也只是“千红”“万艳”当中的一个,仍逃不脱“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封建淑女的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含蓄笔法,展示其隐微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出这个形象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含蓄笔法这种独特的笔法,从而揭示出薛宝钗隐藏在“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下真正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原始思维作为人类曾长期运用的思维方式,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遗留在现代思维形式中,并且强烈体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本文以《老子》、《庄子》为文本,论证了原始思维对它们的影响,考察了原始思维的象征性、具体性、直觉性等是如何积淀在古典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9.
薛宝权与林黛玉一起,给中国传统的化,特州是妇女观和价值观.作出了一个形象性的批判和总结。薛宝杈代表了传统化中女性美德的极至.但她生活在中国整个化大厦即将坍塌的时代.因此.她的悲剧就代表了一种化的悲剧。一种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应该说,作否定的并不是薛宝钗的人格和她的自觉意识,而是否定她的人格和才华中所包含的具体的时代内容。《红楼梦》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未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死亡本能在前期表现出来的是消融自我、融于自然。来到贾府之后这种表现更加强烈,同时也产生了变异——施虐、受虐、自虐,拥抱死亡。林黛玉就是在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相辅相成之下,上演出了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也就是《红楼梦》所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并且,林黛玉的真实心理会反映到她的梦里。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林黛玉进行解读,可以找到其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林黛玉及其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是性身份障碍的同性恋者,男旦演员的娼优合一对这一形象的创造有启迪之功。清代中前期男旦文化的特殊背景是宝玉形象诞生的重要土壤,贾宝玉是男旦文化的代言人。《红楼梦》的传播可能伤害男性受众的刚健气质。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以黛玉初进贾府的一天活动为线索,为我们清楚地展示了全书的典型环境,其生动传神的辞令艺术让人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了小说艺术美的生动内涵。  相似文献   

13.
楚辞研究中,有关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这一争论贯穿了两千年的楚辞研究史.我曾长期关注于中原文化、楚文化与闽南文化研究的状况,从而意识到,可能从族群心理研究的角度,能够解开楚辞研究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之谜.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长江流域山现越楚对峙的局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管窥越楚两国关系的概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山,两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和平共处,甚至还一度出现越国占优势的局面,但两国综合国力的对比是楚国胜于越国。越楚两国关系从产生直至灭亡,双方的交往一直未曾中断。双方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古代文化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蛇崇拜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涵义。蛇的象征符号功能往往足对立的、二元的,如:1.水神/旱神;2.男性/女性;3.地主和社神;4.冥神/邪祟;5.飞升/入地;6.重牛/死亡;7.智慧/阴险;8.祥瑞/灾异。蛇崇拜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楚文化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有很多蛇的资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楚文化对蛇的信仰和恐惧。楚文化中的蛇崇拜具有以下特色:1.楚人先祖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2.蛇为冥神——保护神;3.蛇为邪祟——破坏者;4.蛇与鸟——死与生。蛇在楚文化系统中散发出独具魅力的风采,也让我们对楚先民的智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楚文化“凤”图腾造型的物象表现和美学意义为切入点,探求楚凤艺术形象的精神来源、孕育环境的相关性及形成其特有艺术美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孝文化是立足家庭教育,面向社会的,培养子女孝的意识不仅是为了父母,也是为了社会和谐。《牡丹亭》与《红楼梦》不仅在大胆张扬男女爱情上有共同点,在保留孝亲意识上也是相同的。这是对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继承,显示了汤显祖与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的共同认识,是他们对明清官方文化突破中的保留,与20世纪初的全盘抛弃传统文化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扬黛抑钗”的审美倾向贯穿于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历史阶段并各有特色,它鲜明地折射出每个时期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19.
浅谈凤文化及其审美形象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楚“凤”图腾造型研究出发,探究凤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审美形象的延伸,从楚人对凤造型的艺术独特性,挖掘在现代艺术研究中对楚“凤”这一古老文化精髓继承和升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楚汉之争"胜负的原因,至少还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应予注意:在最后的灭秦过程中,双方军事实力的消长不同;在分封的运作上,双方收到的效果不同;在长期的军事较量中,双方依靠的后方条件不同。刘邦正是在这三方面比项羽占有明显优势,所以才最终成为了胜利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