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对16名(8名实验组,8名对照组)中长跑运动员一个月的增压辅助训练对照追踪实验,在这期间同时使用心境状态量表(简式POMS)结合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与反应时的测试,目的在于研究增压辅助训练对运动员身心疲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压辅助训练对运动员身心疲劳的缓解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紧张、抑郁、精力、反应、慌乱、成就感等因素有积极的影响.可适当调整运动员在大强度的重复训练中身心疲劳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刘夏  史国亮 《科技信息》2012,(6):265-26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归纳法,对锦州市业余竞技体育学校的优秀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认为:必须充分意识到我校短跑赛前训练的重要性,要准确掌握赛前训练阶段开始时运动员身体的技能状况,确保赛前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整好赛前训练的安排、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节,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维吾尔族男子800米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全面把握和概括赛前训练负荷内容及结构的特点,特追踪监测两名优秀运动员备战2007年和2008年春两次全国田径大赛期间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2007年北京赛赛前训练期运动员有2个运动性疲劳期.分别在第3周和最后一周,2008年杭州赛集训期运动员无疲劳发生,身体机能状态良好,运动能力提高,训练计划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赛前训练的跨度、训练内容的选择、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运动负荷的安排,决定了赛前训练的效果.通过对第13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进行调查,研究中国大学生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特征与规律,为跳跃项目大学生运动员赛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第13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时间学特征、负荷特征、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1第13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时间一般为8~10周,分为动员阶段、加量阶段、强化阶段、赛前诱导四个阶段.2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周课次安排在4~6次左右,每次课时间安排为90~120min.赛前训练的总负荷量平均安排在5 040min,其中最小值为2 880min,最大值为7 200min,负荷密度控制范围在80%~95%左右.赛前减量训练过程中的专项训练强度安排在85%~95%.赛前减量训练中的专项训练强度是平时训练强度的65%~80%.3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基本内容比例安排主要以专项速度和专项技术为主,平均比例为21.95%和23.63%.4跳跃项目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的方法以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技术训练以完整训练法为主.赛前训练的内容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等六个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广东省女子曲棍球队17名运动员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决赛前进行5次综合数据测试。观察运动员恢复期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清睾酮(T)四项测试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研究以判断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情况及赛前身体机能状况。结果显示:在赛前训练以及比赛期间,运动员的机能状况总体一般。个别运动员的体质状况和对运动负荷适应情况及恢复情况波动较大,还有待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更大负荷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疲劳与散打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30名山东师范大学民体系散打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比赛前,训练、比赛后即刻,训练周结束后、比赛结束后次日清晨7∶00血尿素、血睾酮、皮质醇、血红蛋白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找出防止散打运动员疲劳的有效指标,用于指导散打运动的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7.
陈立民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194-194,114
本文拟对篮球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进行探讨,从超量恢复与训练计划的行为控制上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一些参考,预防赛前过度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毛新利 《科技资讯》2012,(2):210-210,212
研究目的:通过生物化学指标观察糖补剂补充对训练的影响,提高江苏省队竞走运动员冬训效果。研究方法:江苏省竞走运动员3名,在冬训期间服用不同浓度的某糖补剂,测试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睾酮及主观感觉疲劳指数等指标。研究结果,冬训练期间,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睾酮及主观感觉疲劳指数等指标均向着良好的方向逐渐变化。结论:冬训是有效的,在实验设定的三种糖补充浓度中,浓度越高的一种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浅谈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及赛前心理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优秀运动员的心理品质的基础上,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最佳成绩。  相似文献   

10.
刘伟 《科技咨询导报》2012,(11):240-240
在很多的体育项目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科学的赛前训练对运动员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尤为重要。为了使中国健美运动向世界最高水平迈进,应该对健美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的相关的方面的状况、相关因素加以研究,使之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寻找适合我国健美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定向越野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过程中与运动强度相适应的敏感指标,对18名参加湖南省定向越野锦标赛的定向运动员赛前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于赛前训练四周对乙酰胆碱酯酶进行测试,每周末抽血,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赛前四周运动员的乙酰胆碱酯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了先轻度上升随后急剧下降,再缓慢上升的变化曲线.结论定向越野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过程中,乙酰胆碱酯酶能够精确地反应运动员的机体机能状态,疲劳程度及恢复情况,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男子手枪慢射项目赛前训练时间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技运动训练中存在着许多时间规律,如重大比赛赛前训练阶段构成的时间学特征及时间构成,以及中短期赛前训练中各相关训练学因素的时间学特征及其全过程总体时域。赛前训练对射击运动员的比赛竞技状态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广东省慢射运动员不同赛前训练时间安排的研究,为男子手枪慢射运动员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实施有效的控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是整个周期训练的一个“特殊阶段”,赛前训练准备的水平极大地影响着比赛的结果。运用人体生物节律理论指导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可以计算出运动员体力、智力、情绪三者的周期变化,从而制定更科学可靠的训练计划,引导运动员在比赛期适时出现“运动高潮期”,获得比赛的最佳状态。结合人体生物节律理论,探讨中长跑运动员如何进行赛前训练安排,以及计算人体生物三节律的具体方法,为中长跑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疲劳是运动训练的必然结果,轻则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重则严重影响机体的健康水平。赛前在高原环境下训练的特殊时期,准确地判断高原训练的疲劳程度,及时采取恢复措施具有重大意义。以我国优秀女足为研究对象,对其赛前高原训练疲劳判定及恢复措施状况进行调查,以期为今后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赛前控制训练这一课题,本文针对中长跑项目特点和大学生运动员身心特点等,运用运动训练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采用跟踪训练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在此总结了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赛前担剞训练的一般规律,希望能为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科学化训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1、前言赛前运动员机体内的运动,感觉和植物性神经就会发生条件性的变化,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称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的适应程度对比赛成绩有很大影响,所以比赛前状态的规律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在比赛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运动实践过程中,运动员在赛前发生很多心理问题,如运动员在赛前紧张情绪反映的时间早晚,比赛规模的大小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等,通过多年训练和比赛,发现运动员在赛前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和自我调节进行控制。2、速度滑冰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的表现比赛前…  相似文献   

17.
在马拉松训练与比赛中,肌糖原的耗竭和降低,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肌糖原在体内的有氧氧化供能是马拉松训练和竞赛中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赛前糖原填充的方法能够提高运动能力,推迟疲劳来临的时间。对优秀运动员而言,在运动竞赛前36~48小时,通过递减运动量,摄入10~12g/kg/d的糖,以达到赛前糖原填充的要求。运动营养学指出在两次训练间隙,充足糖的摄入,能够有效促进肌糖原的恢复,运动员就可以持续不断的从事训练和得到有效恢复。有人认为机体低糖储备在训练时会产生强烈的应答反应,但事实上低糖饮食对提高马拉松运动成绩不利。有研究表明,长期的低糖饮食对运动能力是有害的,在赛前增加体内糖原的储量,对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体操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竞技体操比赛的特点是运动员运动水平差距日益缩小,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其赛前心理因素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效果和比赛水平的正常发挥,赛前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体操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通过研究我国不同神经类型优秀体操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心理特征和差异,以便教练员能更好地根据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特征,科学地进行赛前心理训练和调控.  相似文献   

19.
运用赛前情绪T量表,对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赛前情绪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龄、训练年限和文化程度的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赛前情绪特征的各维度差异以及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赛前情绪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赛前情绪特征表现出高自信、适中社会期待焦虑、低个体失败焦虑和躯体焦虑;不同年龄、训练年限和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在赛前情绪特征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排运动员在较低的个体失败焦虑、较高的自信、适中的社会期待焦虑和躯体焦虑情况下,具有良好的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分析中国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队员里约奥运会赛前水上训练内容与负荷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队员里约奥运赛前训练(9周)分为强化期和适应期,其中强化期为赛前加量阶段,适应期为赛前减量阶段.②强化期与适应期水上训练以乳酸低于4 mmol/L的有氧训练为主,适应期不安排最大速度训练,而增加有氧训练.③强化期与适应期每日训练时间变化服从正太分布,且强化期休息日少,训练密度大,通过每日训练时间的增减变化来消除疲劳,调整状态.④强化期与适应期水上训练以小强度为主,乳酸阈强度为辅;此外,强化期每周水上小强度与乳酸阈强度训练高度相关,呈现一主一辅的交替变化特征,且在强化期开始与结束阶段以及适应期均以小强度为主,乳酸阈强度为辅开展训练.结论:赛前水上训练内容和负荷安排相对合理,运动员能在比赛中较好地发挥自身水平,但仍存在冲刺较晚、桨频慢和速度不足的问题,建议在训练中增加小强度和大强度的水上训练比例,逐渐逼近"两极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