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社会和谐不仅是法治的生长根基,也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法治的中国特色,应在于它不仅要保障一般意义上的秩序、自由、效益和正义,更要成为和谐正义.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法治"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向度,用和谐精神统领法治实践,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成为一个充满和谐精神的伦理实体.  相似文献   

2.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从法学理论上认识这一重大课题显得尤为紧迫.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目标是建设一个和谐法治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两个层次上进行构思:首先谋求的是法治控制下的权力,这是和谐社会的手段追求;其次谋求的是法治保护下的权利,这是和谐社会的日标追求.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法治调控,达到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选择,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法治建立的思想基础是法治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普遍而深入的形成。在中国建立法治制度,就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现实状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的法治道路。社会关系的相对稳定,是中国实现法治的社会基础。探讨和认识我国正在建设的法治国家与我国以前和现在所不同的特征,是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治建设在“三重转变”、人治与法治、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中,虽要面对破旧立新的复杂性,但也容易形成未来发展趋势的规划。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变革运动,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法治建设拨开了迷雾。从宏观到微观,中国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法治变革,但中国法治建设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中国固有的人治传统的影响和西方化的法治实践的挑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虑,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路径,形成以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社会权利救济途径为路径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稳定的社会、人本的社会、利益协调的社会,更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运转需要法治机制支撑。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通过立法、守法和司法等重要环节,加强法治建设,彰显法治精神,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文晖 《科技资讯》2014,(31):246-247
法治社会建设不只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固本之举,它还是法治中国一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党的十八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法治建设作了深刻的阐述。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善治。要实现良好的治理愿景,就必须将社会治理创新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实现法治化的管理创新。该文对法治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法治语境下的社会治理新举措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规范经济运行,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我们应根据当前法治建设进程出现的一些困扰,认真查找原因,并根据现实国情,努力探索加强法治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各种类型的社会失范问题日益凸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建设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失范治理研究的重要场域。从法治视角来看,法治意识与法治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失范治理的重要基石。以法治意识薄弱与法治体系滞后为主要表征的法治乏力困境是当代中国社会失范问题的重要成因,应从培育法治意识与建设法治体系等方面推进法治建设,为当代中国社会失范治理提供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9.
周宁宁 《科技信息》2006,(12):242-243
保护环境既需要法治,又需要德治。积极推进环境法治,才能切实保障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深入贯彻环境德治的重要思想,才能加强环境建设。环境法治与环境德治并举,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和领会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坚持环境法治建设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同步发展,必能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必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文明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就地位而言,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劳动关系中,劳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体现,有效化解劳资矛盾与冲突,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处于体制、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任务会更加艰巨和更为迫切。就劳动关系的构成形态而言,可  相似文献   

11.
历史表明,西方市民社会的兴起促进了近代法治的生成,而古中国国家兼并社会的一体化社会结构,则为“东方专制主义”传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中国要走向法治,关键的不是简单的制度构建和体制运作,更不是工具化的依法治理,而是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构筑法治的深层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不因法治而来,法治却因民主而生,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中国历史上法治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民主。当代中国需要法治,但更需要民主。虽然实施法治化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法治建设决不能取代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歧视残疾人现象普遍存在,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吻合。社会歧视残疾人的表现在教育、就业、婚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歧视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和现实等因素。本文基于歧视理论,依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江西省遂川县的实地调查数据,来揭示当前的残疾人隐性歧视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期,消除歧视,共享改革成果,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儒家法治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法治思想的主流。儒家法治思想博大精深,主张德主刑辅,以礼率法,至今对台湾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我们应大力倡导儒学,拓展中华文化,促进台湾民主法治进程,实现两岸和谐共荣。  相似文献   

15.
法治山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法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激活法治区域的自主性和地方活力,是实践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法治山东"的建设实践,运用个案研究方法,结合全国其他省份进行的区域法治建设,进行了区域法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是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就不能构建起真正的和谐社会。边疆体育具有其特殊作用与功能,云南的边疆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探究云南边疆体育与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之关系,为云南乃至全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有关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性、客观环境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的差异性等特定基础,按照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针,依法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充分改善和保障民族地区的民生,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源与中国共产党执政》一书,以资源权威化执政机制为研究路径,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资源进行了盘点.该书在写作上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熟练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二是着眼历史,史料翔实;三是关注现实,勇于创新.该书是运用跨学科方法探讨执政党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重视规律的自觉意识。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由自发向自觉飞跃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