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保证通风系统的安全稳定,通过对现有自动风门在井下运行情况的深入研究,设计了基于PLC的ZMK-127型控制器和受力均衡的门体结构.该风门以井下压气作为动力源,采用可调导轨技术设计门框结构,根据通风负压与门体自重的力学结构原理设计其滑轮系统,同时具有防夹功能.风门控制器为隔爆兼本安型,目前已通过煤安认证和防爆检验.通过...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可编程控制器的一般原理及实现方法,着重阐明了可编程控制器构成的井下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原理、方法及系统电路的构成,从而论证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于井下数据采集系统的可行性。这种方法有通用性强,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自行开发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远程控制、监测和设置为一体的煤矿井下液压支架电液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电液系统新型的无人值守监控模式,包括集控主机对井下液压支架进行远程单架控制和集中追机拉架的自动控制,地面计算机对井下液压支架进行远程遥测遥控,以及对端头控制器和间架控制器程序的在线升级,达到了煤矿井下工作面液压支架动作无人值守的目标。远程控制精度达到或超过进口系统的技术指标,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应用空白。  相似文献   

4.
一套橡胶管自动清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与继电接触器为基础,利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实现逻辑控制。系统主要通过可编程控制器(PLC)编程对工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该系统具有手动和自动功能,并带有自动报警、操作方便、运行安全可靠。它能有效地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根据自动搬运机械手的工作要求 ,给出了用可编程控制器 PC进行模拟控制的系统 ,并绘制了控制梯形图程序  相似文献   

6.
在设计型实验中,以搬运工件机械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工作原理,设计了一个液压系统。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其液压系统进行程序控制,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和柔性化。对系统的工作原理、液压驱动和PLC控制方案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钢筋钢带焊接线自适应自动剪切控制系统,旨在保证自动剪切过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分析了钢筋钢带焊接线的整体结构方案,对剪切装置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生产线的控制要求,给出了系统的控制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变频器、触摸屏以及PLC的硬件选型。该系统通过送料缓存装置,解决了生产线钢带调直系统连续送料与自动焊接系统间断工作之间的矛盾,使用可编程控制器(PLC)自适应控制实现了生产线的连续自动运行。焊接点的稳定性及抗剪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生产效率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石化工艺生产中产量变化时压缩机无法连续调节负荷造成的能量浪费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控制的压缩机负荷连续调节电液系统,主要由S7-300 PLC、电液控制阀、液压驱动器和液压动力单元等组成。系统采用局部行程压开进气阀的控制原理,实现了压缩机负荷在0~100%范围的全量程连续调节,并根据实际工艺流程需求设计了逐级递推式的PID控制回路。该系统能够根据后端工艺的需求自动调节压缩机负荷,保证了工艺量的稳定,同时避免了原打回流方式造成的能量浪费。  相似文献   

9.
矿井通车减压式自动风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门是井下的主要通风设施,在矿井通风困难时期时,井下风门是直接影响矿井风压的重要因素。而在这其中.通车风门占有一定的数量,解决通车风门自动化是减少风门维修量和漏风量的重要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及现场的使用,我们设计制造了撞杆式减压自动风门。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介绍了打包机称自动称重系统的改进设计,有效地解决了原打包机电子秤自动称重系统中存在的成品包重称重问题。提出了该自动称重系统的改造方案,增加小型可编程控制器和触摸屏的使用实现原有功能,优化了打包机自动称重系统,提高了纤维生产线自动化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可控阻尼对隔振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讨论阻尼的隔振效果,将隔振系统的分析模型写成统一的控制方程形式,并运用该控制方程组分析了粘性阻尼和磁流变阻尼(MRD),即:最佳粘性阻尼及可控粘性阻尼对响应的影响;对粘性阻尼器施加开关控制时产生的问题;被动MRD的平均粘性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对MRD重置控制时产生的问题。结果表明,可控粘性阻尼器的隔振效果取决于激力类型和隔振系统参数,隔振效果与阻尼器参数优化设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粘性剪切型阻尼器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粘性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并介绍了其用于结构减震的优点.为了验证粘性剪切型阻尼器在实桥中的使用效果,并为大位移阻尼器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在国内几座大型斜拉桥采用的拉索阻尼器设计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粘性剪切型阻尼器性能的大变形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界定了有关试验回归公式的适用范围.试验认为阻尼器要达到更大的变位,需要有适当的板间间隙与之相适应.研究结论可为粘性剪切型阻尼器的设计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消能摇摆钢桁架-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使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对框架结构、支撑-框架结构、摇摆钢桁架-框架结构、消能摇摆钢桁架-框架结构进行模态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讨论了4种结构的刚度特征、动力响应及损伤分布.此外,建立4种具有不同柱脚形式和阻尼器类型的对比结构,用以研究柱脚形式和阻尼器类型对于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消能摇摆钢桁架-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位移型阻尼器能够提高结构刚度和承载力、减震性能更优越,速度型阻尼器可以降低地震作用;底层框架柱脚采用铰接,可以降低地震作用,并减小底层框架柱的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附加阻尼器对超大跨度斜拉桥的减震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流体粘滞阻尼器自身的力学特性,分析了附加流体粘滞阻尼器对超大跨度斜拉桥的减震效果,着重分析了阻尼器参数、输入地震动特性(加速度峰值和频谱特性)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流体粘滞阻尼器能显著地减小梁端纵向位移,减震效果取决于阻尼器参数,并对地震动特性很敏感.  相似文献   

15.
利用阻尼器连接相邻结构可减小结构地震反应,阻尼器参数的确定是减震设计的关键。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在白噪声激励下,以相邻结构的自振频率比、质量比为参数,推导了结构位移反应均方值与连接阻尼参数的关系式,分析了相邻结构的地震反应与频率比、质量比以及连接阻尼比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到了连接阻尼器的优化设计参数。最后在El Centro波、Taft波及人工波激励下,对比分析了某相邻10层建筑结构有连接和无连接时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粘滞阻尼器连接相邻结构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本文分析方法可供相邻结构减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MR阻尼器在抑制斜拉桥拉索风雨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磁流变 ( MR)智能型阻尼器的原理 ,通过在我国洞庭湖大桥拉索振动控制的试验 ,得出在安装 MR阻尼器后拉索等效模态阻尼比的优化值 ,从而可调节 MR阻尼器外接电压值实现对拉索振动的优化控制 ,为探索更有效的抑制拉索振动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场实测的风雨振现象 ,也证实了 MR阻尼器的实际制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应用磁流变阻尼装置的顶层隔振控制方法.首先,对小质量比TMD的控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将最优TMD参数的计算公式推广到大质量比范围.以大质量比TMD控制的减振机理为基础,对顶层隔振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参数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合理的顶层隔振结构体系;其次,引入磁流变阻尼器对顶层隔振结构的隔振层进行控制,避免TMD控制范围较窄和隔振层变形过大等弱点;最后,对单自由度结构进行了顶层隔振控制,理论分析结果证明:以大质量比TMD理论为基础的顶层隔振控制方法是有效的,结合了磁流变阻尼器的控制后可以避免这种方法的一些弱点,在不增加结构自重的前提下,能够保证结构良好的控制效果,隔振层的位移和结构层的加速度都得到较好的控制,控制效果达到30%左右,以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减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现有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描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具体构造,适当确定框架结构安装此种阻尼器的数量,用时程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安装和未安装此种阻尼器的减振效果,说明了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振动控制方面的有效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将具有良好耗能特性的铅挤压阻尼器加设到大跨空间网壳结构中,通过LS-DYNA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减振效果分析.以施威德勒球壳为例,分析了铅挤压阻尼器不同布置位置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减振效果的影响,其中阻尼器的布置分别为交叉支撑布置、斜撑布置和混合支撑布置,综合分析表明,在混合支撑布置铅挤压阻尼器的条件下,铅挤压阻尼器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最佳,结构顶点位移被降低60.0%.同样在混合支撑布置铅挤压阻尼器的条件下,通过使用IDA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减振系统对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倒塌临界荷载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整体倒塌临界荷载提高了0.33倍.  相似文献   

20.
对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连接相邻结构的非线性黏滞流体阻尼器的控制效果和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阻尼器布置位置的不同共定义了3种分析工况.首先确定了各工况耦联结构耗能体系的动力响应;其次通过参数化研究得到了各工况中阻尼器的优化阻尼系数;最后基于阻尼器的最大输出力和最大冲程,对阻尼器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评价.研究表明:不同布置方式下阻尼器的优化阻尼系数大致相同;目前的技术条件可以满足不同布置方式下所需阻尼器的最大输出力和最大冲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