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彭树清  常佳蕾  王宁 《科技资讯》2014,12(16):164-164
供电所作为电力企业综合性的班组,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基层班组。加强供电所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能够有效解决供电所人员力量薄弱,管理基础差的现状,提升供电所综合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陈旼 《科技资讯》2007,(32):49-50
节约电能资源、提高电能利用率是我国电力供应和使用的基本管理原则之一,是我国长期的战略措施,也是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降低线损率就是提高电能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村供电所线损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农村电网线损管理的措施,以期对以期对农村供电所的线损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线损率是考核供电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电能计量准确与否涉及发供用电各方经济利益和电力企业线损管理指标.针对电能计量电量管理引起线损率的波动,通过建设4个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提高电量管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展望整合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主站的一体化建设后,将采集到的厂站计量点数据、大客户专变计量点数据、配变计量点数据及低压集抄数据开展"四分"线损统计,实现线损"四分"自动统计和分析的应用,从而减少线损率的波动,为供电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庆波 《科技资讯》2014,(26):107-107
线损率是供电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综合性考核指标之一,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10 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管理工作,介绍了10 kV及以下配电网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损耗情况及提出解决措施,同时在配电网线损精益化管理工作着重分析。  相似文献   

5.
降低线损率是所有供电企业所面对的重要工作和长期任务。这项指标涉及输、变、配、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其线损率的高低是对供电企业规划、计划管理、运行管理、营业管理、计量管理等诸多方面综合管理水平的考验。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科学、严密的线损管理体系,是供电企业降低线损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1.前言电力网电能损耗率(简称线损率)是国家考核电力部门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也是表征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它分为管理线损和技术线损。管理线损通过管理和组织上的措施来降低,它在线损率处于偏离电网实际线损较大时,可以以较低的资金投  相似文献   

7.
李莹莹 《科技资讯》2014,(36):107-107
供电所作为国网公司第五级供电单位,如何有效发挥其管理职能,破解供电所业务多、管理相对薄弱的问题成为一项难题。该文以立足供电所管理,统筹全所计划工作为主要思想,明确供电所监控室的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责,实现对所内计划管理、抢修服务、安全稽查、弱项指标管控、95598工单处理等工作的全面监控、科学分析、闭环管理。监控室成为供电所数据中心及智囊团,发挥其对供电所综合管控作用,推动供电所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钟瑾  方璞 《科技资讯》2011,(34):104-104
线损率是反映电网运营水平的综合性技术指标,它不仅反映了电网结构的合理程度和电网的自动化水平,也反映了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常作为供电企业的一项综合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9.
江智添 《广东科技》2008,(18):173-174
线损率是供电企业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技术指标,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损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强化线损管理,降低损耗是供电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潜力所在。线损管理工作是衡量供电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线损管理虽然错综复杂,但影响中低压线损的因素非常明确。因此,制定合理的线损指标认真考核,并找出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线损管理,最终达到减少和降低线损的目的。下面就配电网线损从技术和管理方面分析一些原因和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施宏亮 《科技资讯》2010,(20):143-143
线损率是一项综合反映电网生产运行、用电结构、装备及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当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下,搞好节能降损工作是保证国家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保证线损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针对性地加强制度建设,如线损率异动情况管理办法等等,切实做好线损的可控、在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从理想的供电要求和收费的合理性出发,研究了电功率系统的通用定义.根据这一定义,在实际电网系统中应该测量视在功率和视功电能,而不必测量无功功率和无功电能;而且,总视在功率应为各相视在功率的标量和.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电力电子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电力系统电源、电力传输、用电等方面发展面临的问题,说明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的必要性;其次,从能源安全与政治建设、资源和环境效益、发输配用电变革3个方向,阐述电力电子化的政治、经济、技术等驱动因素;最后,对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有关的研究方向进行梳理,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我国近40年来电力事业的发展概况;提出了本世纪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着重说明了增加电力投资,增大水电核电比重在发展我国电力事业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考虑无功资源价值的无功实时定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无功资源技术价值和无功资源经济价值的概念 ,并从无功资源技术价值的角度提出基于潮流计算的无功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该方法直接反映了无功出力与系统电压变化的关系 .考虑无功资源价值的影响 ,以发电机有功无功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 ,运用最优潮流方法进行了无功定价研究 .以IEEE14节点系统进行实例计算 ,与不考虑无功资源价值情况比较 ,这种定价在总成本、网路损耗、有功电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使系统无功电价升幅在 38 1%以上 ,促使无功在电力市场环境下达到就地补偿 ,让市场成员积极维护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5.
从电谐波产生的基本原理出发 ,讨论谐波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提出电源质量的新概念 ,同时介绍几种预防和减轻谐波电流对用电安全影响的方法 ,以及该方法在现代住宅电气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胡建军  崔勇霞 《太原科技》2003,(5):67-67,69
改善企业用电的功率因数(即无功功率补偿)是企业节约电能的重要课题,根据目前变压器运行的状况,提出了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功率因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The installed capacity of a.large scale wind power plant will be up to a number of hundreds MW, and the wind power is transmitted to load centers through long distance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220 kV, 500 kV, or 750 kV.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considering the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between a wind power plant and the first con- nection node of the power network, but also the power network among the group of those wind power plants in a wind power base, the integration network from the base to the existed grids, as well a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wind power generation by loads. Meanwhile, the impact of wind power stochastic fluctuation on power systems must be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wind power predic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studied by the utilities and wind power plants. As a matter of fact,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used this prediction technology as a tool in national power dispatch centers and wind power companies.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领导者驭使法定权、强制权、奖励权和影响权的方法和艺术,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了领导者在驭使职权时应注意掌握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电网中的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通常在低压供配电系统中装设无功补偿装置。介绍了影响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提高功率因数和减少无功功率的方法及无功补偿的一般方式。  相似文献   

20.
企业高层经营者继任的核心是权威传递,但是由于交易方式和契约性质的差异,不同类型企业组织权威传递的难易程度差异很大。从契约(合约)理论出发,不同交易方式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契约,不同性质的契约又决定了不同种类权威传递的难易程度。通过比较公众公司、国有企业、家族企业三类企业组织权威体系的构成,不同种类权威在传递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可以解释我国家族企业继任(代际传递)中管理权威散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