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文祝 《科学通报》1993,38(3):250-250
核爆炸和撞击坑靶岩,及冲击试验产物等的熔体凝聚物称为冲击玻璃.它是外成冲击变质过程中的一种非晶态固体.从液相或直接从固相转变到固态玻璃,所历经的时间大致在10~(-7)-10~(-3)s范围内,比正常玻璃约低6-7个数量级.广布在地球表层的(微)玻璃陨石,它是地球表面撞击事件的产物.故玻璃陨石也属于冲击玻璃.自然界还存在一种非晶态聚集体,那就是来自地球深部岩浆上升接近地表或火山爆发时的骤冷相——玻璃质岩石如黑曜岩、松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压力下岩石光谱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崔承禹 《科学通报》1993,38(6):538-538
近十多年,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岩石加载至破裂的实验研究中,都观测到了岩石破裂时出现的低频至无线电波的电磁辐射,以探索地震预报的新前兆,遥感技术在资源勘探、环境科学等众多国民经济部门已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取得了瞩目的成果,遥感这一先进技术能否用于地震预报?在国内外没有进行过研究,我们首先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之后,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对岩石标本加压至破裂的过程中,用地面遥感仪器监测从可见光到远红外的光谱辐射的动态变化,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热红外成像用于固体撞击瞬态过程监测的实验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热辐射应力图像分析技术(SPATE)和遥感岩石力学(RSRM)的比较分析,提出了用热红外成像技术(TIR imaging) 进行固体撞击瞬态过程监测的思路,利用高速和高精度的TVS-8100MKII TIR成像系统,对大理石、花岗岩、混凝土、钢板、有机玻璃板和木板共6类固体进行了落球击过程的TIR成像实验,实验发现:(1)撞击瞬间靶元有明显的TIR辐射升温现象;(2)球体大小不变时,升温幅度与落球势能(高度)线性相关;(3)升温幅度与靶元材料及其表面光洁度有关,幅度大小依次为混凝土、未抛光大理石、钢板、木板、抛光花岗岩、抛光大理石和有机玻璃板;(4)脆性材料撞击后TIR辐射逐渐衰减,而塑性材料撞击后有滞后增强现象。可以推断,一旦研究确定了与弹性特征和靶体材料相对应的撞击后有滞后增强现象。可以推断,一旦研究确定了与弹体特征和靶体材料相对应的撞击势能-靶元辐射强度的关系函数与技术参数,就可以基于TIR遥感成像技术实现固体撞击瞬态过程的遥感侦测与反分析。此外,TIR成像技术还对构造地震的前兆机理学研究及其卫星遥感预报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作物光谱与热红外信息为基础的复合估产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仁华 《科学通报》1989,34(17):1331-1331
在遥感作物估产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建立有效的估产模式。Idso等继美国大面积作物估产模式后,提出一个更多地利用遥感信息的SDD估产模式。作者于1983年提出了SDD改进作物估产模式。这两个模式要求每日的遥感资料才能保证精度。本文的目的就是以18天重复一次的作物光谱及热红外资料,建立有一定精度的作物估产模式。  相似文献   

5.
热红外遥感中通道间信息相关性及其对陆面温度反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良富  庄家礼  徐希孺 《科学通报》1999,44(19):2122-2127
模拟计算了MODIS的7个通道间的信息相关性,结果表明它们的相关系数很大,通道间高度的信息相关是陆面温度遥感反演中精度难以提高的根本症结之一,经主成分分析表明用于反演的14个独立方程中最多只能提供5个独立信息成分,7个通道只有3个独立信息成分。这表明陆面温度(LST)的反演属于不确定性反演问题,所以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确定性反演方法不可能获得稳定的高精度的陆面温度。  相似文献   

6.
强祖基 《科学通报》1994,39(18):1725-1725
油气富集带不断向地表进行放气作用,因此经常逸出CO_2,CH_4等气体.这各种地球化学成分的异常,以前人们是从地表的调查直接获得的.例如:1953年美国Fleizcher和Turner利用土壤中碳同位素~13t/~14C变化,在美国纽约州西北部找出油气藏.而前苏联C.M.AMocoB等在白俄罗斯波列西耶  相似文献   

7.
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强震关系研究实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民权 《科学通报》1994,39(22):2074-2074
地气耦合关系已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不仅震源附近,而且在其周围地区产生热异常和温度的重新分布,导致地壳内部各种热效应,从而可以观测到地震地热前兆异常,这种热异常为地震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1971年傅承义教授提出了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1972年耿庆国应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中期预报研究;80年代傅子忠等人探索了利用地温动态观测进行地震短临预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强祖基等人通过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